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生本教学”的若干思考
2017-12-29陈练雄
摘要:“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的郭思乐教授创立并倡导实施的教育理念,其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是为了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在高中语文的课堂上推行“生本教学”的教学模式,不仅更新了以往的教育教学观念,而且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关键词:高中语文;生本教学;生本教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既然是实践课程,那么学生应该多读、多写、多思、多问,实现语文积累,提高语文知识的文化素养,才可称得上是语文的有效教学。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也提出:“找到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受长期以来“师本教育”思想影响,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教”占据了学生们太多的“学”的时间,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把自己对文本的感悟一厢情愿地灌输给学生,并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更别说让学生提出问题了。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消磨殆尽,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最终形成教师教的越多,学生学的越少的局面。归根结底,这是“师本教育”所造成的消极教学,也是我们应该正视的教学难题。
一、郭思乐及其“生本教育”理念
自1999年起,郭思乐教授主持开展了有关“生本教育”的研究。在研究中,郭思乐教授指出了长期以来的“师本教育”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生本教育”理念这一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改变了以“师”为中心的教育现状,并且让教师也在“教”的过程中享受到教育的乐趣。
“生本教育”中的“生”不仅可以理解为“学生”,也可以理解为“生命”“生活”。生本教育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在好学中调动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生本教育提倡学生应该快乐、美好地学习和生活,当他们能做自己学习的主人时,他们就会自觉体验和感悟真善美,从而形成美好的德行和人格。
在教学上,生本教育主张“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不教而教”。教学的重点在“学”而不在“教”,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不再滔滔不绝地讲解一大堆知识点,而是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重新布局,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学生可以选择个人、小组或班级等多种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二、生本语文的“读、思、用”
郭思乐教授在文中提到:“语文需要直接的读和想,而不是进行语文分析、搞字词句篇的拆零研究,前者才是人的语文素养形成的基本过程”;“读的是原汁原味的文章本身,想是依据文章而发的自身的提炼”;“于是,在读和想中,人的语文丰富了,人在最质朴的活动中提升了,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了”[1]。生本语文是以大阅读为中心,带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學生从中获得语文整体能力的提高。通过阅读,认真思考,然后表达,即“读、思、用”应该是生本语文的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阅读:人类有着与生俱来的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欲望。学习,是儿童的天性,他们生来就会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广泛、自主阅读,大量进行文字活动,便会形成学生的个性语文。语文能力就附着在他们的语言表意上,这不过是与生俱来的像吃饭睡觉那样自然的能力。”[2]生本教育推崇“海量阅读”,只有通过阅读的积累,才能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提高已有的阅读水平。在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提供或推荐除了语文课本之外的其他阅读文本,如一部完整的小说,而不是课本中的小说部分节选或片段,因后者指向性较强,学生往往就会按照编者的设想去思考,而前者则不一样,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挑战性,不仅能更好地培养阅读能力,还可以锻炼分析能力和批判能力,发展独立的人格。
思考:海量的阅读能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获得新的知识,这是阅读的首要阶段,阅读的更高阶便是通过阅读可以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只是被动接受信息式的阅读方式,而解决问题才是主动探索求知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深度真正上一个台阶。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好的做法便是“少教多学,不教而教”。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这样便会使学生逐渐形成批判式思维模式。
应用: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里的实践性就是语文的应用性。语文学科的应用性与语文课程学习的特点是分不开的。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体现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互相联系、语文教材与课后阅读文本的紧密结合等方面,加上语文课综合了语言和文化两大块,可以说语文课的综合性学习的特征与其实践性互相呼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突出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强调实践性,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些教学活动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个人活动也可以是小组、班级活动,不拘于形式,但是要体现民主,尊重个性。
三、生本教学在语文课堂的阻力
生本教育适合当代教育发展的需求,与“新课程”“新标准”“新课改”等教学要求不谋而合,并十分契合素质教育的需求。但是在实践教学中推行生本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阻力。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生本教育在语文课堂的阻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在生本教育中,语文教师再不能像传统的“老夫子”似的摇头晃脑地教学生课文,也不能像“老妈子”一样苦口婆心地剖析文章段落大意以及对词句的赏析。在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启发学生们完成他们的学习,从原先的“满堂灌”到适时的恰当点拨,这对很多语文教师而言是个很大的挑战。他们已经习惯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生本教学并不熟悉,容易流于形式,反而又走回老路。对于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首先应该提高教师自身的认识和素质,摆脱根深蒂固的“师本教育”的观念,然后教师应该从教学中学习,从学习中教学,不断反思,坚持生本教育的理念,完善自身,追求教师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是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人群。一开始学生会认为生本教育很新鲜,从聆听者变成了讲解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他们会认真地自主学习,认真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前置性作业,他们会针对学习的问题展开讨论、研究,这是很好的开端。但是学生也容易倦怠,新鲜劲头过去后对生本教育也提不起兴趣了。这是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仍是以考试作为评价手段,而生本教育并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从而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受挫。面对这种困境,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表达、去沟通,慢慢克服自身性格的小缺陷,同时拟定一套评研标准,适时地对优秀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考试的压力。生本教育提出应减少或最终取消频繁的短期统一考试,认为这些考试对学习无益,而且还干扰学生的成长期的成长,可以“为而不争”,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这样学生在成熟期时就能获得丰富的积累和感悟,从而取得终端考试的优异成绩。也就是说,在平常的时候不测试,到了中考、高考再参加考试。而这一观点与现在的考试制度不相符,部分教师、学生、家长并不认同其考试观。
以上只是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其他的小问题还有许多,比如:学生缺少参与活动的意识;生本教学影响教学进度;生本教学场面热闹实际作用不大等。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实行生本教育不可避免的。须知生本教育只是一种教育理念,并没有规定的教学范例,人们仍然处于实践摸索阶段,任何的不科学及不规范教学都可以起到警示作用,任何的阻力都会最终被克服。
学生的求知欲很强,求知的兴趣是可以激发的,生本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好学”“乐学”,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以学定教”。正如陶行知所说,“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方面也就能够乐学了。”
注释:
[1]郭思乐. 生本教育:人的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J]. 人民教育,2012,(3):10-13.
[2]何建芬. 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 人民教育,2009,(8):17-19.
作者简介:陈练雄(1973—),男,广西省桂林市第十八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教学理论及实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