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Word妈”看汉英语码混用现象

2017-12-29耿娟娟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缩略语发展趋势

耿娟娟

[摘要]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了各种语言之间的融合,而且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和双语使用者(尤其是年轻人)热衷于“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使得汉英语码混用现象十分普遍。从使用功能上看,语码混用主要是复述强调,委婉避讳和调节。可以预见的是汉英语码混用会越来越频繁地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呈现出开放的态势,深刻地反映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

[关键词]语码混用;缩略语;发展趋势

在日常交际和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一些人在写文章或者说话时常常夹杂着英语。中英文夹杂使用这一现象,在语言学上被理解成“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或“语码混用”(code-mixing)。语码是人们用于交际的符号系统,可以是一种语言、方言、语体或语类。语码转换指的是两种语言交替使用,以单词、短语、从句或整句的形式出现。通常语码转换指的是句间的转换(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而语码混用指的是句内的转换(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由于本文主要探索句内的中英混用的类型、成因及功能,因此,使用语码混用这个概念更准确些。

一、汉英语码混用的类型

(一)英语缩略语、专有名词、单词与汉语的混用

在汉语的语句中使用英语缩略语或者专有名词等。比如:今天晚上有NBA比赛。这位是我们CEO,这位是COO。你的iPhone6多少钱?牙齿难看的成人,两小时就OK了。用APP要实名认证。校长办公室设有POS机。大家好,我是你们的DJ。另一种是把本该用汉语表达的短语替换成相对应的英语单词,并且出现在被替换的汉语的位置上。比如:你out了。咱们今天的homework是……你的project完成了沒有?我们的presentation题目是环保。跟我们大家share一下你的感受呗。我要去seminar,快点,要不然就迟到了。这种形式的语码混用在日常的交际、广告、报刊、演讲、广播等语料中出现的频率是较高的。

(二)汉语短语拆分翻译成对应的英语与汉语的混用

把汉语短语拆分成单独的汉字,一对一的按照字面的意思翻译成英语,出现在汉语的语句中。比如:我的hand phone在哪儿?这句话中说话人是把汉语中的“手机”拆分为“手”和“机”,把“手”翻译成英语中的“hand”,“机”翻译成“phone”,然后组合在一起用不规范的英语表达汉语中的概念(说话人是知道“手机”对应的英语表达是“mobile phone”,故意这样使用)。这种类型的语码混用多见于青少年中,他们大都从小学开始学习英语,对英语常用词汇有一定的了解,热衷于这种“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三)与汉语发音近似的英语单词和汉语的混用

几乎是一夜之间,“word妈”出现在各种社交媒体中,尤其是频频出现在网络新闻的标题中。把汉语中的感叹语“我的妈”,拆分成“我的”和“妈”两个独立的概念,与第二种分类不同的是,“我的”并没有直接翻译成“my”而是用英语中发音接近或者类似的单词“word”替代。类似的表达还有:厉害了,“word哥”。这种中英语码混用更加具有“隐蔽性”,如果不知道这类混用的起源,很难识解其中的含义。

(四)汉语与英语的前、后缀混用

汉语中汉字是没有英语单词的曲折变化的,但我们也会常常看到这样的表达:吃ing;寻找ing;恋爱ing,借用了英语中的后缀一ing,附加在表示动作的汉字之后,意思是该动作正在进行。这种类型的语码混用多见于汉语中的动词。再比如:他是我的前男友,前男友是ex一!这个例子中,就是单独使用了英语中的前缀“ex一”,表示“前任”的意思,以达到再次强调的效果。

二、汉英语码混用的原因分析

(一)全球一体化进程促进了各种语言之间的融合

语言自身发展的需要。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自始至终是封闭的,不受其它语言的影响,不和其它语言交流。语言之间的混用和转换是语言相互碰撞后的一种必然的结果。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英语的普及,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灵活地运用语码转换就更加常见了。

(二)语言表达中的经济原则

语言的经济原则,又称作语言的经济规律或语言的经济性。语言学家马丁内认为,经济原则必须以保证完成语言交际功能为前提,与此同时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做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从这一原则出发就能够对言语结构演变的特点和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比如,对于没有中译名或者中译名不统一、很难用简短的中译名表述的单词常常直接出现在语码混用中,能够最快速、最高效地让听者明白,无歧义,无需大脑进行额外的加工运算。像“Photoshop”,“offer”,“Android”,“Facebook”,“presentation”,“IBM”。

(三)双语使用者(尤其是年轻人)热衷于“创造性”地开发。随着英语教育的普及,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双语使用者,他们对于英语的运用是比较娴熟的,作为网络交际的主体,他们的英语水平也直接决定了语码转换的频率。他们富有个性、想象力,热衷于“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成为语码混用主要的创造者、传播者和使用者。

三、汉英语码混用的功能分析

(一)复述强调。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为了强调一个信息点的重要性,会将这个信息点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即把一句话中的关键词用英语单独挑出来;或者在信息点表述完毕的时候,进行另外一种语码进行复述,从而达到进一步说明和强调的效果。比如,今天的课太boring了。为了强调课程“无聊”这个信息点,说话者用英文单词“boring”来替代汉语中的“无聊”,来突出重要的信息。还有一个例子:我爱他,however,他不爱我。这句话中英文单词“however”也是起到强调的作用,凸显前后的巨大反差。有时候说话者会重复出现要强调的信息点,比如:这样的场景让人太尴尬了,so embarrassing。说话者在表述完信息之后,为了强调当时很尴尬的感受,用英语又重新把信息点“so embarrassing”复述了一遍。

(二)委婉避讳。在谈论一些比较隐私、或者比较私密的难以启齿的话题的时候,人们都会遵守社会的规范准则转换另一种语言来表达,以达到委婉避讳的效果。自古以来,“男女授受不亲”,因此当人们谈论男女之间的身体接触的时候,还是会很不自然,不好意思,会用“body contact”来替代。

(三)调节功能。在交际中,为了拉近与听话者的心理距离,产生亲切感,在对话的过程中会使用语码转换,以达到拉拢关系,调节双方情感距离的目的。比如,在以年轻人为主要听众的演讲中,演讲人会或多或少的加入时下很“时髦”的、被广大青年人普遍使用的汉英语码混用的词。当下的网络新闻标题也频频使用“woYd妈”,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四、汉英语码混用的发展趋势

语码转换的现象进入语言研究的行列,至少有半个世纪了。语码转换是一种理性行为,特定的交际双方在特定的语境中,其语言和言语选择会受到相应社会语言规则的制约。影响语码转换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主要有:交谈话题、交谈对象、交际场合、角色关系、社会身份、文化程度、经历等。因此,汉英语码混用兼具历史性与时代性,一些被大众所接受的表述就有很强的生命力,经久不息;相反一些表述只会“昙花一现”,逐渐消失。同时,兼具个性和共性相统一的特点。有些用法是大家约定俗成的,被普遍接受并且广泛传播和使用,辨识度和使用率较高,有些用法则更能体现说话者的个体特征,可能是受当时的环境、语言水平、说话对象、话题等因素的制约,临时创造出来的用法表述。

相信随着中外政治、经济、语言、文化等方面交流的进一步深入,汉英语码混用不但不会消失,而且会越来越频繁地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语码混用的种类也会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呈现出开放的态势,深刻地反映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有类似三明治英语(Sandwich Engish)的教材,一层英语,一层汉语,这样叠加在一起,为低龄的初级英语学习者提供语料输入。比如:从前有座mountain。这样的语言输入和学习方式,是否符合低龄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规律?教材中英语单词的挑选遵循哪些原则?具体的教学效果如何?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继续研究和探索。endprint

猜你喜欢

缩略语发展趋势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常用缩略语汇总
关于缩略语的要求
本刊常用的不需要标注中文的缩略语
本刊常用不需要标注中文的缩略语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