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歌的梦里返回人生
2017-12-30李文钢
李文钢
在诗歌的梦里返回人生
李文钢
好的诗歌是一场梦!在这场梦里,我们无暇去深究作者的梦境是否曾经真的发生,只能随着文字的节奏默默地去感知这场梦,体悟这场梦,领会这场梦。好的诗歌,能在这样的一场梦里,让我们抛掉狭窄的自我,关注身边的他者,重新返回世界和人生。本期推荐的三首诗,有两个共同的关键词,一个是“梦”,一个是“他人”。三个不同的梦境,共同走出了“个人化写作”最为人诟病的泥沼,老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关怀他人的精神得以回返,很是喜人。
舒丹丹的《松针》,最为自然含蓄,用一种日常的语调,揭示了一个异常尖锐的主题。我们总是“太专注于自我的悲伤”,以至于忽视了身边“一直在沉默地倾听”的人。诗中的情境随着抒情主人公悲伤的步履渐次展开,松树、松塔、松针的意象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如同梦中的道具自然摆放,毫无刻意之感。诗中有两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比喻,一个是“那哭声,好像把紧裹的松塔也打开了”。我们都知道,松塔是坚硬的,即便是落在了地上,即便是被腐蚀掉,也不会轻易打开。作者此处是用一个夸张的比喻,来形容一个人躲在山林里难得的情感“释放”。另一个是:“那种歉疚,像松针一样尖锐”,在松针尖锐的外形与心怀歉疚引发的疼痛感之间,我们找到了一种自然的关联。诗中的意象与情境都是平常的,作者能将它们拿捏成一个惊醒世人的梦境,令人不能不感叹其造化的能力。
唐不遇的《第一祈祷词》,则在一场烟火缭绕的梦里,让我们记住了一个四岁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是与众不同的,别人都是祈祷菩萨保佑自己,她则是在无私地祝愿菩萨,俨然是一个童年小菩萨。这样一个可爱的形象,相信是每一个读者都是过目难忘的。只是作者骄傲的语气,与无私的主题之间,稍嫌离间。一个父亲固执的“我执”,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张力最终还是引向了自我一边。如若能将“第一”、“无私”、“善良”等“自我标榜”的词汇去掉,让小女孩“菩萨,祝你身体健康”这样纯洁的语言,在与周围环境的对比中,自然地显示出她的力量,可能效果将会更为清新些吧。
江离的这首《老妇人的钟表》,显然是一首才子诗,他的这个梦境也最为离奇,对读者的阅读构成了一种挑战。在节制内敛的语言中,江离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老妇人的古怪癖好——调快或者调慢钟表。为什么这样?自然是在对时间快与慢的感受中,孤独地回忆过往。其实不只是她,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着这样一只精致的钟表,或快或慢地收集着流经我们情感的每一个词语,让它们接受心灵的弯曲,且旁人永远无法接近,只能独自品味。一个老妇人的钟表,在记录着她的孤单,而我们心中的钟表呢?作者心中同样有他人,在思考着我们共同面对的生存。但这首诗虽有才气,却不接地气,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歌德谈话录》曾辑录了歌德这样一段话:“一个人如果想学歌唱,他的自然音域以内的一切音对他是容易的,至于他的音域以外的那些音,起初对他却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他既想成为一个歌手,他就必须克服那些困难的音,因为他必须能够驾驭它们。就诗人来说,也是如此。要是他只能表达他自己的那一点主观情绪,他还算不上什么,但是一旦能掌握住世界而且能把它表达出来,他就是一个诗人了。此后他就有写不尽的材料,而且能写出经常是新鲜的东西,至于主观诗人,却很快就把他的内心生活的那一点材料用完,而且终于陷入习套作风了。”走出个人主观情绪的狭小天地,走向他人,进而把握整个世界,创造出独属于他自己的风格和境界,这种能力也是当下诗人最为匮乏的。对于本期的三首诗,诗人在这方面都做出了自己个性化的努力,值得我们点赞。“路过自己,成为他人”(朱朱诗句),是一种令人期许的写作方向。
如果非要说说好坏的话,笔者私下以为,第三首稍嫌繁复,第二首过于讨巧,第一首最为上品,不知您更喜欢本期推荐的那首诗呢?
李文钢,1979年生,文学博士,现供职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主要从事新诗研究。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