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斗全球化,美国准备好了吗?

2017-12-30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CarolynBartholomewDennisShea

卫星应用 2017年4期
关键词:北斗卫星系统

● 文|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 Carolyn Bartholomew Dennis Shea

北斗全球化,美国准备好了吗?

● 文|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 Carolyn Bartholomew Dennis Shea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商业潜力已全面显现,中国为打造适应北斗系统的下游产业链,采取了专项计划、补贴和资助等一系列措施。

到2020年,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预计将具备全球覆盖能力,美国应对此做好准备。在这一问题上,最近发布的《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报告》为美国政策制定者提出了如下三个重要结论。

第一,美国政策制定者应预见到,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服务的下游产业链将朝着兼容多星座终端设备发展,可接收正在开发或运行中的多系统(2,3或4个)信号,包括GPS(美国),GLONASS(俄罗斯),Galileo(欧洲)和北斗(中国)。行业专家评估,从北斗等非GPS系统接收信号没有潜在风险。美国大众消费者,甚至政府和军事用户可以利用这些发展,同时严密监测行业趋势。

第二,为使行业内的美国企业保持全球竞争力,美国应该继续积极促进不同卫星导航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中国国企大力推动北斗应用,可能对在华美国企业产生不利影响,但这些企业应该配置与北斗信号兼容的产品,并继续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第三,随着中国完成其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重大部署,中国将具备相应的军事和外交优势。美国应继续投资GPS,并保持在太空的领导地位。

一、安全影响

尽管自1994年以来GPS免费提供全球卫星导航服务,但中国已花费数十亿美元开发北斗系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军方认为对外国导航、定位、授时(PNT)系统的依赖会成为战略上的弱点。1995-1996年台海危机期间,GPS的突然中断使中国向台湾海峡发射的若干弹道导弹偏离预定轨迹,这进一步加剧了中方的担忧。时至今日,中国利用天基PNT和其他技术开发大量精确制导弹药已成为中国慑止反进入和区域阻遏战略的核心特征,这使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干预代价更高。

区别于其他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北斗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短报文服务,可将最多120个字符的信息发送到其他北斗接收机。据报道,通过这项服务,中国渔船能够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向渔业部门发出即时警报,并由补充船只管理系统帮助其向附近船只请求援助。

美国国会《2017年国防授权法案》宣布,直到2018年10月,在没有美国国防部的豁免的情况下,禁止美国军队使用任何“非盟国”PNT系统(即俄罗斯GLONASS或北斗),并要求评估使用这类系统的风险。

但《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报告》指出,专家评估认为,目前通过卫星导航信号传输恶意软件是不可行的。此外,由于成本和复杂性因素,接收芯片制造商也不太可能在其芯片内包含北斗的短报文服务。在军方和情报界对其作出潜在风险的评估之前,美国军事系统可以安全地使用多种PNT系统。

二、商业影响

由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商业潜力已全面显现,中国为打造能与北斗系统相适应的下游产业链,采取了专项计划、补贴和资助等一系列措施。《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白皮书呼吁:中央、省和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北斗产业;将北斗技术应用于与国家安全和经济相关的“关键部门”;加大对微芯片及其基础产品的研发投资,最终建立一个包括下游产业所有部门的“产业链”。

这些政策决定对美国的商业利益非常重要。美国企业在全球导航产业内高度活跃,涵盖了组件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和增值服务提供商。

短期内,随着全球卫星导航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对多星座终端设备的需求也水涨船高,可能为在华美国企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从长期来看,中国在金融和税收方面的鼓励政策很可能对在华美国企业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大部分措施主要针对中国国内企业。中国政府已采取措施保护其企业,为其提前提供早期北斗参考设计和规范。同时,中国似乎对国外供应商建立了认证障碍,如高通公司不被允许与其他国内企业一起加入中国GNSS标准委员会,这与外企进入中国IT行业面临的市场准入挑战相似。 中国在这一领域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商业目标,并寻求“安全可控”技术,这在最近的国家安全和网络法律中有所体现。

但在国际市场上,美国企业能够配置其产品与各地区PNT系统兼容,且受到的障碍和竞争比中国国内市场少。因此,快速朝卫星导航系统之间完全互操作的方向发展仍符合美国的利益。

三、外交影响

与其他主要航天项目一样,北斗系统旨在提升中国政府的声誉和软实力,特别是在美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卫星导航领域。北斗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最优先的航天项目之一,北斗还增强中国在国际和区域组织中对PNT相关决策的更大影响力,如国际电信联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国际委员会、亚太经济合作论坛和国际民用航空组织。

美国应该预见到,北斗将成为影响中国对某些国家和地区外交政策的一个因素。亚洲许多国家希望避免仅依靠GPS,中国可以为其提供免费替代品。中国积极寻求邻国开始使用北斗接收机来证明该技术的可行性,促使其企业在未来参与全球竞争。中国与文莱、老挝、巴基斯坦和泰国达成协议,通过大量补贴的低成本为各国政府和军方用户配置北斗的基础设施。中国还与包括沙特阿拉伯和埃及在内的几个中东国家谈判援助北斗服务,并计划在2017年举办首届“中阿两国合作论坛”。中国表示,北斗系统将于2018年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20年完成全球系统建设。这表明北斗系统将会在经济和外交中发挥更大作用。最后,中国和俄罗斯同意建立一家合资企业,开发销售北斗与GLONASS兼容的卫星导航设备。

这些协定可能成为造成未来外交紧张的潜在根源。中国与文莱、老挝、巴基斯坦和俄罗斯达成的协议将允许中国在每个国家建立差分地面站,提高系统的区域精度,最终计划在亚洲建立一个差分地面站网络——仅东南亚就可能需要建1000个差分站。这些站点可能是所有运行中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标准组成部分,并且不会损害美国的商业利益,因为美国企业也能够生产更精准的北斗用户接收机。然而,美国法律禁止在美国国土安装外国地面监测站,除非能够证明其“不具备用于收集美国情报或改善任何外国武器系统的能力或潜力”。如果中国要求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在美国建立北斗地面站,美国政府将必须非常仔细地衡量与该决定相关的利益和风险。

北斗转变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给美国带来了挑战和机遇。美国应该预见到,北斗系统将会:①允许中国军队不依靠GPS进行精确打击;②帮助中国海上民兵在南海和东海海域及其他区域争端中更有效地工作;③可能压缩美国企业在中国国内市场上的商业空间;④有助于中国政府提升声誉,实现软实力目标;⑤有助于中国实现在中东和亚洲的外交政策目标。

美国应该期望北斗系统:①不会对全球用户带来固有的安全风险,除非芯片制造商纳入短报文服务;②不会对美国公司在全球市场造成影响,因此应该继续提高互操作性;③不会在世界各地设置地面站,损害美国的商业利益,虽然这种前景可能成为外交紧张的根源。

认识到这些影响,美国应该充分利用并积极鼓励多星座终端设备开发,同时继续致力于确保美国在航天领域保持科学、商业和军事的领导地位。

Carolyn Bartholomew 和Dennis Shea分别是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的主席和副主席,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毛凌野 摘译自美国《空间新闻》周刊

猜你喜欢

北斗卫星系统
北斗和它的N种变身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北斗时钟盘
miniSAR遥感卫星
WJ-700无人机系统
ZC系列无人机遥感系统
“北斗”离我们有多远
静止卫星派
连通与提升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
Puma" suede shoes with a focus on the Product variab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