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典著作 感受思想力量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思考
2017-12-31李艳红
李艳红
(军事交通学院 政治部,天津300161)
● 思想政治工作 Ideological & Political Work
学习经典著作 感受思想力量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思考
李艳红
(军事交通学院 政治部,天津300161)
为使理工科博士研究生进一步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促进自身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改造与提升,提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应引导学生把握文本蕴含的理论特征、学习文本的论证逻辑、掌握经典著作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经典著作中感受思想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论特征;论证逻辑;学习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是面向理工科博士研究生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课程选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代表性著作,从文本视角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价值理想。博士研究生经过本科和硕士阶段学历教育相关课程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进入新的学习阶段,要进一步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可以说是有效的途径。通过阅读和阐释经典著作,可以更直接地与经典作家对话,更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孕育和形成的特定历史条件与根据,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探索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现实问题等。课程教学立足从文本本身出发,采用讲解、讨论、答疑等教学形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自学、研究等学习方式,把握经典著作蕴含的理论特征,学习经典著作的论证逻辑,掌握学习经典著作的基本方法,以感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力量,从而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1 把握经典著作蕴含的理论特征
为有源头活水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内容丰富、意蕴深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如何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内取得较好效果,思路就是贴近理工科博士研究生认知特点,以精选篇目为前提,以优化课程内容为核心,力求在较短的课时内,扎根原著但又不拘泥于具体的细枝末节,帮助学生抓住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主线,认清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革命性、科学性,把握经典著作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
1.1 抓住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主线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线。教学中突出马克思关于“实践”观点的深邃思想,可以分层次在3个方面着力。
(1)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最根本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实践性。马克思认为,实践不仅是人的全部认识的基础,而且首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提出用实践去改造世界、在改变旧世界中创建新世界的主张。
(2)明确“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实践是马克思首先阐明的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哲学范畴,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观等部分,并且把这些部分结合起来。实践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创立了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新世界观和方法论。
(3)研讨“实践”观点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把握实践观点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方法论意义,从思维水平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等多个层面,确立立足实践、投身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的理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所包含的思想,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中,做了进一步的、全面的发挥。因此,课程教学在详细讲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以上篇目,体会其中关于实践观点的相关论述及其涵义。
1.2 认清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被宪章运动的领导人称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革命的文章”。教学中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阐释《共产党宣言》的重大意义,引导学生认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
(1)理论方面,《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马克思、恩格斯在此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叙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在哲学领域的伟大变革基本完成;阐述了剩余价值学说的一系列重要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论证了“两个必然”;批判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树立起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旗帜,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已经开始。
(2)实践方面,《共产党宣言》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革命性,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思想武器,实际地改变了无产阶级的生存状况和人类历史的发展命运。教学应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是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革命理论。
1.3 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部分构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这部分的选读文献主要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节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阐述,从实践的观点出发,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成为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之一,也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哲学基础。《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总结性成果,对全面、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价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选读文献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及《〈资本论〉第一卷(节选)》。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如何考察资本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深刻阐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之一的剩余价值规律是如何发现的及其重大价值;马克思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运用哪些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价值,等等。
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主要介绍《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共产党宣言》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各种“社会主义”的界限,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开辟了道路、提供了依据。《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之作,论述了社会主义怎样从空想发展为科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关联中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各种原理。
通过以上相关文献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经典著作本身出发,沿着经典作家思想发展的轨迹和观点的逻辑展开,在字里行间中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深刻揭示,了解它在批判和继承前人思想基础上构建科学理论体系,感受它在指导工人阶级革命、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方面的真理力量。
2 学习经典著作的论证逻辑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文本论证的过程中,展示了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论证逻辑,使得文本具有了强大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博士研究生面临科研创新的现实需求,通过学习经典著作的论证逻辑,包括强烈的问题意识、宽广的历史视野和严密的辩证思维等,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理论思维能力。
2.1 问题意识
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经典作家们始终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为导向,显示了丰富的实践、敏锐的眼光和深厚的底蕴,表达了对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各种错误思潮的深刻批判。
马克思1843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到1883年逝世,用了40年时间,耗尽毕生精力。为什么要研究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做辅助学科来研究。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泽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2]马克思深思:为什么法总是保护有产者利益而使贫苦农民吃亏?这促使马克思去研究经济问题。
1857年,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资产阶级社会将会向哪里去?无产阶级解放的出路在哪里?这些现实问题促使马克思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现实中,发现问题和解答问题。1857年7月至1858年5月期间,马克思写了经济学手稿,就是后来的《资本论》第一手稿。1859年6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出版。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授课过程,要引导学生领会马克思走上政治经济学研究道路所具有的问题意识,学习马克思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2.2 历史视野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可以发现经典作家们善于运用历史眼光发现规律、把握历史前进方向的思维特征。《共产党宣言》中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制度本质时,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视野来分析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评价其历史作用和历史局限性,进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同时,又以资本逻辑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最终走向激化,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得出“两个必然”的重要结论,阐明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以“孤立个人”为研究出发点的错误时,指出“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3]从历史的视角提出“孤立个人”的观点是违背历史事实的。但“孤立个人”观点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马克思从16世纪以来新兴生产力的发展,到18世纪封建社会解体以及对“市民社会”的分析,在历史视野中阐明“孤立个人”观点的产生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揭示了其阶级实质和历史根源。
从人类历史提供的丰富而生动的史实中,而不是从空洞的想象中,不是从理论的自我建构中发现规律、揭示未来,这就使得经典作家们的论证有了扎实、可信的基础。
2.3 辩证思维
所谓辩证思维,就是善于抓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从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研究就是以辩证方法作为基础的。在着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时,马克思首先分析了商品的二因素,即价值和使用价值,由此说明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为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奠定了基础;分析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进而说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在结构时,马克思分析了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任何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也是社会关系的生产过程;对社会运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时,马克思分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给了人们了解社会全部关系和历史全过程的一把钥匙。
恩格斯谈到辩证思维对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作用时,认为辩证的方法是适合的逻辑思维方式,其摆脱了历史的直观形式及偶然因素,是一种抽象的理性思维方式,实质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教学中通过对经典著作中辩证思维运用的分析,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客观、发展、全面、系统地观察事物、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提高自身思维能力。
3 掌握经典著作的学习方法
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根据原始文献展开相关学习和研究是一种必要的科研能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把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经典著作、理解经典著作的一般方法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在获得知识、提升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促进学习方法和研究技能的提高。
3.1 阅读为基
经典著作本身是第一手资料,学习的第一步就是忠实地了解文献的本意。课程教学过程要以个人阅读为基础,深入到每一篇具体文献的写作背景、基本内容、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等各个方面,做好原著的阐释。阅读时特别要注意以下3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原始性。鼓励学生阅读原始文献,而不是直接去看二手资料或是各种版本的其他资料。有些学生开始时会心存抵触,不愿花时间静心阅读;也有的学生缺乏耐心和韧性,遇到困难会放弃。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灵活的手段,如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分配个人阅读及交流任务,最后通过组内交流和成果发布来实现对文本阅读与阐释的深层互动。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虽然每一篇文献是独立的,但它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是内在关联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把每一篇文献放到理论体系整体中去考察。例如,《〈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较短的篇幅中,马克思阐述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正是在唯物史观基本思想指导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超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取得巨大突破和成就。《共产党宣言》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论证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创立了科学社会学主义理论。
(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性。例如,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对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做出的全面深入的考察,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和基本特征,是继《资本论》之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又一部经典著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课程教学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理解恩格斯所说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不会过时,而是结合人类社会发展,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3.2 回归历史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坚持客观的、历史的分析态度。
(1)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如果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不能站在经典作家当时面临的境况去看问题,是不可能弄懂原著、学到精髓的。课程教学在每一篇文献的讲授中,都要阐述该作品的写作背景,分析作品撰写的历史条件,反思作品反映的时代呼声,使学生“回归”到著作撰写的年代,唯物辩证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作品、观点的创造性贡献以及时代局限,这有助于客观看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历史性与价值性。
(2)要注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脉络中关注每一篇具体文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观经历了由唯心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向唯物主义、共产主义,再向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的两次转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勾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雏形,《德意志意识形态》是这个过程大致完成的标志,到写《〈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时,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走向成熟。通过对作者思想演变及其中发生的重大事件的解读,不仅使学生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发展的脉络,而且对阐释文本内涵提供了参考。
3.3 联系现实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理论精华,还体现在穿透时空的当代价值。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新形势、新问题仍然迫切需要从理论方面作出鲜明回答。如讲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现实启示,引导学生认识实践观点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指导意义。我们今天所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伟大事业,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直接借鉴。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干兴邦。实践观点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深邃思想,又是指导我们立足现实执着追求的宝贵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每一篇文献都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范。教学过程充分启发学生把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现实思考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习如何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思考现实问题,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加准确地处理工作、学业、生活以及思想等方面的情况问题。
4 结 语
习近平同志在2011年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就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讲话中指出:“阅读经典著作,本身就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加思想深度和训练思维方式的过程,就是培养高瞻远瞩的战略洞察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过程,会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他们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的熏陶,从而实现自己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升华。”[5]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本蕴含的理论特征、学习文本的论证逻辑、掌握经典著作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经典著作中感受思想的力量,促使其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得到改造和提升。
[1]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
[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84.
[4] 恩格斯.恩格斯致韦尔纳·桑巴特[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4.
[5] 习近平.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N].人民日报,2011-05-14(1).
(编辑:张硕)
Feeling Thought Power from Marxist Classics——Teaching Thinking on Course of Selection of Marxist Classics
LI Yanhong
(Politics Division, Military Transportation University, Tianjin 300161, China)
In order to help doctor-graduates in science to further grasp Marxist theoretical system and promote their worldview and methodology,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eachers should conduct students to learn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rgument logic of the text and grasp the learning method of classics while teaching the course of selection of Marxist classics, thus they can feel the thought power of classics.
Marxist classics;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argument logic; learning method
2016-11-07;
2016-12-14.
李艳红(1972—),女,博士,副教授.
10.16807/j.cnki.12-1372/e.2017.04.018
A811
A
1674-2192(2017)04- 0075-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