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麦新品种平安七号的特征与产量相关性的栽培分析
2018-01-01赵立尚孟祥锋王子君
赵立尚,孟祥锋,陈 宏,王子君,罗 鹏
(1.河南省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河南驻马店 463000;2.驻马店市种子管理站,河南驻马店 463000;3.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河南郑州 450002)
高产小麦平安7号是经过多年复合杂交,通过优中选优的方式选育而成的新品种。其生长过程具有较强的抗冻性与抗旱性,能够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损伤以确保产量,适合广泛推广种植。高产小麦平安7号的特征是颗粒饱满、产量高、抗旱性与抗寒性良好,具有较强的病害抵御能力,适合大面积的推广种植。平安7号的栽培种植需选择适合的地区,注意科学的进行田间管理,从而促进小麦抽穗,维护小麦健康成长。平安7号适合在河南地区进行推广种植,其产品具有高效高产的特征,并且高产特征具有持续稳定性。鉴于此,笔者研究了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平安7号的来源与选育,论述了平安7号的特性特征及栽培技术,并对平安7号的产量表现进行具体分析,从而为小麦平安7号的研究与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1 平安7号的来源与选育
河南省是我国小麦的重要生产地,其小麦种植面积、总产量和贡献一直居于我国首位。21世纪以来,河南省的小麦播种面积持续维持在530万hm2以上,产量实现连年丰收,创历史新高,受到了“全国小麦看河南”的赞誉[1]。而驻马店在河南省的地位与河南省在中国的地位相同。驻马店是河南省的小麦主产地,面积和产量均居河南省首位。近年来,驻马店地区小麦种植面积一直居全省首位,常年维持在70万hm2以上,该区域的粮食丰欠直接影响着全省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2]。河南省的主要耕作模式为小麦—玉米连作[3]。驻马店的耕作模式也与河南省相同,只有正阳南部几个乡镇的耕作模式为小麦—水稻连作,但面积很小。
小麦新品种平安7号的选种过程比较复杂,选育过程时间经历较长,多次重复杂交后才得到新品种。此后,需要大量的种植试验,确定新品种的性能、产量、抗病性等,才能在适合的地区进行推广种植。小麦属于我国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之一,因此提高小麦的种植产量不仅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我国的农业进步。小麦平安7号具有产量高、抗病性强等特点,适合在河南地区旱地、水地、高中低肥地等进行种植[4]。小麦平安7号原代号驻99021,其来源与选育过程是1994年以代号驻920111作为母本,WS89-5422作为父本,从而开展杂交试验,最终得到了代号驻94100组合。从1999年开始将F5代号驻94011-413的父本,漯麦4号作为母本,从而进行杂交试验,得到组合代号驻99021。平安7号选育完成后,需要进行推广种植试验,从而确定品种的特性特征。2004年,平安7号的试验种植成果已经基本稳定,之后又进行了长达4年的试验种植、产量鉴定、品比试验、区域试验等,并且于2008年得到了相关机构的认证。
2 平安7号的特性特征
2.1生育特性高产广适小麦平安7号属早熟、弱春性品种,种植之后幼苗期的叶子为匍匐状,叶片颜色为深绿色。小麦平安7号播种后发芽较快,并且出苗整齐、出苗率高。平安7号的幼苗较茁壮,生命力较旺盛,长势良好,并且具有较强的抗寒性,返青拔节期的两极分化比较明显。
平安7号的成熟秧苗高约75 cm,秧苗的叶片形状上举,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5]。小麦新品种平安7号的颗粒较饱满,颗粒呈椭圆形、子粒偏角质、白壳、白粒,颗粒光泽度较好、口感较好。平安7号的麦穗呈方形,较浓密。一般情况下,麦穗的长度为9~10 cm。根据试验鉴定可知,平安7号的一株麦穗颗粒是34万~39万粒,千粒重为43~46 g。其中,容重是780~800 g/L。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平安7号属于早熟品种,在河南以南地区的生长周期为200~215 d,以北地区的生长周期为210~220 d。平安7号的生命力较旺盛,种植周期短,成穗率较高,适合大面积推广种植。
2.2抗性与品质特征河南省区域指定抗病中心鉴定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所,对平安7号进行品种成株期综合抗病性鉴定,并且进行接种鉴定试验,从而测得小麦平安7号中感叶锈病、中抗叶枯病和纹枯病,高感条锈病和白粉病等[6]。根据鉴定可知,小麦平安7号具有耐旱、耐寒、耐高温等特征,并且活杆的成熟期极少会发生早衰现象。小麦平安7号对于病害具有较强的抵御能力,很少会因为病害发生早衰现象,并且能够在病害的基础上保持产量,适合大范围种植。
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平安7号的品质特征,需要根据成品的相关试验进行鉴定。以2007年的区试混合样品质为例,平安7号的品质特征如下:容重为784 g/L,颗粒中的蛋白质含量为14.8%,湿面筋含量为28.5%,平安7号的降落值为395 g,吸水量为0.53 mL/g,具体的形成时间为2.7 min,稳定时间为3.2 min,沉淀值为57 mL。根据试验进行品质测定,结果显示小麦平安7号属于中筋粉,是小麦品种中的新产品。
2.3抗病特性高产小麦新品种平安7号的抗病特性是中抗纹枯病、中抗叶枯病、中感叶锈病、中感黄花叶病、中感赤霉病、高感白粉病、高感条锈病。其中,平安7号能中抗纹枯病和叶枯病,并且对于其他病害的抵御能力较强,只有在叶锈病和赤霉病大流行的情况下,才会稍微减产。高感白粉病和条锈病是平安7号患病几率较高的2种疾病,但是平安7号对2种病都具有较强的耐受力。因此,高感白粉病和条锈病对平安7号的产量影响较小。由此可见,高产小麦新品种平安7号对于病害的抵御能力较强,能够实现高产稳产的目标。
3 平安7号的栽培技术
3.1适期播种技术小麦需要选择适合的播种时期与播种地区,才能提高产量,促进小麦产量的最大化。平安7号适合在河南地区的水地、旱地、高中低肥地等进行种植,并且产量较高。从栽培技术来看,平安7号适合在高水肥地种植,主要采用宽窄行的种植模式,可以选择五九式,也可以选择六九式。小麦种植后,需保证良好的通风透气性和充足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小麦的抗性,增强其抗倒伏能力。
3.2田间管理栽培技术小麦平安7号需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利用先进的栽培技术,提高小麦平安7号的产量。小麦在返青拔节之前需要控制水量,以免后期发生倒伏现象,入冬前尽量少追肥,从而促进小麦入冬之前分蘖。小麦的拔节末期适合进行大量浇水,从而提高结穗率。小麦平安7号需在结穗期追施纯氮肥,从而促进麦穗的增长,提升小麦颗粒的饱满度。此外,平安7号的高产栽培还需配以科学的田间管理,一般施纯氮(N)75~90 kg/hm2、五氧化二磷(P2O5)135 kg/hm2、氧化钾(K2O)120 kg/hm2使其共同作为底肥,在拔节末期应继续追施纯氮60 kg/hm2,从而确保有效穗数的提升。小麦平安7号在进入灌浆期后,需向叶片喷洒磷酸二氢钾3.0~3.5 kg/hm2、尿素15 kg/hm2、水740 kg/hm2,从而促进小麦的灌浆,有助于提高小麦质量,增强小麦各方面的抗性。小麦平安7号的种植需要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提高小麦的抽穗率,确保小麦的健康长势,从而提高小麦的产量,确保小麦的颗粒品质。
在后期管理方面,应当注意时时观测土壤中的水分。一旦水分不足,就应当浇好灌浆水,以保证土壤水分充足。灌浆的时期最好在开花后10 d左右,以保证小麦生育后期顺利进行光合作用,提高小麦颗粒的饱满程度。另外,在小麦抽穗到灌浆期,应使用浓度为0.4%左右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和3%的尿素,从而延长小麦叶片的功能期、提高粒重、防止早衰。
3.3病虫害防治技术在病害防治方面,小麦平安7号在抽穗期需要采取一喷三防措施,从而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防止小麦后期患病害而影响产量。2月中下旬的纹枯病防治应当使用20%左右的三唑酮进行喷施;小麦的三叶期—3月中旬使用10%的苯磺隆可湿性粉剂对阔叶杂草进行防除。3月上旬—4月下旬需要防治白粉病和锈病,可使用50%多菌灵悬浮剂对小麦进行喷洒。4月中旬—5月上旬可喷洒10%的吡虫啉粉剂,以防治干热风与病虫害,提高小麦的品质。
4 平安7号的产量表现
小麦新品种平安7号生命力较旺盛、具有较强的抗旱性与抗病性,能够实现高产、稳产的目标[7]。通过种植试验对小麦平安7号的产量表现进行总结,其具有广适性好、抗逆性强、高产、稳产等优势,并且能够有效抵御病害,适合大力推广种植。小麦平安7号于2008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培育小麦品种,并且在驻马店市进行推广试种。驻马店市选取了6个试种点,2年的示范种植面积达到5万hm2,平安7号的平均产量达到7 875 kg/hm2,与同期的照偃展4110相比,平均产量提高了5.5%。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平安7号于2008年参加河南省高肥春水组生产试验,相关数据显示,其平均产量达到7 880 kg/hm2,比照偃展4110的平均产量提高了7%,在同期参加试验的小麦品种当中排第二位[8]。由此可见,小麦平安7号的产量较高且稳定,适合大范围推广种植。
5 小结
该研究从平安7号的适期播种技术、田间管理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3方面,论述了平安7号的栽培技术,从而为小麦平安7号栽培技术研究奠定基础。对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平安7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平安7号具有较强的抗旱性、抗寒性、抗病性,其颗粒饱满光泽,有效穗率较高,适合大范围推广种植。
[1] 郭辉,金艳,朱统泉.豫中南小麦生产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报(自然科学版),2014,42(4):1-6.
[2] 金艳,宋佳静,朱统泉,等.驻马店地区小麦黄花叶病害病原鉴定与品种抗性评价[J].河南农业科学,2016,45(3):87-91.
[3] 宋玉立,何文兰,杨共强,等.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0,29(4):14.
[4] 孟祥海,李强,赵明辉,等.节水抗逆稳产广适型冬小麦新品种衡S29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J].河北农业科学,2017,21(3):63-65,71.
[5] 张伟,尹米琦,赵佩,等.我国部分主推小麦品种组织培养再生能力评价[J].作物学报,2017(11):1-11.
[6] 刘易科,朱展望,佟汉文,等.湖北省主要小麦品种抗病基因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7(11):1-10.
[7] 许甫超,李梅芳,董静,等.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鄂麦006配套栽培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7(21):6-7.
[8] 郑庆伟.转基因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课题“转基因玉米小麦大豆环境安全评价技术”年度总结会在吉林举行[J].农药市场信息,2016(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