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20年污染治理实践与探索
2017-12-29昆明滇池研究会云南昆明650000
,(昆明滇池研究会,云南 昆明 650000)
滇池20年污染治理实践与探索
刘瑞华,曹暄林
(昆明滇池研究会,云南 昆明 650000)
介绍了滇池的自然地理概貌、滇池的富营养化演变过程,分析了滇池污染的主要成因,回顾了滇池污染治理思路的创新和演进过程,总结了滇池污染治理主要骨干工程、滇池治理实施的主要政策法规,提出了下阶段滇池治理的思路。
高原湖泊;污染治理;实践;思路;滇池
纵观全球,几乎所有的湖泊和其他娱乐水体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富营养化污染问题,其彻底治理是世界公认的难题,滇池的富营养化污染治理也不例外。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级党委、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对滇池水体污染、生态恶化给予了高度重视。“九五”以来,昆明连续编制了4个滇池污染治理五年规划,从政策、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和保障,滇池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流域水环境、水生态和水资源状况明显改善,水质企稳向好,基本消灭了劣Ⅴ类,实现了20年来的首次突破,终于摘掉“劣Ⅴ类”的帽子。
认真回顾和总结滇池污染治理的成功实践,对启迪、探索未来湖泊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1 滇池自然地理概貌
滇池位于昆明坝子中央,处于长江、红河、珠江三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带,有35条河流注入,湖面面积约299.7 km2,总蓄水量15.6亿m3,是中国第六大淡水湖。滇池分为内外两部分,海埂以南称外海,是滇池的主体部分,面积约289.065 km2,占滇池总面积的97.2%;海埂以北称内海,又名草海,面积约10.65 km2。滇池是典型的浅水湖泊,平均深度约5 m,最深处8 m左右,北部草海较浅,只有1 m多深。
滇池流域面积2920 km2。流域径流6.961亿m3/a,湖面降水约2.72亿m3/a,共计9.68亿m3/a,地下水补给很少。湖面蒸发强,平均达4.5亿m3/a。
2 滇池富营养化演变
2.1 污染过程
20世纪 50年代以前,滇池流域人口较少,几乎没有工业,滇池湖水清澈透亮,水质多在Ⅰ~Ⅱ类。20世纪60年代,随着滇池流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口向城区集聚,工业在近郊区布局,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滇池,流域森林植被遭大量砍伐,覆盖率逐年下降,生态环境开始恶化,但尚未超出滇池的自净能力,直到20世纪70年代,滇池水质仍维持在地表水Ⅲ类范围内。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滇池流域工业获得长足发展,工业企业达5000多家。同时,乡镇企业崛起,滇池周围建设了一批磷肥厂、冶炼厂、印染厂、造纸厂、制革厂、电镀厂等,污染越来越重。1988—2015年,滇池流域点源污染产生总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增长了约4.6倍,详见图1。
同时,在滇池沿岸和流域农村,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开始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大量污染物流入湖内,滇池水体农业面源污染逐步加重。但随着滇池流域农业布局和结构的调整优化,尤其是“全面禁养”、“测土配方”、秸秆资源化利用及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措施的实施,使得滇池流域农业面源入湖量呈现出了明显的下降趋势。2015年滇池流域农业面源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和氨氮的入湖量分别为3132 t、845 t、166 t和432 t,较1988年减少了约39%。
与农业面源变化趋势相反,城市面源入湖量呈现出明显的逐年升高趋势。2015年,滇池流域城市面源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和氨氮的入湖量分别为20815 t、1039 t、89 t和298 t,较1988年增加了约2.5倍。滇池流域面源污染变化趋势见图2。
2.2 水质变化
(1)迅速恶化阶段(1987—2000年)
此阶段草海和外海水质迅速恶化,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增大。草海总磷和氨氮增加最为明显,到2000年,分别较1987年增加了1.56和3.29倍,而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氮也分别增加了0.75、0.12和0.22倍(其中,化学需氧量最早监测年份为1993年)。滇池外海总磷浓度较1987年增加了1.2倍,其次为五日生化需氧量,增加了0.85倍,总氮和氨氮分别增加了0.2和0.6倍,化学需氧量浓度波动变化,年均值约为62 mg/L,远高于其水环境功能要求浓度。
(2)缓慢改善阶段(2001—2009年)
2001年以后,随着滇池治理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滇池治理的效果逐渐呈现,草海和外海的水质得到缓慢改善。
草海化学需氧量明显降低,从2000年的145.9 mg/L下降到2009年的41.4 mg/L,下降了约72%,五日生化需氧量浓度有一定的波动,年均值为10.7 mg/L,较2000年的15.4 mg/L下降了31%。但在化学需氧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有所改善的同时,氨氮、总氮和总磷仍然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较2000年分别上升了1.1、0.4和0.4倍。
外海水质缓慢改善,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明显降低,2009年较2000年分别降低了17.5%、35.6%和46.4%,其中五日生化需氧量在2007年出现历史最低值2.23 mg/L。总氮和氨氮则仍然呈现出一定升高趋势,2009年分别较2000年升高了0.1和0.6倍。
(3)快速改善阶段(2010—2016年)
2010年以后,滇池治理工程成效逐渐凸显,滇池湖体水质进入快速改善阶段。
草海,2011—2013年已经从多年的重度富营养状态转变为中度富营养状态。与2010年相比,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和氨氮均有明显下降,分别下降35.27%、69.48%、76.86%和95.16%。
外海污染物浓度波动下降,总磷显著下降,营养状态多年稳定为中度富营养,近年来富营养状态指数呈下降趋势。2016年,滇池外海营养状态指数为60.12,为中度富营养状态,比2010年下降了13.95%。与2010年相比,除氨氮略有升高外,主要污染物总磷、总氮和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了55.06%、40.50%和43.52%。
3 滇池污染的主要成因
3.1 特殊的自然环境对滇池水体污染的影响
(1)滇池特殊的构造及地理位置导致污染物滞留
滇池是典型的宽浅型半封闭高原浅水湖泊,平均水深仅4.4 m,有利于水体营养盐混合及底泥再悬浮。
滇池地处磷矿区,营养盐背景值较高,雨季地表磷素流失严重,大量富磷地表径流会随河道进入滇池湖体。
(2)滇池处于城市的下游
滇池周围被昆明北城区(主城)、东城区(呈贡区)、南城区(晋宁区)、西城区(海口)所包围,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水都要排入滇池,某种程度上滇池是城市的“纳污池”。
(3)特殊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藻类繁殖生长
昆明年平均气温15.1 ℃,滇池年平均水温16.3 ℃,年温差较小(11.7~13.3 ℃),日照时数为2081~ 2470 h,年日照率47%~56%。适宜的温度及充足的日照,为藻类光合作用及繁殖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水资源短缺导致水体易污染
滇池流域地处三江之源,源近流短,自然补水量有限,补给系数为8.38,即便是在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每年向滇池补水约5.66亿m3的情况下,滇池换水周期仍需2a。
3.2 人为干预加速了滇池富营养化进程
(1)生态环境破坏
在“涸水谋田”思想的指导下,近40多年来,滇池湖泊水面共减小了38.8 km2,约占1938年湖水面积的12%,滇池容量减少1.65亿m3,降低了湖体的自然净化能力。
森林破坏严重。1953年有林地占总面积的59.0%,1959年是22.2%,1982年下降至16.5%。雨季大量营养盐在泥沙的携带下随河道进入滇池,进一步加剧了滇池富营养化。
(2)城镇面源污染
滇池流域是昆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世纪80年代以后,流域人口持续快速增长。滇池流域1949年5区2县人口为89.1万人。 “十二五”末期,滇池流域人口达430.4万人。此外,流动人口也常年保持在100万人左右。污染负荷大量入湖,加剧了滇池水质恶化。
(3)工业点源污染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工业在流域内快速发展,用水量大幅提升,大量工业废水的排放直接对滇池水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4)农业面源污染
20世纪80年代初期,滇池海口以上流域内每年施用农药450 t、化肥约11000 t。大量未吸收、未降解的农药、化肥随回归水和雨水冲刷进入滇池后,使滇池水中的有害物质超标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4 滇池污染治理思路的创新和演进
回顾滇池污染治理思路是一个不断探索、深化和创新的过程:“六五”期间是对水认识上的深化,滇池水污染与水资源短缺问题逐步引起省、市高层的重视;“七五”期间开始着手研究滇池水污染防治技术,陆续出台了一些滇池保护治理法规、政策;“八五”期间提出滇池污染综合治理措施;“九五”和“十五”开始实施以点源污染控制为主的控制工程;“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开展了流域系统治理的工作。
“十一五”期间,在总结多年滇池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治理的区域从湖盆区向全流域的综合治理转变;治理的重点从注重滇池本身治理向充分考虑内外源有机结合和统一治理转变;治理的时间从注重当前向着眼于长期综合治理和保护转变;治理的内容从注重工程治理向工程治理与生态治理相结合转变;治理的投入机制从政府投入向政府投入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转变;治理的方式由专项治理向统筹城乡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积极调整经济结构的综合治理转变。创造性地提出了滇池治理“六大工程”,并形成了以“六大工程”为主线的流域治理思路,即环湖截污及交通、外流域引水及节水、入湖河道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生态清淤,把滇池治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推进,找到了一条符合滇池水污染防治的新路子。
“十二五”期间,又提出“清污分流”、“分质供水”,在“削减存量”的同时“遏制增量”;治理的区域,从主城区向全流域转变;治理方式方面,统筹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由专项污染治理向统筹城乡发展、积极调整经济结构的综合治理转变;治理内容方面,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削减负荷与增大环境容量相结合;治理的投入机制方面,从政府投入向政府投入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转变。
5 滇池污染治理主要骨干工程
据统计,自“九五”以来,通过实施4个“五年规划”,共实际实施滇池治理工程234项,实际总投资574.7亿元。
5.1 污水处理工程
(1)城市污水处理。从“七五”期间建设了昆明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日设计处理能力5.5万t开始,经过“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20年的新建、改扩建,截止2015年12月31日,滇池流域共建设22座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规模达198.2万m3/d,出水水质全面达到《GB18918-2002城镇水质净化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的国家排放标准,部分水质指标优于一级A标准。
(2)集镇污水处理。截止2015年底,已建成11个集镇污水处理站,设计处理能力1.28万m3/d。
(3)工业园区污水处理。从“十一五”开始,对工业园区污水实施集中处理。2015年,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后,累计新增污水处理规模13.36万m3/d,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
5.2 截污工程
自“九五”以来,共完成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51个,完成投资165.5亿元,旱季污水收集率达到92%。
(1)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排水管网工程。主要建成:城市排水管网工程、东郊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西郊污水管网系统、呈贡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晋宁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等。
(2)滇池北岸截污工程。将船房河和大清河接纳的城市污水,通过泵站、输水管线,从西园隧洞排出到滇池以外的螳螂川。
(3)环湖截污工程。建成97 km环滇池截污主干管渠和雨、污水管网342.7 km。
(4)昆明主城雨污分流次干管及支管配套建设工程。共敷设336.84 km管网及其配套设施。
滇池环湖截污工程建成后,通过截污干渠、污水处理厂,大量削减了入湖污染负荷,加速了滇池水质改善。
5.3 入湖河道治理工程
到2015年底基本完成了35条主要入湖河道整治项目,完成河道综合整治230 km,累计完成截污及雨污分流改造河道排污口4100多个,铺设改造截污管网1300 km,河道清淤101.5万m3。
5.4 环湖生态建设工程
自“九五”以来,尤其是“十一”和“十二五”期间,积极开展了滇池湿地恢复与治理工作:完成湖滨退塘退田3000 hm2,退房152.1万m2,退人2.5万人,拆除防浪堤43.14 km,新增加滇池水域面积11.51 km2,建成湖滨生态湿地3600 hm2。初步构建了一条平均宽度约200 m、面积约33.3 km2、区域内植被覆盖超过80%的闭合生态带。
5.5 滇池污染水体置换工程
实施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2013年12月28日正式建成通水,设计平均每年可向滇池补水5.66亿m3。至2015年底,已累计向滇池补水10.64亿m3,实现了“还水于湖”的历史性转变。
5.6 滇池底泥疏浚工程
从1993年7月23日进行滇池草海底泥疏浚试点工程开始,到“十二五”期末,共完成滇池草海底泥疏浚一期工程、继续疏浚工程、二期疏浚工程、三期疏浚工程。同时在滇池草海、外海北部及主要入湖河口实施了底泥疏浚。完成淤泥疏浚1213万m3,去除总氮约2万t、总磷约0.54万t。
5.7 滇池蓝藻清除工程
滇池蓝藻清除工程主要有:试验“食藻虫”控制滇池蓝藻;利用Phoslock锁磷技术除磷—除藻;放养鲢鳙鱼控制蓝藻;使用生化药剂除藻;利用机械清除蓝藻等。效果比较好的除藻方法是机械除藻,包括:固定式抽藻,移动式抽藻,流动式除藻,人工围捕、打捞等。2003年5月—2007年5月,共清除蓝藻富藻水1804万m3,约清除蓝藻11万t,削减总氮、总磷量分别为397 t和85 t。
5.8 面源治理工程
在流域范围内全面取缔了规模化畜禽养殖,完成1.8万养殖户的680万头(只)畜禽禁养;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1万hm2,累计实施配方施肥14.9万hm2、秸秆直接还田3.4万hm2,减少化肥施用约9万t;建成885个村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立农村垃圾“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置”的运转机制。
6 滇池治理实施主要政策、法规
在实施工程治理的同时,充分发挥了政府在立法、规划、监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先后颁布实施了多项政策法规和规章。
6.1 为滇池保护立法
自1980年以来,昆明市把滇池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逐步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1)1980年5月1日,颁布实施了《滇池水系环境保护条例(试行)》。这部条例是滇池保护的第一部地方法规,首次明确指出:凡是向滇池水系排放污水的单位,均要向环保部门登记领取排污许可证,排放的污水、废渣需缴纳排污费,规定了排污收费标准;要求农田少用和不用六六六、DDT等残毒农药,禁止使用汞制剂、砷制剂等剧毒农药。
(2)1988年7月1日,颁布实施了《滇池保护条例》。首次全面系统地界定了滇池的功能、保护范围、水质保护标准、部门职能职责;明确提出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和“污染总量控制制度”;明确规定了滇池流域水资源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
(3)1989年1月18日,发布了《滇池综合整治大纲》。提出了滇池分阶段水资源、水质和森林覆盖率整治目标和增加水量、改善水质、合理利用资源的三大任务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等。
(4)1981年8月14日,颁布实施了《松华坝水库水系水源保护区管理条例》。重点明确了水源保护区森林覆盖率2000年达到50%,2010年达到65%的生态目标以及相应措施。
(5)2002年11月24日,颁布实施了《昆明市城市排水管理条例》。强化了城市排水许可管理,明确了排污收费标准等。
(6)2010年2月24日,颁布实施了《昆明市河道管理条例》。明确将“河长责任制”、“四全”(全面截污、全面禁养、全面绿化、全面整治)治污措施列入河道管理条例。
6.2 创新政策
(1)1989年4月21日,市政府设立了“滇池保护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作为市人民政府对滇池及其流域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宏观管理的职能机构。
(2)2002年7月26日,昆明市滇池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同时挂牌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并将水利、交通、市政公用的部分职能划入昆明市滇池管理局,进一步理顺和增强了综合管理职能。
(3)1996年发布《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在滇池流域内经销和限制使用含磷洗涤用品的通告》。
(4)1998年实施滇池流域工业企业限期达标“零点行动”,即从1999年4月1日零时—4月30日24时,滇池流域工业企业限期达标排放,不达标企业全部实行“关、停、并、转”。
(5)2004年1月1日发布了《昆明市餐饮业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办法》,首次将餐饮业纳入环境污染防治管理,明确在滇池一级保护区内禁止从事餐饮业。
(6)2006年,市人民政府以昆政发〔2006〕49号发布了《禁止营运性燃油机动船舶在滇池水域航行和作业的通告》。
(7)2007年10月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对滇池流域面山“五采区”植被修复工作的指导意见》,恢复破损裸露植被。
(8)2008年1月,昆明市成立了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指挥部,统筹协调滇池治理各项工作。
(9)2008年3月27日,滇池流域主要入湖河道正式明确实行环境综合控制目标“河(段)长负责制”,由市级领导担任“河长”,河道流经区域的县、区领导担任“段长”,对辖区河道水质目标负总责。
(10)2008年5月11日,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了《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在滇池流域范围内限制畜禽养殖的公告》。在滇池一级保护区和入滇池主要河道两侧外延200 m禁止养殖;滇池流域允许养殖的地区,养殖规模牲畜不能超过20头,禽不能超过200羽,取缔养殖小区。
(11)2008年9月12日,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了《昆明市“一湖两江”流域绿化建设管理技术规范》,明确了流域绿化工作技术要求。
(12)2008年9月12日,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了《昆明市河道沿岸公共空间保护规定》,对有可能污染水环境的活动做出了限制。
(13)2009年7月,昆明市人民政府以 “昆政发【2009】54号”下发《滇池湖滨“四退三还一护”生态建设工作指导意见》,从此开始了环湖湿地建设。
(14)2009年,制定了《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对水源区补助扶持办法。
(15)2009年8月21日,昆明市人民政府下发昆政发[2009]60号文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昆明市城市雨水收集利用规定的通知”,开发利用雨水资源。
(16)2010年2月9日,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昆明市“一湖两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专家督导组。帮助项目实施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和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
(17)2010年10月,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在滇池流域和其他重点区域实施“十个禁止”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在滇池流域及其他重点区域,全面实施禁止挖砂、采石、取土、烧砖、毁林、开垦、放牧、填河、围湖、擅采地下水等。
(18)2010年10月,市政府制定了《昆明市滇池水体污染物去除补偿办法(试行)》,明确了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核定、补偿金支付方式和要求等。
(19)2010年,建立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及市级有关部门的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一岗双责”制度,落实水环境综合治理目标。
(20)2013年1月1日颁布实施了《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确立了省人民政府领导滇池保护工作、市人民政府具体负责滇池保护工作的管理体制,标志着滇池保护治理朝着规范化、法制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21)2013年10月22日,市政府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滇池湖滨生态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了生态建设资金筹措、土地使用、流转等有关政策。
(22)市政府制定了《牛栏江流域(昆明段)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提出了河道综合整治“158”要求。
(23)外流域引水补充滇池。“十二五”期间,实施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每年向滇池补水5.66亿m3。
(24)强化领导协调机构建设。“十二五”期间,制定《滇池治理三年行动方案》,成立了《滇池治理三年行动》领导小组,下设以市人大主任、市政协主席和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指挥长的彻底截污、水体置换和生态修复三大任务工作推进指挥部,做到一线指挥、一线协调、一线解决问题。
7 下阶段滇池治理思路
7.1 继续完善滇池管理制度建设
对流域河道管理,要继续全面强化和推进“河长制”,健全流域水环境责任链条。
同时,要全面推进村级环境管理责任制,把环境管理链条纵向管理到底。要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对农村已有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并建立长效运行机制,落实运行和管护人员经费。
按照“科学治水、铁腕治污”的要求,层层落实责任,严格考核,严肃问责。同时,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依法公开环境信息,构建全民监督体系,为滇池水污染防治各规划的有效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7.2 以水生态健康为着力点科学制定滇池治理路线图
滇池治理应以其湖泊生态健康为终极目标,深入研究高原湖泊蓝藻生理生态特征与水质响应关系,明确滇池蓝藻水华暴发的氮磷浓度控制范围和湖体营养盐基准,确立相应的水质目标阈值,倒推入湖河流应达到的水质要求,科学规划与湖体水质目标相衔接的入湖河流水质目标。进一步摸清污染物入湖通量、负荷分配与贡献率,实施TMDL(最大日负荷)精细管理。
7.3 坚守“三条管控红线”
划定与生态功能关联的空间管制红线、与许可证紧密挂钩的总量控制红线、与产业布局相关的准入红线,并将此三类红线作为滇池保护与流域开发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底线。同时,围绕现有和潜在的环境风险,完善原有规划及行动方案的制订思路,构建以风险负面清单为主的管控模式,在强化风险控制的同时,增强社会经济活力。
7.4 扼住“四项关键指标”
最严格地控制入湖的总磷、总氮、氨氮以及化学需氧量4个关键指标,建立水质目标管理体系,实现精准减排。进一步深化对COD、BOD5、NH3-N与TP 4个关键指标的控制,并特别关注对导致蓝藻水华暴发的关键因子的控制。制定强化流域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一体化管控的有效措施,完善流域监测网络,提升入湖水质水量的监测系统水平,整合水文、国土、规划、气象、环保、滇管、滇投等部门的基础数据,并集成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手段,建立流域水质目标管理与决策支持的业务化平台。优选低耗、绿色、高效的最佳适用技术,实现滇池流域不同区位关键污染物的精准调控和源头减排。同时,要高度关注滇池流域有毒污染物的源头及过程控制。
7.5 协控“五类污染来源”
持续强化工业、生活、面源、内源以及不确定源等5类污染源的协同控制,重点解决主城区面源污染问题。全面推进主城区排水系统建设,建立排水系统在旱季、雨季的长效监测系统和量化评估,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低影响开发建设理念,构建渗、滞、蓄、净、用、排相结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提高对城市雨水径流的积存、渗透和净化能力,形成可持续的中心城区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模式。
7.6 继续完善“六大治理工程”
优化“六大工程”运行效率,确保工程效果得以发挥。加强对已建工程调试、优化运行管理,提能增效,切实发挥作用。
PollutionTreatmentofPracticesofDianchiLakeinthePastTwentyYears
LIU Rui-hua, CAO Xuan-lin
(Kunming Dianchi Lake Research Society, Kunming Yunnan 650000 ,China)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of Dianchi Lake was presented covering natural and geological situation and the trajectory of eutrophication of Dianchi Lake. The main causes of water pollution of the lake were analyzed. The various ways of treating water pollution were reviewed. The significant engineering project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ies were summarized. The future ideas of water prevention in the following years were put forward.
plateau lakes; pollution treatment; practice; idea; Dianchi Lake
2017-07-11
X52
A
1673-9655(2017)06-0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