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7-12-29李霞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17年9期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音乐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享受美以及分析、理解、表现音乐作品的诸多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学生情感世界、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但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一切都由教师一人讲解,如作者介绍、作品大意、音樂体裁、音乐风格等。一堂课学生除了欣赏外,大多都是被动地听教师“满堂灌”,没有积极参与和亲自体验的机会,主体能动性和创造力很难得到发挥和培养。为彻底改变这一局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我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情为纽带趣作桥”,大胆进行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景,以情感知

创设情景,又称为情感唤起阶段。我让学生在接触新知识前,充分发挥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接受教师利用艺术手段创造的情境刺激,从而引起对音乐的兴趣,唤起音乐情感。在新课开始之前,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创设情境,是要根据音乐的情境、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加之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幻,迂回曲折,动和静、高和低、快和慢、紧和松的对比组合,展现它特有的魅力,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所以,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利用音乐本身的美,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

例如,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时,教师利用课前两分钟,通过多媒体创设出夕阳下湖面波光粼粼,渔夫架舟归来,两岸垂柳轻拂,渔歌互答,若远若近,此起彼伏的动人美景。这愉快的歌声、迷人的景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受到情境的感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氛围中,为教学做好铺垫,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兴趣,巧妙导入

激发兴趣,又称为引入新知阶段。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和源泉,学生只有内心充满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才有动力有激情去学习知识。欣赏音乐的关键是倾听。怎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并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教师深入挖掘教材,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课导入方法。音乐课的导入形式多种多样,例如:

(一)形象逼真的多媒体音像画面导入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音乐教学已成为当今音乐教师的标志。的确,多媒体画面色彩艳丽,形象逼真,与音响浑然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使学生耳目一新,获得准确生动的艺术形象。

(二)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故事导入

中学生对叙述性内容的艺术作品较为关注,对剧中人物情感变化也甚感兴趣。课前精选一段与课题相关的故事题材作为开场,能使学生对艺术作品,尤其是大型艺术作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作为顺利欣赏作品的过渡。

(三)充满激情的配乐诗朗诵导入

音乐本身具有非语意性、模糊性的特点,在欣赏过程中,有时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借助姊妹艺术诗歌开场,既是同学们喜爱的形式,又能一语道破主题,为情绪情感的抒发推波助澜。

(四)精湛的语言导入

语言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这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音乐教师是艺术教师,尤其要讲究语言艺术,用精湛的语言艺术导入,能让音乐课更具艺术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应针对所学内容,精心巧妙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导入方式,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也就是说,音乐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进入音乐。

三、静心聆听,唱响主题

静心聆听,又称为理解新知阶段。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吴斌老师指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欣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在这里,我们提倡让学生静心聆听,自己感受音乐的特点、情绪,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音乐,展开想象。“音乐是流动的雕塑”,说明了音乐听觉的艺术。学生用听觉器官接受愉悦的熏陶,音乐中蕴含的道德哲理、思想情操和情感体验,一点一滴地浸润学生的心灵,播撒美的种子。

虽然音乐欣赏以听为主,但“唱”这种主动操作的方式也是学生进入音乐意境,体验音乐情感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音乐主题而言,教师更要安排学生演唱。因为音乐主题是乐曲的核心,把握了主题,也就把握了整个作品的灵魂。其中,组织学生听前唱主题,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准确辨别出主题的再现或变化、再现及其发展,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而且能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作品的风格、特色和内涵,使欣赏从“悦耳”走向“赏心”的境界。

四、欣赏探寻,体验情感

欣赏探寻,又称为内化新知阶段。“真正的音乐是不用教的,是听出来的。”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亲身参与和体验,哪怕是简单的音乐知识或技能技巧,学生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更不用说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再创作了。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主动去探寻、领悟、体验,特别是欣赏、表现与创造,对音乐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才会成为可能。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仅要像高明的导演那样,激情设境、穿针引线,设置障碍让学生探寻的同时,更要通过设问、讲解、讨论、视听等方式“剥笋般”层层深入,解开疑惑,使学生在讨论、交流、发现并获得结论的过程中获得探究的喜悦和认知心理的满足。教师可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欣赏探寻,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和评价能力,使其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如欣赏《二泉映月》时,教师可将当年国内指挥大师、交响乐团以及学生乐队在不同场所演奏的录像呈现给学生。再次聆听时,教师在放音乐的同时加入文学作品《孤独的夜行者》,让学生体会阿炳在旧社会饱尝辛酸屈辱的一生和不屈的性格。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作为民乐百花园中的奇葩,《二泉映月》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这不仅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达到了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教育目标。

五、鼓励创作,升华情感

鼓励创作,又称为提升新知阶段。艺术创新是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的最佳方式,教师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进行对音乐的再创造,可以更好地使学生理解音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们体验学习中的快乐的愿望。”因此,在初听感受音乐、复听分析音乐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發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作品的第三度创作,从而再现音乐的情感体验,实现艺术审美的情感升华。艺术创作可以用肢体动作、绘画等再现音乐;也可以给乐曲伴奏,或者用简单的线条画来表达音乐的旋律特征和结构特点。但创作一定要注意小组和个人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在讨论合作中进行,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如欣赏《保卫黄河》和《游击队歌》这两首歌曲时,由于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都很接近,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分析主题及乐曲的特点和演唱的情绪。有的学生说这两首歌曲都反映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强决心;有的学生说这两首歌曲演唱力度上有些不同:《游击队歌》力度处理较弱,表现游击队员灵活勇敢的英雄形象;《保卫黄河》则气势磅礴,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展现了全国人民为保卫祖国无所畏惧的情景。有的学生说这两首歌曲的特点是强弱分明,节奏感强,演唱时要反映游击队员铿锵有力、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

在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按照以前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游击队员的形象创作一个舞蹈片断,让学生人人参与编排、集体动脑创造,这样舞蹈创作完成了,他们对歌曲内容也就深入理解了。另外,引发学生的创造,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乐理、文学、美术、舞蹈、绘画、乐器等知识和技能去积极地发挥创造。欣赏与节奏、舞蹈律动相结合,欣赏与诗、画、文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音乐艺术素养的综合提高。

总之,“情为纽带趣作桥”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以情感为纽带,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不断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的过程。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让学生亲身参与到音乐欣赏中来,让他们舒展创造思维的翅膀,在参与活动中领悟音乐真正的内涵,在体验和探究创造中理解作品所反应的生活现实,理解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真正感受音乐的真谛。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滨海街道办事处中心中学)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