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会变脸”的负号,激发七年级学生的数学兴趣
2017-12-29刘艳云
刘艳云
摘 要: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升入中学后,由于引进了“负数”“字母表示数”等内容,就会感到初中数学难学,考试分数不断降低,从而对学好数学缺乏信心,慢慢对数学没有了兴趣,变成数学科的学困生,最后被拒之门外。笔者从教二十年,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发现:1.教师教会学生处理好“会变脸”的负号,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2.教师要正确对待“字母表示数”这一重要转折点,让七年级学生代数轻松入门。
关键词:代数;入门;困难;负号
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升入中学后,由于引进了“负数”,有理数的运算变复杂了,接着又引进“-”表示相反数之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感到初中数学难学,考试由小学的高分变成中学的低分,从而对学好数学缺乏信心,慢慢对数学没有了兴趣,变成数学科的学困生,最后被拒之门外。针对这种现象,笔者从教二十年,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发现,教师教会学生处理好“会变脸”的负号,能激发七年级学生的数学兴趣。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具体做法与策略。
一、教师教会学生处理好“会变脸”的负号,能激发七年级学生的数学兴趣
在小学,“-”只表示减号,学生都明白,但一进入初一,引进了“负数”,“-”可读作负号,最后还引进了相反数,这时“-”又表示相反数了。“-”就有了三种意义,这让刚进入初一的学生感到了迷茫。针对这一现象,我给学生专门上了一节专题复习课_____会变脸的“-”。
变脸一:表示运算符号。
“-”号表示运算符号时,就是小学所学的减法,但必须位于两个数之间,是学生们再熟悉不过了。如7-2,它的意义是7减去2。表示运算符号的“-”读作“减”或“减去”。
变脸二: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相反意义的量,当其中一个量用正数表示时,它的相反意义的量就用负数表示。如:收入500元记作+500元,那么-200元中的“-”就表示支出,即支出200元。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的“-”读作“负”。
变脸三:表示性质符号负数。
“-”号作为性质符号时表示负数,它反映了一个数的特性(比0小的数)。“-”号作为性质符号时,必须与一个具体的数一起出现,如-5,它的意义是负5。表示性质符号的“-”号读作“负”。
变脸四: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时,只要在这个数的前面添上一个“-”即可,如3的相反数是-3。若一个数的前面本身带有符号,应先用括号把这个数及它前面的符号括起来,再在前面添上“-”号,如:-2的相反数是-(-2)=2。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的“-”号读作“……的相反数”。
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我更强调的是有时把“-”看成“负号”而不看成“减号”,这样更有利于计算准确。
例1:计算:-2.4+3.5-4.6+3.5,把它看成-2.4,+3.5,-4.6,+3.5的代数和,学生很快就能把它转换成(-2.4)+(-4.6)+(3.5+3.5)来运算。
例2:计算:5-64÷(-4)
不妨将后面看成-64÷(-4),易得到+16,最后迅速求得结果为21,又快又准。
例3:解方程:2(3x+1)-3(2-x)=2(6x+1),
做这道题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去括号时会出现“6x+2-6-3x=12x+2”这种典型的错误,这时不妨将-3(2-x)中的“-3”看成“负3”,(2-x)看成2与“负x”两项,这样就可避免出现上述错误。
通过复习归纳对比,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学生的思想云雾拨开了,并通过不断地讲解例题与巩固练习,强化他们的符号意识,也为后续将学习的多项式的项,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等新知识的学习埋下了伏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教师要正确对待“字母表示数”这一重要转折点,让七年级学生代数轻松入门
(5+6x)(5-6x)=52-(6x)2=25-36x2用字母表示数是从算术到代数的重要转折点,教师应当充分注意到这一点,使教学符合學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例如:在学习平方差公式这一课时,
用双箭头让学生更清楚地发现公式中的a,b分别具体代表什么,加深学生对“字母能表示数,同时还可以表示单项式,甚至还可以表示多项式”这句话的认识。接着我举了下面这个例子:
例4:计算:(a+b+3)2
此时如何套用公式(a+b)2=a2+2ab+b2呢?引发学生的思考,一部分优生很快找到了突破口,此时借用他们做“小老师”,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一位学生大声说:“我把题目中的a看成公式中的a,题目中的b+3看成公式中的b”,此时教室里掌声一片。不一会儿,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把题目中的a+b看成公式中的a,题目中的3看成公式中的b”,此时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七年级的数学教师——初中数学启蒙教师,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清除代数入门过程中的障碍,最终牵着那些稚嫩孩子的手走进数学王国的大观园。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教材知识》,北京教育出版社,2015
2.《初中数学教与学》,2015.6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河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