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科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实现

2017-12-29关雯文黄洋刘琳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11期

关雯文+黄洋+刘琳

[摘要]对正处于向应用科技大学转型过程中的、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地方本科高校来说,承担起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责任是其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以金陵科技学院为案例,从学校战略发展规划、主动融入区域社会、学科专业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对接、创新创业教育全程化、完善校内外创新创业孵化扶持体系等方面探索了新兴应用科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实现。

[关键词]应用科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金陵科技学院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启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航向,对正处于向应用科技大学转型的地方本科高校来说,承担起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责任是其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金陵科技学院是南京市举办的一所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普通本科院校。近年,学校找到了应用型科技大学的办学定位并积极转型,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备了南京这个区域城市的显著特征并成为其重要的教育中心和创新创业中心。2012年学校获得南京市政府支持,担负起转型创建南京软件科技大学的重任。目前,学校已成为教育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单位、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创始单位。

以金陵科技学院为分析样本,有助于对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已占半壁江山的、正处于转型期的应用科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具体情况有一定的认识,并就这一类型的高校如何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做进一步思考。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新时期学校战略发展规划系统推进。产教融合办创业型大学

学校成立之初,就将创新创业视为应用科技大学的基本职能,并确定了学校长远发展方向为创业型大学。“十二五”时期,学校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激励师生以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推动学校向应用科技大学全面转型。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再次提出“产教融合办创业型大学”,指出要发挥城市型大学的资源优势,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工作,专业学科群全面对接南京产业链、创新链、产权链,搭建产学研融合创新平台,教学及研发部门与企业生产及研发部门双线合作,开展实践教学与技术攻关,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学生开展基于知识产权的创新创业活动,集中人财物资源推进著作权、产权专利及其转化,继续打造学校的应用型办学特色。

学校重视大学文化这一隐性教育资源对大学发展的精神引领作用,因为它绝非仅是大学组织构成及其活动的一般要素,它统领着大学办学治校育人过程中的价值选择、思维模式、制度安排、行为建构、活动方式以及环境营造。学校在正式成立之初就酝酿形成了“厚德兴业”的校训和“三干三创”(肯干、能干、实干,创新、创业、创造)的校风,并在全校厚植创新创业文化,将其内化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制度体系和师生行为当中。

学校不断强化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升本之初就已经成立的校、院两级的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领导组织与工作机构升级成为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由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同时,成立了由科技处牵头,招就处等有关部门共同构成的服务办公室,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格局,加强对全校师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支持与帮助。学校结合南京“科技九条”“创业七策”和“创业南京”中的有关规定,出台《金陵科技学院关于深入开展在校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在校生创业及休学创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允许学生休学创业或采取半工半读的形式开展创业项目。

二、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实现了由被动适应向主动服务的转变。服务面向聚焦南京市域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要求大学必须从自我优势的心态转向靠贡献竞争获取地位,成为主动服务社会的一类社会组织,把自己地位放下、放低,以服务求生存、求发展、求超越,这种转变是地方本科高校实现转型的基础。南京普通本科高校有27所,学校几乎所有本科专业都被驻宁老本科高校全面覆盖,生存与发展空间有限。学校认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走面向所在城市的区域成长道路,应助力所在城市创新创业,提出了向应用科技大学转变的“三地”思想,即:坚持与地方(行业)相融、相长、相促、相亲,坚持共生共存的互利双赢的办学思路,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上始终坚持“地方性”,在发展路径上始终坚持“地方化”,在办学实践中终坚持“地方型”。

“十一五”末,学校提出了“南京战略”,全面整体地研究南京、扎根南京、融入南京、服务南京、贡献南京,实现与南京全面一体化发展。学校坚持“南京有多大,学校就有多大”的校地融合发展理念,坚持走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建设道路,将服务南京的平台与载体布局到南京市的中国(南京)软件谷、江苏软件园等产业集中区,与南京市政府、科委、农委等部门及秦淮区、永宁镇等市辖区、区辖镇等市域各个层次方面廣泛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全面提升学校对南京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贡献度,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南京的六个“地”,即:南京软件及新兴产业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供给地,南京实用型、应用型、市场型科技成果的研发、培育和孵化地,南京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南京引智引业的桥梁、中转站和发酵地,南京管理干部人才的储备地,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增长极。

学校始终紧扣“南京”“特色”“提升”三个关键词,主动融入市域产业互动发展,对接南京市打造“国际软件名城”名片的战略需求,突出创新创业特色,深化建设实践型大学、服务型大学、绩效型大学办学观念,落实学校的“资源战略”,依托南京市域丰富的科教资源借力发展,服务南京的能力大幅度提升。

2012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以金陵科技学院为基础创建南京的软件科技大学,市政府不仅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筹建工作领导小组,还调整拨款机制大幅度提高生均拨款标准,投入了10亿元的专项建设资金用于基本条件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引进。2014年起,南京市委市政府开始将学校的建设列入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年度重点目标任务向前推进。学校筹建软科大被写进了南京市“十三五”发展规划,政府、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等资源快速向学校集聚,学校成为南京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主体,在驻宁本科高校中形成了新兴崛起态势。主动服务区域,拓宽了学校发展的场域和空间,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endprint

三、推动学科专业与市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面对接。形成创新创业学科专业方向和“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

“十二五”以来,学校将应用型学科建设视为应用科技大学的组织化特征倾力打造,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进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学校根据南京国际软件名城建设及软件等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对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迫切需要,主动融入市域产业链、创新链,根据南京六大类九个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布局二级学院与专业,实现了专业与南京产业需求和服务需求的全对接。

学校组织全校53个本科专业开展了服务南京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专项调查研究,并依此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各个专业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开展应用技术研发与服务,确保专业发展方向与南京产业行业发展方向及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提高所设专业与区域行业结合度、融合度、认可度,所有专业建设委员会都引入行业企业管理骨干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共同实施绩效评价,提高毕业生、技术创新成果与南京产业需求的匹配度,并根据产业发展和行业岗位需求进行相应的动态调整,实现了专业建设与南京产业结构及社会发展需求的融合。学校还与麦可思等调查公司合作,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形成闭环的专业建设信息反馈机制,推进教学改革。

为了满足职业多样性对多样化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学校一方面安排现有的教师分批进校企合作实验室和到行业企业任职锻炼,增加实战经验。另一方面从中兴、华为等行业龙头企业大力引进技术、生产、管理、服务领域的高层次人才补充到现有师资队伍中以提高整体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学校还按照“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思路,通过双薪双聘等途径柔性从企业和科研院所引进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担任教职。学校通过将具有不同经历、不同经验、不同特长的自有教师与行业企业师资有效组合成为优势互补的“双师双能”型的应用型师资队伍,培养多样性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

四、以实践教学引领应用型技术技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全程化

目前,薄弱的实践教学环节已成为阻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对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上升到创办企业的高度,忽视了其实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对企业的管理能力。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工作,2013年印发了《金陵科技学院关于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实施“实践育人强化工程”,规定实践教学的必要学时不少于30%。

学校全力建设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与保障条件,坚持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原则,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本科专业、共建实验教学中心与实验室、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开发课程教材、共建高层次人才培训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共建高质量生源和就业基地等途径,与南京市域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广泛合作,共享办学资源,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借用合作企业的人才、设备装备及生产管理实践环节等资源,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为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工作与生活提供载体与空间,切实强化了实践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学校已经引入了GE、ABB、罗克韦尔、SAP、中兴通讯等跨国公司共建行业内最先进的实验室,引入市域企业共建工程技术中心,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

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技术创新实践。学校安排高年级本科生随同教师参与企业技术项目开发,并用专利等知识产权的创造来引领学生的创新实践,引导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各类各级学科竞赛、技能大赛。近三年来,学校获得授权专利近1100项,其中学生获得授权专利500余项,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牢固知识产权保障。大量专利成果驱动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蓬勃开展。2015届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周翔翔,在校期间共有10项实用新型专利得到授权,获得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

五、完善校内外创新创业孵化扶持体系。促成受教育者创新创业意向的物化与外显

学校将学生的受益性视为新兴应用型大学的第一特征和第一准则,成立了创业指导中心,负责组织创业培训、管理学校的创业项目孵化工作室、指导学生申办创业公司和申请创业补贴等各项服务。

学校开辟出近1000平方米的场所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器),设立了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室和创业工作室,配备了基本办公设备,免费提供给大学生创客使用。学校提供“云打印实践中心”并出资38万元供学生创业实践;2012年,南京动漫图书馆在我校正式开馆,馆内配有“动漫主题咖啡吧”,学校出资30万元配置了相关设施,供学生创业实践。根据学生创业项目的需要,校内各级校企平台、实验中心和实验室均向学生开放,学校还将教学实验室与学生创业工作室有机结合起来,如学生“水晶内雕”创业团队就与动漫学院的实验室融合。

学校依托参加各级创业计划大赛的优秀项目进行筛选孵化。经过孵化培育,毕业生马飞依托发明专利“一种抗鸽毛滴虫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创办农业科技型企业——南京爵士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毕业生李涵将“挑战杯”获奖项目“南京晴明中医眼保健会所创业计划”变成现实,创办了“南京市江宁区睛明视力保健中心”,成为2011年首批人驻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园的团队并在南京市女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获得“南京市青年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第三批资助”;学校还和南京市邮政局合作,开办了江苏省首家大学生邮局——金科院大学生邮局,运行至今,已经产生了第三任局长。2011年至今,全校先后有近200个创业团队、近1000名学生进行了创业实践尝试,有272人参加了SYB培训,有50多个创业项目进入项目孵化工作室,其中15个团队获取了企业法人营业资质。

学校积极引入创业基金扶持创业实践。2015年,学校与南京紫金科技创业投资公司合作成立了学生创业基金,首期落实创投基金200万元;与南京江宁高新技术产业园合作落实300万元天使投资基金。2015年“金科创客汇”成为江苏省三个首批国家级众创空间之一,获得省科技厅的100万元建设扶持资金,目前已经进驻11个项目,其中的13个团队已经取得营业执照。学校还设立创新创业卓越奖学金,每年投入50万元,对学生申请专利、发表论文、开展科研等创新活动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学校还与久大建设投资集团、江苏远锦集团、江苏科泰集团、南京天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创业教育基地,让学生到业界的实际环境中感受、认知、理解和實战,助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总之,从金陵科技学院的实例看,应用科技大学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从战略高度人手,坚持校地融合发展理念,走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建设道路,营造与政府和社会良性互动的良好创新创业环境;其次,要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学科,注意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再次,要秉持“学生的受益性”这一准则,突出实践教学,努力扩大有限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效用,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