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现代意义
2017-12-29陈春莲
陈春莲
摘 要:法治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社会治理法治化离不开法治手段的保障,文章将做一分析。法治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的趋势,文章梳理了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含义,分析了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意义,研究了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地方实践特色。
关键词:社会治理;法治化;意义
一、社会治理及法治化的含义
社会治理指的是在政府组织主导下,社会组织等多主体积极参与、治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与社会管理不同,社会治理更强调主体的多元化、手段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利益主体的多元互动。而社会治理法治化,指的是通过依法执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民众守法,将各项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动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过程。
二、社会治理法治化意义
1.是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
社会治理法治化是落实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十七大提出要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实施,强调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到2010年,要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12年,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此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在十八届三中全会被提出,而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推进“依法治国”。
2.是应对社会治理难题的举措
首先,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矛盾较为复杂,这给社会治理带来了种种挑战。第一是群众的诉求多元化,且诉求与满足存在一定的差距。从成都市网络理政平台运行分析报告(2017年1月)来看,投诉类较多,表扬类较少。从问题类别上看,城市管理数量最多;第二是城乡住房;排名第三的是交通管理。国家信访局2015年在河北等地,对信访事项督查发现,有些地方和部门对信访案件只是“转转送送”,矛盾并未得到及时就地解决。
其次是社会组织形态多样化,目前我国存在社会组织发展滞后与监管难并存的问题。从2016年统计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社会组织达到66万多个个,同时还存在一些未登记的和境外社会组织。从湖北省的情况来看,行业协会一些专业协会分布较多,这些机构由于没有编制,工作动力不强,难以有效开展活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政府职能与社会组织业务交叉,有些社团成了“准政府”机构,行政色彩太浓,自治程度偏低,影响了协调等作用的正常发挥。
最后,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对主流思想存在一定的冲击。社会思潮有群众性、集群性、自发性等特点。社会思潮是对社会问题的群体评价、群体发声、并形成群体主张和群体话语体系的集群现象,这种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情、民心、民意的直接反映,这种反映是党和国家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指向。目前的社会思潮,并不全都来自我国内部,有些事从国外传来的,诸如“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对社会治理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3.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需要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及能力是建设法治政府关键。井冈山干部学院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党员领导干部认为自己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比较好的占50% ,认为“一般”的占比50%。福建的调查结果显示, 50% 的参与调查者认为官员有法治思维,而近60% 的则认为“基本没有” 。20%的认为与法律手段相比,行政手段简单、直接,在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时,更愿意运用行政手段。
三、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实践
1.用法律规范和调整社会事务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在打造法治城市过程中编制了法治指标体系,保证了社会治理各项事务的有序开展,在提升了法律地位的同时,实现了多方主体的权益。
2.营造法律氛围
湖南省长沙市逐步探索形成了社会公众和社区居民参与、纠纷主体协调互动的法治模式,该模式是管理与创新的组合,实现了权力制约与权利保障双赢。
3.完善服务体系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广东省惠州市积极探索网络问政制度,摸索出了“四民主工作法”(民主提事、民主决事、民主理事、民主监事),这种工作法打通了基层百姓办事短平快的渠道,实现了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互动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永洲.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5(8).
[2]陈 朋.社会治理法治化的价值取向及实践回应[J].人民论坛,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