APP下载

王若飞贯彻党的三大法宝思想的实践研究

2018-01-01

安顺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革命民族农民

(安顺学院政法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

王若飞是一位善于革命思考和革命行动的党的早期领导人。1918年春至1919年5月留学日本,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1919年11月至1923年4月在法国勤工俭学,有了更多阅读和领会进步思想理论的机会,逐渐意识到要在中国建立新的民主政权,必须走俄式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王若飞于1922年9、10月间加入法国共产党,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1923年4月至1925年3月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系统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思想逐步走向成熟。1925年春夏,王若飞担任中共豫陕区委书记等职,受李大钊指导,赴河南组织工农暴动,开展党建工作。1925年底任中央秘书长。1927年3月参加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任南市区起义领导人,首先取得起义胜利。“八七”会议之后,王若飞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农民部长、代理书记,组织指挥了江苏各县的武装暴动,有力打击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1928年6月赴莫斯科出席党的六大,坚持实事求是对待陈独秀的错误,并主动检讨自己右倾错误和“左”倾错误。1931年11月,王若飞在内蒙古被捕,1937年4月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同年底回到延安,全面参与党的政治、军事、和谈、文化、经济等工作,在贯彻执行党的三大法宝思想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高度重视武装斗争,积极领导工农暴动

(一)农民暴动的思想及实践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中,王若飞是最早思考中国革命首要问题、主要问题者之一。他关于土地是农民革命首要问题、主要问题的观点,丰富了毛泽东的农民革命思想。

1.土地问题是中国农民革命的首要问题。王若飞是党内公认的农民运动专家,曾任中共驻农民国际代表、江苏省委农民部长等职。1925年,王若飞以河南荥阳、信阳、杞县为全省的试点中心,组建农民队伍,开展农民干部培训,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王若飞说:“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问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的党应该以土地问题为本党的中心问题。”[1]王若飞指出,要推翻封建势力,最根本的是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最终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1928年7月2日,王若飞在莫斯科参加党的六大时,在发言中指出农民问题的中心是解决土地问题。在内蒙古被俘后,在敌人的监狱里,王若飞撰写了《中国民族问题和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体现出王若飞对民族问题、土地问题的一贯重视。抗战时期,王若飞指出,中国农民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是土地问题,为土地而斗争,是当时中国主要农民最迫切的要求[2]。要想动员广大农民参加到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就必须首先让农民拥有土地。王若飞认为,我党在幼年时期就是没有解决好农民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从而导致革命基础不牢固,大革命以失败告终。

2.制订、执行土地政策。王若飞十分重视解放区土地政策的研究和制订,1941年,他派正在延安马列学院学习的毛铎、王从吾等人对边区土地状况开展了深入调研,召开各类会议听取意见和建议。仅半年时间就收集了约10万字的关于根据地土地方面的材料,为制订边区土地政策打下了坚实基础。王若飞参与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内容包括扶助农民、要求地主减租减息、承认多数地主有抗日救国愿望等。这个决定的发布,对发展根据地经济、巩固革命政权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3.强调武装斗争的重要性,组织领导江苏农民暴动。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王若飞受命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农委主任、代理书记,先后赴南通、无锡、宜兴、如皋等地了解农民疾苦,指导农民暴动。王若飞强调武装斗争和建立革命政权的重要性,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夺取政权,支援苏南和全国的革命斗争。1928年5月1日,如皋等地爆发了“五一”暴动,起义队伍解除地主武装,烧毁地契,开仓分粮。江苏农民革命爆发在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地带,影响广大,培养了骨干力量,有力支持了其他地区的农民运动,为后来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江南一带的革命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江苏农民暴动虽因种种原因归于失败,但“有汇合起来成为工农民众的暴动推翻军阀豪绅资产阶级统治的趋势”[3]。

4.注重农民暴动理论研究。1927年12月,王若飞在第7期《布尔什维克》杂志上发表了《江苏农民大暴动之过去与将来》一文,揭露了南京国民政府趁1927年江南农业丰收之际,抬高租谷、催款催债、增加苛捐杂税,导致农民生活陷入悲惨境地;较全面地报道了江苏无锡、宜兴等地农民暴动和国民党派兵镇压的暴行;论述了农民暴动的意义,总结了暴动失败的教训,清醒地认识到必须更加广泛深入地动员广大农民参加长期的暴力斗争,坚持以农村为斗争的中心,而不应以占领城镇为目的,才有可能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在1927年江苏省委的一次会议上,王若飞指出,“我敢说江苏以后的斗争,应由乡村发动起来,由城市来响应。”[4]王若飞已经注意到当时党中央对革命形势过于乐观估计的后果,这对于他在之后的革命行动中自觉克服盲动倾向起到了积极作用。王若飞还发表《革命的江苏农民》一文,用以指导江苏农民暴动,产生了良好作用。王若飞根据农民革命的需要,按照江苏省委的要求,先后制订了三次“江苏农民运动计划”,宣传农民革命的重要意义,对指导江苏农民革命起到了重要作用。

5.明确指出农村是农民革命的中心。王若飞是党内最早认识到在农村开展农民革命的重要性的领导者之一,大革命失败后,党的组织和农会遭到严重破坏,党员人数迅速减少,但党内仍然有人迷恋城市。王若飞指出,只有以农村为中心开展武装暴动,夺取政权,才有可能解放农民。“农民暴动的时候,就该实行土地革命,同时夺取乡村政权,如此推及全国,不难夺取整个统治权的。”[5]王若飞告诫农民暴动队伍不能脱离群众,农村作为农民革命的中心是极其重要的。

(二)工人运动的思想及实践

1.领导焦作煤矿工人大罢工。1925年7月,在王若飞领导下,河南焦作煤矿工人发表《罢工宣言》,声援“五卅运动”。工人们要求惩办祸首、赔偿损失、收回租界、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否则不复工。在工人运动影响下,学校罢课,驻河南的国民二军亦有士兵参加游行。王若飞为加强对焦作工人运动的领导,强调要成立工会,把工人进一步武装起来。他组织成立了全省总工会,负责指导工人运动。继焦作煤矿工人罢工后,六合沟、新安民生煤矿等也开展了声援活动,成立了工会组织,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目标。京汉铁路工人、纱厂工人在王若飞等的组织领导下,加强了党团组织建设,也纷纷举行罢工,有力地声援了“五卅运动”。

2.参与领导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从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为支持北伐军的战斗,我党在上海领导工人开展了三次武装起义。在第三次起义中,王若飞任南市区起义队伍总指挥,率部首先取得胜利。工人起义的胜利,彰显了中国工人阶级不屈不挠的战争精神,也使王若飞的组织领导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着力宣传党的民族、统战思想,统一战线工作卓有成效

统一战线是我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在战争时期,为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王若飞着力宣传党的民族和统战思想,紧密团结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知识分子和少数民族同胞等一起开展革命斗争,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

(一)主张联合蒙古、回回等民族共同抗战

1931年9月,王若飞担任中共西北特别委员会特派员,先后在归绥、五原、包头等地开展民族和统战工作。九一八事变后,内蒙古民族分裂分子巴布扎布企图制造内蒙独立,建立“蒙古国”之类的傀儡政权。王若飞决心恢复内蒙古民族革命党的活动,建立中共外围组织“内蒙古平民革命党”,共建立了党支部27个,特别组织2个。王若飞按照党中央的指示,草拟了《内蒙古平民革命党宣言》,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号召蒙汉团结起来共同抗日。1931年11月被捕后,王若飞在狱中认识到当时绥远地区的形势是敌强我弱,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紧紧依靠当地的蒙古族等民族干部,只有发动蒙古等民族起来解放自己,才能争取更大的胜利。日本还企图在我国西北地区也建立傀儡政权“回回国”之类,回回是民族还是宗教派别,长期争论。在党的西北工作委员会讨论这一问题时,王若飞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分析了民族形成的历史和特点,指出回回是一个民族。回回问题,亦即民族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民族问题,这是联合各民族共同抗日的基本前提。

(二)为制定党的民族政策贡献力量

王若飞在国民党的监狱中依然坚持斗争,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团员。他以笔为武器,撰写战斗檄文,宣传党的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体现出一位优秀共产党员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1933年,王若飞在狱中撰写了《我对于中华民族革命的抗日战争工作意见》一文,指出用正确的民族政策处理蒙古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成为我党后来制定联合蒙古族共同抗日政策的基础。在担任陕甘宁边区党委宣传部长时,王若飞把鼓动全民抗战置于宣传工作首位,创办了边区党委理论月刊《团结》。在1938年1月召开的边区党委会上,王若飞明确提出“蒙汉团结是争取内蒙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保证”的论点,指出争取内蒙古王公德王转向自觉抗战的重要性,并提出联合王公一致抗日的系列措施。会后王若飞发表了《今天如何实现蒙汉联合抗日》一文,指出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是我党获得蒙古族同胞民心的基本前提,为我党制定《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献出了智慧和力量。王若飞还起草了关于做好回回工作的系列政策、措施,成为党中央1940年4月发布的《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的重要基础。

王若飞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解决蒙、回民族问题的政策、措施,是对马克思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的积极贡献。

(三)团结爱国民主人士的工作富有成效

1933年1月,王若飞在国民党监狱中撰写了三万余言的《劝傅作义先生抗日书》,指出蒋介石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是出卖民族利益,劝傅作义以人民利益为重,站在抗日行列。在给傅作义的《关于国共两党优劣之比较》《论进步》等书信中,王若飞抨击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支持傅作义的抗日行动,宣传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王若飞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特点,指出必须动员全国民众一起打一场伟大的民族战争,要坚持持久抗战的行动策略,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使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与世界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斗争联合起来等。王若飞的这些真知灼见,丰富了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思想。傅作义深感王若飞是难得的人才,提出只要王若飞愿意为自己工作,立即释放,遭到了王若飞的谢绝。

重庆谈判前后,王若飞号召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一起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宣传党的民主思想。1945年7月1日,王若飞陪同黄炎培、左舜生、傅斯年、章伯钧等五位参政员飞抵延安,与毛泽东、周恩来等商定重启国共两党的谈判,为在随后召开的政协会议上,中共与民盟采取一致行动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知名民主人士沈钧儒等对王若飞的统战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加强党的建设,为革命斗争夯实组织力量

党的建设是三大法定的核心,是我党战胜敌人,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王若飞非常重视党的建设,努力为革命斗争夯实组织力量。

(一)改造河南的党组织结构,改变领导方式

在李大钊的指导下,1925年,王若飞赴河南开展党的建设工作,通过党建、团建促进工人起义和农民暴动。他把原郑州党支部改为“中共郑州地方执行委员会”,加强对其他基层党支部的管理。半年内,河南建立了郑州、开封、信阳三个“地方执行委员会”,这在河南党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团组织建设方面,王若飞首先将开封团支部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封地方执行委员会”,扩大管辖权,加强管理,对团员参加团组织提出了严格要求。几个月内,河南党团员人数增加了十倍,为革命培养了骨干。

(二)恢复并加强江苏党的组织建设

“八七”会议之后,王若飞先后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农民部长、代理省委书记。大革命失败后,江苏的党组织遭受破坏,王若飞认识到恢复党的农民运动指导机关是当务之急。他先后深入沪宁沿线巡视党组织恢复情况和农民运动开展情况,“至10 月初,江苏省委所辖的60 个县(含安徽一些地区)当中30个县有了党组织,其中11个县成立了独立支部,8个县建立和恢复了县委,江苏全省党员除上海外已达 1329 人。”[6]党组织的恢复,增强了农民革命的领导力量。

1928年6月在莫斯科参加党的六大政治报告的讨论时,王若飞作了长篇发言,他分析了党的建设存在的问题,一是认为过去党组织的领导方式是不科学的,主要是家长式的、命令式的领导。二是认为党的组织政策是照搬莫斯科的一些做法,未找到组织建设的办法等。三是认为党组织领导民众暴动,要谨防脱离群众。

(三)重建内蒙古党的组织和交通联络站

1931年9月,王若飞从苏联回到内蒙古后便深入了解党的工作开展的情况,着手重建党的组织,向当地党的负责人乌兰夫传达了党的指示。经过他的努力,恢复了交通联络站,整个内蒙古地区的革命发展迅速。被捕后,王若飞在监狱中还坚持发展党员,他说:“在狱中也要发展党的组织,坐牢对每个人都是一场严重的考验,在敌人的法庭上监狱中顽强不屈的人,如果是党员,那就是好党员,如果不是党员,就应该吸收成为党员。”[7]王若飞以笔为武器,撰写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修养》《怎么建立支部》等文章,指导党组织建设。

抗战时期,王若飞担任中央军委副参谋长、八路军总部副参谋长、陕甘宁边区宣传部长、统战部长等职,非常重视党的建设。他参与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对加强党的建设起到了有益的指导作用。

四、王若飞革命实践的特点

王若飞丰富的革命实践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阶级性、民族性、群众性等方面。

(一)阶级性

王若飞的革命实践,始终体现着为党、为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利益而奋斗的目标要求。1920年在法国留学时,王若飞就认识到只有马克思、恩格斯才真正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被剥削被压迫人民指明了斗争的方向。1920年10月,王若飞与蔡和森一起在法国参加了“工学世界社”关于办社宗旨的讨论,王若飞明确提出“我们要走苏俄工人阶级的道路!”[8]1925年10月,直奉战争爆发,王若飞发表了《反奉战争的性质》一文,指出民众应该是领导这场战争的主体,是争取自由、建立新的民主政权和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的主体力量。王若飞还撰写了《伤心惨目的北京城》《英日帝国主义在北方的阴谋与民众之反抗》《为日本出兵满洲告全国民众》等,唤醒劳苦大众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反映出王若飞对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反动本质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劳苦大众的深切热爱和同情,凸显出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王若飞指出,中国工人应与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同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唯一的出路只有按照列宁主义指示的道路联合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向资本帝国主义进攻。列宁主义是消灭资本帝国主义的唯一武器。”[9]这是中国革命的唯一出路。1927年9月26日,王若飞在中共浙江省委扩大会议上作了报告,他指出小资产阶级是动摇的,大资产阶级、中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本质上是对立的。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工农为基础,由无产阶级领导革命并实行专政,才能取得胜利。

(二)民族性

面对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黑暗统治,王若飞清楚认识到中国革命无论是在其民主革命阶段还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时代,要通过革命形式推翻旧势力的统治,都将是全民族的、长久的、持续的斗争。民族性是王若飞革命实践的重要特点。1931年11月,王若飞在包头被俘,在国民党监狱里还不忘做傅作义的统战工作。他通过对中日双方力量对比和各自特点进行分析,指出中国抗战时期的困难是暂时的,但将取得最后的胜利。又分析了国共两党的优劣,指出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是错误的,是出卖民族利益等。指出只要号召全国民众一起打一场全民族的、持久的、游击的战争,中国将取得最后的胜利。王若飞主张团结蒙古族、回回等各族人民一起抵抗日本侵略者,提出了一系列号召、组织和发动蒙汉联合、回汉联合抗战的政策和措施,为我党在抗战时期制定并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形成广泛爱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三)群众性

王若飞提出“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庄严承诺,并用自己的革命践履兑现了诺言。王若飞指出,党的正确路线,就是忠心耿耿为人民服务的路线,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王若飞在《我对于中华民族革命的抗日战争工作意见》中,指出中国有四五万的人民,这一伟大的民族力量是任何帝国主义也不能轻易征服得了的。抗战必须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才能取得胜利。领导伟大的、持久的、民族的、游击战的干部必须能与群众打成一片,方能取得最后胜利。“现时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若得不到广大农民自动的积极的起来参加,是不会使这个民族革命战争强大有力,是很难指望这个战争得到胜利的。”[10]王若飞指出,领导游击战的干部必须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具备丰富的游击战经验,能够深入到群众中去,有效组织和广泛发动群众投身到伟大的全民抗战中,才能够取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胜利。强调依靠群众是取得胜利的基本前提。

结语

王若飞忠实地以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斗争,又用自己的具体实践和理论思索丰富了党的三大法宝思想,丰富了党史宝库。王若飞在党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国内和谈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坚持以人民利益为重,提出了“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庄严承诺,其革命实践具有鲜明的特点。今天,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夯实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推进伟大斗争、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非常有必要重温和学习王若飞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革命精神,以之作为一种前进的力量源泉。

猜你喜欢

革命民族农民
我们的民族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中国的出行革命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