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生动的数学课堂让数学学习更有效
2017-12-29谈有恒
最近,我在网络上读到一篇文章,一位母亲谈到他的孩子本来是一名数学天才,而国内的教育让孩子误认为数学就是演算,导致对数学丧失兴趣而改选了其他专业,直到去国外读大学时,才发现数学学科内容丰富,他因此陷入后悔和痛苦之中。数学是基础学科,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基础,很多知识点会在以后的生活中经常用到。但是即便在很多成年人的眼里,数学也是很枯燥、很让人头疼的学科。很多学生到了小学高年级以后,往往其它的科目都好,唯独数学就会出现问题。这种现状让人深思,我们的数学教育问题在哪?怎样才能使孩子保持学习数学的热情?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做些什么?
一、教学情境创设宜采用故事和游戏的方式
受年龄特征的影响,小学生会对游戏、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数学产生了兴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也就能很快让学生接受和理解。因此,应在授课时引入一些和数学相关的小故事,如乌鸦喝水、田忌赛马等。这样的小故事会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让学生都融入到学习数学的氛围中来。同时,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嵌入一定的游戏,通过设计科学的游戏环节,将相关的数学知识点融入其中。可借助一些专业的游戏设备和课件,让学生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掌握数学知识要点,从而达到怡情益智的教学效果。例如,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拼图游戏、模板游戏、报数游戏等;在小学概率等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玩抛硬币、掷骰子、摸彩球等。游戏性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从教而学变成了玩而学,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更加轻松和活跃,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热情。
二、强化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有效进行数学思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永远不如学生自己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的知识记忆深刻、理解透彻。所以,在数学课堂上应尽可能提供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在低年级教学中,可以通过摆小棒让孩子理解算理;认识图形时,一定让学生们摸一摸、量一量,获得实际的感知。在推導公式的过程中,要让孩子们经历推导的过程。如在教学“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我先让孩子们用自己准备的纸条拼三角形,看什么情况下可以拼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不能拼成三角形,通过的操作和讨论,很快就有结论:两条线段加起来的长度要大于第三条线段的就可以拼成三角形。否则不能拼成三角形。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反驳,说他的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线段也能拼成三角形。这是什么原因呢?其他学生帮他找到原因,是他准备的纸条太宽,让他剪细再试。这时,又有一个学生说把纸条接长点就可以拼成三角形了,他的这个想法立刻又引发学生们新的一轮讨论。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在不断地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形成了统一的认识,下课时还有学生拿着自己的纸条给别人辩论。在这节课上,教师基本没有发言的机会,孩子们就获取了应学习的知识。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爱动手,教师在课堂上需要给孩子们创造机会,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真正的动起来。
三、准确把握教学尺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如在上课前可以让孩子们先预习,然后谁认为自己预习好了,可以来当小老师。这样,孩子们就有了自学的冲动,最初可能讲不清楚、理解不正确,但在不断地练习中会逐步提升自学能力。另一种情况,是把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寻求解决问题途径,在不断“尝试—纠偏—再尝试—再纠偏”的过程中发现新知。当然,让学生先学,并不是教师不教,而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通过尝试、探究,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可以获得成功,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兴趣。在这个过程中,一要预设学生的“未知”,为学生选准探究内容、探究重点;二要关注生成,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说出相应变动,或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或调整教学进度、或将差就错,变学生错误为新的学习资源;三要适时点拨、引导,“该出手时要出手”,把握时机,疏通探究途径,拓展探究成果。
四、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技术发展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升了教学的趣味性,它借助有声影片、音乐、课件等方式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并能使学生在长时间内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提高了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应当借助多媒体的优势,改变小学数学的枯燥感。例如,在立体几何图形的教学中,学生对于三维图形往往缺乏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三维图形模拟展现的方式,让学生进入三维化的数学空间内,对于立体结构图形的面、长宽高、表面积、体积图形参数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此外,可以开展几何图形的制作活动,鼓励学生利用纸张亲自制作相应的几何图形,并根据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