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小学说理文教学的有效路径
2017-12-29李庆红
【摘要】说理文的“理”大家能知晓,但更重要的是要将目光聚焦到“如何说理”上,本文从说理文的结构、语言和写法角度探寻小学说理文教学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说理文教学;文体;结构;语言;写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说理文如果过度理解内容,很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课”。在“语用时代”下,我将目光聚焦到“如何说理”上,探寻小学说理文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理清结构是基础——言之有序
說理文一般按照“提出观点——举例论证——总结观点”的思路展开说理,这样言之有序,从语用的角度说是培养学生“篇感”的好例子。
在初识说理文时教师应该结合课文内容带领学生理清这种文体的结构。执教首篇说理文《说勤奋》,全文围绕“勤奋”来说理。我首先请学生找出提出观点的句子;然后作者为了证明观点,又写了什么?是举例论证,举了古代司马光和现代童第周的例子来论证观点;最后总结观点,和开头首尾呼应。全文思路清晰,表达有序。
二、品味语言是重点——言之有力
(一)语言的精练
小学说理文的语言风格和记叙文大相径庭,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举例子时不像记叙文那样具体。说理文所举事例只需要紧扣观点把道理说明白就好,不必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作细致的描绘。执教《滴水穿石的启示》时,通过抓关键词和教师课外资料的补充,大家已经感悟出李时珍的精神,我提醒学生:你是否对这短短60多个字,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呢?他们马上联想到学过的记叙文《李时珍夜宿古寺》;接着我立即用多媒体出示课本93页《李时珍夜宿古寺》的片段,让学生自己迁移比较,他们自然而然地感知记叙文叙事时关注细节,说理文侧重在“说理”,人物故事内容概括性强,往往列举事例,从而领悟到说理文语言精练的特点。
(二)语言的感染力
巧用修辞让我们感受到说理文的那种洒脱的气势之美。《滴水穿石的启示》中用了大量的反问句和设问句来阐明启示,我们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不仅关注关键字词,还要关注句式,在朗读时关注句式,语气更坚定了。在举事例时一个段落连用了三个事例,这三个事例在构段方式上相同,是“点明身份、确定目标——努力的经过——取得成就”。教学时笔者质疑:“文章也要‘透气’,三个事例太长,形式上就不美了,是不是该分分段啊?”师生交流中明白:文体特点决定了要这样表达,它很像“排比句”,这些例子就在嘴边,一个接着一个,让读者有目不暇接的感觉,增强说理的气势。
作为演讲稿的《学会合作》语言很有感染力,几处设问句娓娓道来,让人饶有兴趣地明白什么是合作,怎样合作。
三、探究写法是难点——言之有度
(一)事例典型
说理文选例子有没有什么讲究? 选择典型事例,多个角度来充分证明观点是说理文的共同特点。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时,师生先交流领悟到三个名人是因为有相同的精神,才取得成功的。接着,笔者抛出问题:“例子那么多,为什么单单选择这三个人的事例呢?”潜心会文后,有的学生说:“这三个人的事例包含了古今中外的人,所以作者才在后文说:‘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还有的学生说:“他们起点不一样。”另一个学生很激动地抢着说:“我发现这三个人成就的领域不同,职业不相同。”在这样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领会说理文独具匠心的构思方 式——事例典型。
学习《谈礼貌》时学生异口同声说,这三个事例也贯穿古今。我问:“这三个事例的顺序能不能调换?”立刻有学生答:“不能调换,作者从古代写到现代,按时间顺序写符合我们的思维习惯。”我评价:“言之有理,但作者的心思仅仅如此吗?”学生一时答不出来。我让他们小组讨论,之后师生交流:第一个事例是有求于人,当然要礼貌询问,这是礼貌的最基本要求;第二个事例是小学生的无心之错,他做到礼貌道歉,获得原谅,这是礼貌的较高层次要求;第三个事例原本是别人的过错,周总理却有礼貌地安慰别人,我们被伟人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了,这是礼貌的更深层次要求。三个事例层层深入,是递进关系,作者选取事例是巧花心思的,事例典型,论证才更有说服力。
教师巧设问题,学生的感知由浅入深,更深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也深谙说理文举例典型的表达方法。
(二)正反举例
说理文说理考虑全面,从正反两方面说理,言之有度。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时学完正面三个例子后,笔者和学生交谈:“以上事例,已经充分说明了作者的观点,默读第四自然段,作者又写了什么?”学生答:“雨水。”笔者说:“看看这段是否多余呀?”学生反驳:“这是反面例子,和前面的正面例子一起叫做正反举例。”
后来学《谈礼貌》时,我问:“岳飞和牛皋的例子有什么特别?”学生立刻领会,是正反举例。
(三)叙事和议论相结合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是如何将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谈礼貌》中每一个事例后,接着有一句话的议论。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比较阅读,说说三个事例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师生交流后知晓其中一个相同的说理方式是“先叙事后议论”,在比较阅读中关注言语形式,联系议论的内容还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学与问》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发现哥白尼的事例偏重于“好问”,写法上是“先叙后议”,沈括的事例偏向于将“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写法上是“先议后叙”。接着我安排写的环节,出示一位名人的事例,请学生将此例子叙事和议论相结合。阅读之后写作,循序渐进,学以致用,落实语用。
总之,说理文要以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为目标,让学生学会有序表达,发展语言,提高思辨能力,品味作者的说理智慧。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