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职语文课堂师生高效对话的构建策略
2017-12-29邓静
【摘要】由于诸多原因,中职语文课堂对话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成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的瓶颈。本文从文本探究、倾听心声、情景刺激、适时追问、无言等待五条路径探究了师生有效对话的生成策略,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
【关键词】师生对话;高效生成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一、现状透视:对话教学的有效经营
(一)装腔作势:对话“假”
中职语文课堂应是老师引发中职生智慧的源泉、激发中职生灵性的场所。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虽然在形式上让中职生自主发言,但语文老师仍是课堂上所有对话情境的创造人、把控人。老师经常追问,直到学生说出的答案与正确答案相同,牵着中职生行走,一步步贴近事先设置好的答案。
(二)信口开河:对话“空”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探究特定的人物形象,教师放手让中职生去思考与归纳。遗憾的是,中职生在回答问题时,置文本于不顾,严重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这种背离文本的视野,就成了没有灵魂的“空对话”。
(三)漠视差异:对话“偏”
有些课堂听上去气氛热烈,效果也非常好,但仔细观察上课发言的学生就会发现,高质量回答问题的总是个别几位学生,这几位经常回答问题的学生垄断了课上与老师的对话权,古人云:“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对话教学应是生本、生师、生生之间基于平等的场面,通过交流、感受而进行多方面交流、共同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对话为原则,以对话精神为主导的教学新形态。那么怎么样才能让中职语文教学中师生对话更有效呢?在近三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中,笔者总结了五条有效构建课堂师生和谐对话的策略。
二、策略演繹:师生对话的有效生成
笔者认为,对话仿佛是一条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有意义的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能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流,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芽新的理解和共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多向对话意义重大,不断探索中职语文教学中师生对话的有效策略,就可以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类激发课堂师生对话的策略,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
(一)文本探究,激起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讲解分析来替代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引导中职生探究文本,因为“文本是作者独特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其价值与内涵的发掘,在阅读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需要通过师生对话来实现与强化,而师生课堂的有效对话又建立在学生充足的文本探究基础上,鉴于此,笔者采取了多样化的文本探究形式:
1.潜心文本,让学生读得尽兴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是中职生学习的场所,语文老师一定要确保中职生能独立、深入地潜心读书,把个人的经验,与知识内容进行心与心的互动。
2.紧扣文本,让学生想得得法
通过对细节的分析,让学生展开联想,激活与调动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经验,感悟作者感情与思考,将文本内涵、生活经验融于一体,为师生对话做好个性解读层面的准备。
3.依托文本,让学生评得自由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已经较大限度地接触语言文化现象,在此基础上,笔者采取了批注点评式的文本探究,即让学生三读文本,围绕文中的重要句子,对文本的表达技巧和文章主旨进行批注式点评,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为师生对话做好文化构建层面的准备。
(二)无言等待,激化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追问和点拨时,常常会遭遇“冷场”的情况,一旦出现不能应急的“冷场”,教师不可采取转移话题或者公布答案的措施,而要等待,这种等待源于以下几点。
1.观念灌输
课堂上要经常进行互动,使中职生学会更主动地进行学习,这样他们就不再以参考资料后面的标准答案作为依托,而是在快乐的对话中建构自己的认识。
2.积极等待
课堂中,时常有学生回答不上来问题的情况,这时教师就要以微笑来鼓励学生,平复学生紧张的情绪,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文本探究,快速整理思路,拓宽思考空间。阅读赏析中,教师对全班提问时,笔者坚信多数问题学生是有能力解决的,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鼓励。事实证明,一分钟的思考让学生在回答时神情更自信,条理更清晰,思路更宽广。
三、绩效盘点:对话教学的活力绽放
我们立足语文阅读课堂,围绕“对话”这一核心,反思几年来的教学过程,改变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质量。下面从四个层面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效作简要阐述。
四、结论
在实践中,还是不可避免一些对话教学研究的潜在难题,在看到对话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对话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现实情境中所面临的阻碍。首先,全新的“对话”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把自己放在一个“引导者”“平等对话者”的位置上,讲究倾听来自各方的声音,这可能会导致无意义的话语循环。其次,在现阶段的对话教学中,由于不注重理性知识的掌握,而是把更多的视线转向精神层面,精神层面的东西往往不能用一个固定的答案去圈定,因此,尽管我们意识到对话中的评价已经成为客观的必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更好地把思想火花、情感共鸣落实到评价中,这还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小蕊.中职语文教学的改进方向[J].卫生职业教育,2014(1).
[2]师建军.浅谈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
[3]黄聪.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文学教育(中),2014(2).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