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017-12-29宁伟婷
宁伟婷
摘 要:教育工作者要想改善教学效果,就得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创造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条件、环境和氛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文章从四个方面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关键词:中学生;教育教学;生物;兴趣
1.课堂中,生物教师要能正确引导学生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引导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的作用。教学离不开教程,但是也不能让学生死记、死背课本上的知识。生物教师要把课本上的知识讲活,这样课堂才会显得生动。比如在讲解蛋白质代谢途径知识点时,我引导学生从蛋白质代谢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空腹喝牛奶,其营养成分(氨基酸)到哪里去了呢?是作为能源物质被分解以提供各项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了(蛋白质代谢的一条途径)。如果先吃点面包,情况又会怎样呢?这时候能量就可以由面包(糖类)氧化分解来提供,氨基酸则可以用来合成各种组织蛋白、酶或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新的氨基酸被人体利用(蛋白质代谢的另外两条途径)。这样一讲,学生恍然大悟,既增长了生活常识,又对蛋白质代谢的三条途径有了深刻印象,更重要的是让生物贴近学生的生活,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授课与实验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学生正是因为爱实验才爱生物学的。实验除了真实、直观、形象、生动,还是一项目的性十分明确的操作活动,它在培养学生认识和理解生物学概念方面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方法均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做实验,并力求使学生实验成功。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能满足他们的操作愿望,更重要的是,在操作过程中动手动脑,克服种种困难获得实验成功之后, 此时因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能够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从而刺激学生更深入地探求知识。
3.积极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现代生物教学理论提出的“两个结合(课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有其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小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在课外活动小组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内容可以包括生物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如组织培养、食用菌的栽培等),用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阅读材料的编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生活经验,并由学生选择阅读。可带领学生参观花卉养殖中心,学习有关植物组织培养和无土栽培技术。通过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将理论联系实际,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最终才可以培養更多更优秀的学生。
4.积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思维是同自身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教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虽然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智慧作基础,但也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创造才能和成果的机会,满腔热情地赞扬学生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学生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因此,我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指导学生搞小动物饲养、花卉栽培;带领学生到野外开展以下活动:野外植物认种、标本采集;组织大家参加小教具制作比赛、生物谜语竞猜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然后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都能体验到参与的快乐、创新的愉悦。
综上所述,培养兴趣是学生学习生物课程提高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关键;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生物的兴趣,是教师肩负的重要使命,也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及创新能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机械学习为灵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知识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斌.浅谈中学生物的兴趣教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S3).
[2]何成瑜.浅谈初中生物学习兴趣的培养[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