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2017-12-29刘枝梅

课外语文·上 2017年10期

【摘要】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上,有效教学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的目标和追求。所谓“有效”,主要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所采取的行为方式,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学,并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有所进步或发展。语文课堂教學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实现有效教学呢?本文就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自己语文教学的实践浅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重视传递,忽视生成

笔者是教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听其他老师授课的过程中,总感觉到教师包办过多、指导过细,学生被动接受,不能有效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常常是“教多少学多少”“学等于教”,学生缺乏自主创新的态度和能力。

(二)重视结果,忽视过程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要的是“是”与“否”的答案,不能广泛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志、潜质特长、进步提高等方面的因素,忽视学生的和谐发展、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刻意模仿,生搬硬套

课改让许多老师彷徨,也感觉无所适从。如在新课改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中,许多老师把其作为一种固定的模式或程序,每节课照着去做,只培养学生机械的动手能力,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受到限制,也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

(四)用时不均,质量太差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读书记录: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有研究发现,学生获得分析课文的机会有多有少,大约只有1/5左右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参与分析课文的全过程,3/5左右的中等生长期只能得到部分参与分析全篇课文的机会,还有1/5左右的学困生因理解能力差而长期得不到独立分析课文的机会。再加上学生的课堂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太多,如纪律性较差等,教师处理学生问题所花费的时间或教学准备不足出现大量无谓动作等现象,造成教学效率下降。因此,语文课堂就出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上讲求实效性。

二、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一)有效教学需要富有激情的教师

在有效教学的时间里,最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这么一句话:“有效教学首先要给学生一个抒发情感的天空。”是啊,在语文课中,要让孩子想学、好学、乐学,最基本的就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试想一个上课没有激情的教师,怎么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呢?在有效的语文课堂上,只有富有激情的教师,才能陪伴着孩子度过“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刚踏入教师这一岗位时,笔者总是羞于在学生面前过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开心的还是忧伤的。可是,慢慢发觉课堂渐渐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创新。在干巴巴的语言中,孩子听得索然无味。后来,笔者试着逐渐改变自己,把他们看成自己的孩子,用抑扬顿挫的语气和孩子交流,他们也渐渐开朗起来。总之,教师的教学处处“容情”,学生的学习才能充满激情。

(二)有效教学需要主人翁式的学生

在提倡有效教学的今天,如何判断一节课是否有效,并不是由上课的教师或者听课的教师说了算,而是看学生在这节课上有没有学到什么、获得什么。因此,有效教学不仅需要充满激情的教师,还要把课堂参与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翻身做主”。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其一,教师少讲。在语文课堂上,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现象,教师讲得多,学生讲得少或者说几乎不讲,笔者也是如此。其实我们的想法就是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总是怕学生不明白。殊不知,这样做就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有效的。少讲,首先是要少重复课文的内容,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初步阅读的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不用再逐字逐句地分析课文,只需要把最主要的段落拎出来讲解,其他的交给学生,相信他们可以的。其次,少讲似是而非的语文知识,什么知识才是有效的,当然是能够运用到生活中的知识。比如对文章结构的讲解,笔者就觉得只要一带而过就行了,不用刻意地去教。教师少讲的另一方面就意味着要鼓励学生多讲。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我们可以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说话的环节,如知识抢答、辩论赛等游戏,或者在每次上课的前两分钟设立一个美句欣赏,让每个学生说说、背背好词好句。我相信学生会越来越想说,越来越会说。

其二,讲台不再是“圣地”。教室中一直有块“圣地”——讲台,讲台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主人”地位的象征,那么,如果教师适当地让学生站上讲台,不就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吗?在教《东施效颦》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上台表演情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黑板也是一个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好地方,与其让他们在下课时随便涂画,还不如在上课时让他们在白板上写一些更有实效的东西。例如在第一课教生字时,笔者让他们到白板上写,然后边写边讲解这个字的注意点,大部分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自然就能学好了。

其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努力放下教师的架子,用寻常、委婉的语言和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来影响学生,使他们在生活中接受教师人格魅力的熏陶,从而形成严谨、求实的学习习惯。同时在教学中要尽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生活的丰富多彩。如教学《学弈》这一课时,笔者发现某同学心不在焉似乎想什么入神了,就故意让他起来回答问题,他答非所问,便说:“某同学,你刚才是不是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说完后,同学们哄堂大笑,他自己也红着脸笑了,于是便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了。其他同学的注意力相对来说也集中了许多,同时也及时认识到了课文中不专心学下棋的学生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纵观古今教育,人们十分重视讲究激思、激疑。明代学者陈献章的《论学书》写道:“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因此,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总之,要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形式是方方面面的,以上是笔者的一些浅薄看法。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能结合学生实际,讲求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就会实现。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