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方优势资源整合下的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2017-12-29余豪高丹燕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客商梅州资源

余豪+高丹燕

[摘要]地方院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离不开雄厚资源的支持,而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有限,并且存在资源分散、闲置、低效使用等情况。文章对地方优势资源挖掘与整合进行研究,提出整合地方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场地资源、资金资源,构建地方特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

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这既是我国高等教领域深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中指出“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应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的原则。”文件要求各级高校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地方院校应认清自身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补齐短板;同时,应充分依托地方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聚集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完善教育体系,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之路。

一、地方院校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意义

高校在资源和地理、文化、经济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不同地域的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各不相同。因我国地方高校大多地处二、三线城市,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相对有限。且地方有利资源缺乏有效整合,资源分散、闲置、低效使用等情况非常严重,这是制约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发、整合地方优势资源,依托地方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解决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现实不足,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双创”教育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嘉应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嘉应学院作为梅州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得到了梅州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嘉应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也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政策以及有关文件精神,研究出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方案,经过三年的发展,其“双创”教育初见成效,先后有40支创业团队入驻创业孵化基地,近半数团队已经投入市场运营。但由于资源有限,且其“双创”教育处于起步阶段,仍有一些不足:

(一)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不够浓厚。在《嘉应学院关于加强学生创业工作的实施方案》、《嘉应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修订案》中,均着重提到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培育的方案。但笔者调查发现,仍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对创新创业教育没有深入了解,只有部分打算创业或正在创业的学生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由此可见,其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不够浓郁。

(二)专业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不足。嘉应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从就业指导教研室,其构成主要是选调专业教师、就业指导课教师,缺乏具有创新创业专业教师或由企业经历的教师。

(三)创业孵化基地实效性不强。嘉应学院建立了创业孵化基地,也制定了相应管理办法,先后有40支团队入驻基地。但笔者走访人驻基地团队了解到,现有孵化基地场地面积有限,而且未形成商业氛围,使用率较低,对培育学生创业项目实效性不强。

(四)创新创业教育资助体系尚不健全。梅州市政府2015—2017年间,共安排9000万支持地方创新创业,嘉应学院也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但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持久战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资助力度是有限的,如何利用社會资源让资助可持续惠及大学生创客的资助体系尚不健全。

三、创新创业教育优势资源的开发

梅州被誉为“世界客都”,是我国著名的客家文化历史名城。客家文化是我国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近年来客家学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客家文化不仅铸就了客家人勤劳朴实、崇文重教、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客家精神,也孕育了享誉世界的“客商”文化。嘉应学院作为梅州地区的地方院校,“客商”、客家人、客家文化是育人的宝贵资源,合理整合利用这些资源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引领学校走出一条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之路。

四、创新创业教育优势资源的科学整合

嘉应学院在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充分挖掘自身优势,也应认清自身不足,取长补短,整合丰富功能互补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尤其是对客家文化资源、客家人力资源、地方场地资源、社会资金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利用,打造具有客家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整合文化资源,强化创新创业意识

“客商”是中国两大传统商帮之一,其网络遍布世界,对世界经济文化发展贡献巨大。如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先驱、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领带大王曾宪梓、香港田氏化工董事长田家炳、“万金油大王”胡文虎等。“客商”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客商”奉行崇名务实、开拓包容的经营之道,且具有超强的社会亲和力。纵观“客商”的创业经营之路,存在着不少共性,而这种共性,恰恰是可以对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有重要指导意义。

嘉应学院坚持以“植根侨乡,服务地方,弘扬客家文化”为办学特色。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嘉应学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同样要坚持立足梅州、服务地方、弘扬客家文化为特色。嘉应学院在“客商”研究领域走在学科前沿。2011年,依托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成立了客商研究院。在举国上下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嘉应学院应抓住发展机遇,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将客商研究院研究成果转化成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素材,充分利用“客商”名人创业事迹感染学生,以“客商”创业经营之道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在学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二)整合人力资源,补足师资队伍短板

高校专职教师基本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难免有“闭门造车”之嫌。一方面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又要面对资源有限、师资队伍不可能无限制扩大这一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地方院校不仅要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更应充分挖掘校友、地方专家、地方企业家、地方商会组织等资源,补强师资队伍短板。endprint

嘉应学院作为百年学府,培养了许多各行各业杰出人才,其中不乏创业经历的企业家,诸如中国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罗活活女士、盛家家居总裁曾震宇等。

梅州崇文重教,梅州地区先后走出30名两院院士,各类专家、学者更是不胜枚举,也不乏知名企业家、成功人士。嘉应学院应充分利用这些人力资源,聘请相关企业家、专家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补充师资不足的短板。这些本地培养的专家、校友、企业家更“接地气”,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更能给学生“鼓士气”,也让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更“增底气”。

(三)整合场地资源,加强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建设

高校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是为大学生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和办公场所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能够降低大学生创业的成本和风险,提高创业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笔者建议,嘉应学院应联合当地政府,有效整合当地场地资源,为学生打造更多创新创业实训平台。

首先,依托地方政府,将梅州太兴商業广场改造为梅州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梅州太兴商业广场是梅州市较早的“一体化”商业广场,近年来受“客都汇”、“东汇城”、“万达广场”等高端商业广场冲击,已经举步维艰,整合对商业广场是利好;太兴商业广场有着很好的地理优势,与嘉应学院仅百米之隔,其规模比较适合作为大学生创业基地,而且历来也有不少学生租格子铺进行短期创业,如进行规模性整合,对学生创业实训是利好;另外,梅州市政府近三年有9000万创新创业专项扶持资金,也为改造提供有资金保障。因此,以上方案是可行的。

另外,梅州地区斥资4亿元建设的世界客商中心将于2017年8月竣工,作为集会议会展、客商展示、众创平台于一体的世界客都标志性综合基地,并且作为每年一届的世界客商大会的主会场,不仅可以充分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启蒙教育基地,更是广大有意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了创业实训基地。

(四)整合资金资源,健全创新创业资助体系

资金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资源,很多大学生有创新创业意愿、有好的创业项目,但苦于没有资金支持,项目只能“胎死腹中”。客家人素有“崇文尚武,敬业乐群,乐善好施”的精神,客家人艰苦创业,发迹后热衷于建桥、修路、兴学以回馈家乡。嘉应学院植根侨乡,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助学金等方面到梅州乡贤、校友的大力资助。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嘉应学院可以充分发动乡贤、校友力量,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天使”奖助金,资助优质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孵化、启动、培育,表彰优秀大学生创客,引导学生开展高水平创新、从事高层次创业。待学生创业成功后,可以反哺母校,继续注入创业奖助金,让创新创业“天使”奖助金源源不断,使创新创业教育的资助体系可持续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客商梅州资源
梅州咸菜“腌”出大产业
梅州咸菜 “腌”出大产业
梅州明眸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第四届世界客商大会在梅州开幕
这一瓶
梅州,“美州”
意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