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士农工商”角度解读《琵琶行》

2017-12-29王勇

课外语文·上 2017年10期

【摘要】本文试图从“士农工商”角度来尝试解读《琵琶行》,希望能够从琵琶女、商人以及作者的社会地位出身,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主题。

【关键词】《琵琶行》;“士工农商”;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琵琶行》是传统名篇,可讲授的内容很多,但在教学中,常常出现学生无法深入了解文章主题的现象。为此,我们可以尝试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思索,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来去解读琵琶女、商人、作者,他们各自的社会地位如何?从这个角度去解读白居易的一生,真正感受这位伟大诗人特有的人格魅力,才能深入体会和理解他的作品。

一、从白居易“士”的社会地位去解读本文主题

“士”,有文化,能说会写,普通老百姓都很敬畏这些人。做了官之后手里替朝廷掌握着税收的大权,这对于百姓来说这就是生杀的大权,所以“士”成了封建社会的最高阶层。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地方官员与沦落歌女之间的身份落差极大,两人不可能产生“同是”情感,那么整篇诗文所表达的内涵是什么呢?

白居易,出生于官宦之家,未及而立及进士第,37岁拜左拾遗,前程似锦,官运亨通。尽管贬谪江州司马,但仍然是统治集团一员。而官宦人员却与底层娼女产生情感共鸣,其原因何在?

与中国古代众多知识分子相同,白居易同样以报效国家为己任。但因言获罪,被贬江州,直接打击到白居易的理想。“寻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江州司马满腔愤懑,却又无奈,“无丝竹之声”让人孤独。良辰美景却无知音可觅,只能“往往取酒还独倾”。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琵琶声中,琵琶女自陈身世。“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琵琶声本就让诗人自己检视自我,听其不幸如同自抚伤痛,自伤身世。可以说“江州司马青衫湿”即是悲愤自我境遇,也是感伤理想破灭,更是自我意识觉醒后的哀怨。

作为统治集团的一员,白居易能够放下身段,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与琵琶女互诉衷肠,这本身就是难能可贵的平等意识。从这个角度而言,《琵琶行》的主体内涵呈现出多样化态势,既抒发出自己报国无门的满腔悲愤,又展示出对底层被剥削妇女的同情。除此之外,字里行间中还将诗人的平等意识以及对下层妇女的尊重意识展示得淋漓尽致。但是,作者又不能对自身所处的阶级大肆抨击,毕竟他还要维护这个阶级的利益,或者说作者的同情是结合自己的遭遇,他还没意识到琵琶女的遭遇是因为社会制度造成的,是因为封建森严的等级制度造成的。所以,他对她的同情,是因为自身由一个高级的“士”变成了低级的“士”,不过是借她来哀叹自身的遭遇罢了。

二、从商人的社会地位去解读作者情感

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中国的历史。要了解白居易与琵琶女身份的差距,就应该了解当时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古代所谓四民,指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语出:《管子小匡》:“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淮南子齐俗训》:“是以人不兼官,官不兼事,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商与商言数。”

在四个阶层里面,地位最低的是商人。这和中国古代实施的“重农抑商”制度有关,在唐初,统治者依旧推行重本抑末的思想,商贾被称为“贱类”“杂类”。商人处于传统的“士农工商”的末位,不为统治者所重视。中唐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统治者不得不正确的对商人的作用进行定位,加之门阀氏族势力的衰弱和均田制的破坏,统治者开始意识到商业的重要性,并开始对商人进行扶持,出现了扶商的政策,商人社会地位出现了变化。中唐以后商人的社会地位慢慢地提高,商人被人们所重视,但是从大量的资料中反映出来,商人的政治地位仍然是低下的。

在《琵琶行》小序里,作者用了一个词“委身”为商妇。一个“委”字表达了琵琶女的不情愿不甘心不得已。在文中“老大嫁作商人妇”,也表现了琵琶女最后的结局并不是那么的幸福。商人不仅仅是重利轻义,居无定所,更因为他没有更高的地位,让琵琶女觉得自己是“功成名就”的。这种“贱商”的思想在很多文学作品,甚至史料中都有体现,就拿本文来说,商人也不是一个积极的形象,文中说了“商人重利轻离别”,而儒家思想往往强调的是“义”,这也是为什么统治阶级贱商的缘故。所以,从这点来看,琵琶女的结局并不是幸福的。历经了半世繁华,没有换来变身凤凰的结果,她只能依附于地位比她略高的商人。

三、从琵琶女的社会地位去解读琵琶女的情感

文中序言对琵琶女作了介绍:“本长安倡女,曾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古代汉语中的“倡”是表演歌舞的人,“倡女”是指女艺人,而“倡优”是泛指所有从事歌舞的艺人,他们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属于下九流,被排除在“士农工商”四民顺序之外。尽管琵琶女是红极一时的女艺人,“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可以看出她当红时期的生活、物质上可以说是得到极大满足;但是在唐宋的倡优制度下,作为倡女的琵琶女地位仍是很低的,一旦入籍,其出籍就有严格的规定,想脱离倡籍几乎是不可能的。文中对于琵琶女的前后对比仅僅用的是过去的繁华和现在的落寞作对比,他倾注了同情之感,饱含着怜悯之情。可是,对于这种同情和尊重,白居易是不是真正从制度去着手的呢?那么这就需要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去解读《琵琶行》,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以上是以历史为参照,从“士农工商”角度尝试解读《琵琶行》的做法。同样一篇《琵琶行》,借助历史解释,却能道出别样的风情。教师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马大力.从《琵琶行》教学探古典诗词美育[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9).

[2]刘雅杰.白居易《琵琶行》的多重文化底蕴[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2).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