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产业结构调整对环境质量改善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7-12-29攀枝花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四川攀枝花617000
, , (攀枝花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攀枝花市产业结构调整对环境质量改善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龚兴涛,代佼,杨玖
(攀枝花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四川 攀枝花 617000)
选取攀枝花市2011—2016年的经济与环境数据,采用配第-克拉克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方法分析了攀枝花市环境质量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探讨了产业结构调整对环境质量改善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攀枝花市产业发展进程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促进了人均GDP不断增长,单位能耗和单位污染物排放不断下降,绿色GDP比重上升,环境质量改善与经济发展实现双赢。
产业结构;环境质量;经济发展;影响;攀枝花
“十二五”期间,面对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钢铁、煤炭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等严峻复杂形势,攀枝花市政府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为动力,突出绿色发展,大力推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全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绿色GDP效益凸显,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实现了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双赢,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经济发展指标实现大幅增长:GDP 由 645.66亿元增加到 1014.68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5%;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966.62亿元,是前5a的2.25 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65.68 亿元增加到 316.9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 19735 元、7627 元提高到 32860 元、14057元。能耗及污染控制指标明显下降:万元 GDP 的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 33.6%、 39%,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削减 24.7%、 34.3%。
随着攀枝花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发展加速,当地环境质量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受产业转型升级影响日益加深,有必要对2011—2016年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和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进行归纳总结。本文立足攀枝花社会经济和环境状况,以科学的环境统计和环境评价为基本原则,以2011—2016年攀枝花市环境监测数据、环境管理统计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攀枝花市最近6a环境质量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采用配第-克拉克定理剖析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特点,肯定了当地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对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 分析方法
1.1 配第-克拉克定理
配第-克拉克定理[1]是解释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迁移和经济影响的主流产业结构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William Petty和Colin Clark最早提出。该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农业劳动力所占份额相对越大,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所占份额相对越小;反之,人均国民收入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就业劳动力中的份额相对越小,而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所占份额相对越大。近代国内外研究成果[2-5]也验证了该定理的科学性和普遍性,从众多研究文献来看,该定理普遍适用于我国各地区的产业发展。
1.2 Spearman秩相关系数
Spearman秩相关系数属于一个非参数性质(与分布无关)的秩统计参数,由Spearman在1904年总结提出,用来度量比较两个变量之间联系的强弱(Lehmann and D’Abrera 1998)。Spearman秩相关系数可以用于R检验,同样可以在数据的分布使得Pearson线性相关系数不能用来描述、或是用来描述、或将导致错误的结论时,作为变量之间单调联系比较强弱的度量。在统计学的应用中,Spearman秩相关系数或称为Spearman的ρ,是由Charles Spearman命名的,一般用希腊字母ρs(rho)或是γs表示。Spearman秩相关系数是一个非参数的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统计相关性的指标,用来评估当用单调函数来描述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有多好。
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指:在给出的时间周期Yj……Yn,有和其对应的数值X(即年均值Xj……Xn),将X从大到小进行顺序排列。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计算式如下:
式中:γs-Spearman秩相关系数;n-时间周期的数量,n≥5;Yj-周期j按时间排序的序号,1≤Yj≤n;Xj-周期j内年均值按数值升序排序的序号,1≤Xj≤n。
变化判定标准:对相关结果γs取绝对值,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临界值表中对应的γs值进行评估,得到对应的γs值≥γs绝对值,则表明在该周期内,基本未发生变化;得到对应的γs值<γs绝对值,则表明在该周期内,变化趋势有显著意义。γs为正值表示上升趋势,负值表示下降趋势。国内该分析模型被广泛运用于分析区域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和环境质量评价[6-9]。
1.3 指标选取
攀枝花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多年来,二产占比达70%以上,全市工业发展主要包括钢铁、钒钛、能源、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其产值占据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主导,是中国西部重要的钢铁、钒钛、能源基地。除了作为生产要素的能源和为钢铁钒钛配套的硫酸、氯碱、焦炭、冶金辅料等产业外,攀枝花的主要终端工业品主要是矿产品、钢材、钒钛制品、黄磷等。
通过对攀枝花市环境质量、能源消耗、社会经济数据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筛选,本文选择2011—2016年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3项指标计算)代表环境空气质量指标,选取同期的攀枝花市万元GDP能耗代表能源消耗指标,选取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万元GDP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代表经济与污染关系指标,同期的攀枝花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及GDP比重代表产业结构指标,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城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代表经济发展指标(数据来源于各年度攀枝花市年鉴和环境统计数据)。
1.4 分析步骤
一是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分析各指标的变化趋势;二是采用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结构理论对城市经济结构调整进行分析解释;三是评价当地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对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结果
对攀枝花市6年(2011—2016)的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万元GDP能耗、万元GDP二氧化硫及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进行分析评价,其结果见表1。
表1 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汇总表
注:**表示极显著(P<0.01),*表示较显著(P<0.05),n=6。
从表1可得到如下结论:攀枝花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万元GDP能耗、万元GDP二氧化硫及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等指标表现为逐年降低,下降趋势明显。其中,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变化较显著,万元GDP能耗、万元GDP二氧化硫及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变化极显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现为逐年增高,指标变化极显著,上升趋势明显。
2.2 攀枝花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
如图1所示,老3项指标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011—2016年总体呈较显著下降趋势,从2011年的2.85下降到2016年的1.71,下降幅度达到40.0%;环境空气量达标率从2011年的89.0%上升到2016年的100%,位居四川省第一,成为2016年四川省5个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城市之一。
2011年以来,攀枝花市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以国模创建为抓手,坚决整治大气污染问题,积极推进总量减排工作,抓源头、治末端,强化环境监管,大力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全面加强建筑工地、道路运输、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严控城市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空气质量优良率不断提高,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且改善成绩明显。
2.3 攀枝花市人均GDP、万元GDP能源消耗现状及变化趋势
从图2可看出,2011—2016年攀枝花市人均GDP总体呈极显著上升趋势,从2011年的53054元/人上升到2016年的82221元/人,上升幅度达到55.0%,为四川省新高,多年稳居全省第一,也是2016年四川省内唯一上8万元台阶的市(州)。2011—2016年攀枝花市万元GDP能耗总体呈极显著下降趋势,2016年,攀枝花市万元GDP能耗较2011年下降了0.7t标准煤/万元,降幅比例达33.5%,节能降耗成果明显。
“十二五”期间,攀枝花市严格执行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持续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淘汰钢铁落后产能 150 万t,关闭小煤矿 10 处、退出产能 114 万t。通过淘汰落后产能累计节能163.7万t标准煤,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7.72%,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19.9万t、碳粉尘排放111.3万t、氮氧化物排放6.1万t。
2.4 攀枝花市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万元GDP化学需氧量排放浓度现状及变化趋势
如图3所示,攀枝花市2011—2016年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和万元GDP化学需氧量排放浓度分从2011年的15.2(kg/万元)、2.94(kg/万元)下降到2016年的5.2(kg/万元)、1.64(kg/万元),下降幅度分别达到65.8%、44.2%。万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趋势极显著,产业结构调整大大促进了当地环保工作与经济发展,呈现明显正效益。
2011—2016年,攀枝花市大力开展“蓝天”行动,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全面实施对全市烧结、球团、电厂等烟气脱硫设施升级改造工作,确保设施正常稳定运行,发挥减排效益。实施企业限期整治,促进工业企业全面、稳定达标排放。
“十二五”以来,攀枝花市大力开展“碧水”行动,加强工业企业水污染防治监管力度,强化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及在线监控,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实施流域污染综合防治,进行污染水体整治、良好水体保护、水污染防治设施建设、饮用水环境安全保障“四大工程”,确保境内断面水质全面达标。
2.5 攀枝花市产业结构现状及变化趋势
从图4来看,2016年攀枝花市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3.38%、70.50%、26.12%。其中第二产业仍是支柱产业,且一直维持在70%的较高比例,城市工业化水平较高,城镇化率达65.34%、居四川省第二。从2011—2016年攀枝花市各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变化趋势来看,第一产业比重变化很小,第二产业比重持续减少,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发展趋势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2016年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6%,第二产业为39.8%,而第一产业仅占8.6%。相比而言攀枝花市第二产业比重仍然偏大,第三产业比重虽逐年上升但增速较缓。总体来看,攀枝花市产业结构调整正处在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良性过渡时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矿业、钒钛、机械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发展不断增速,工业逐步由钢铁经济为主向钒钛、钢铁经济并进转变,由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转变,但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仍然较为缓慢,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仍然不够,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比例。
2.6 产业结构调整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产业结构不仅决定着资源的消耗种类和水平,也决定着生产全过程的污染物排放,而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直接影响地区环境质量。G Malhotra研究指出[10],贸易往来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大多数国家的环境质量没有不利的影响,在某些国家反而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从产业上看,第一产业对稳定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GDP贡献作用不大。第二产业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生态建设,但是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将严重影响环境质量,后期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进行污染治理。第三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而单位GDP能耗量、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量却远低于第二产业,同时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人均GDP增长,推动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发展,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可以将能耗及污染排放控制在较低的水平。随着攀枝花市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万元GDP能耗和万元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均得到了有效控制,环境质量也得到了持续改善,绿色GDP不断增加。
2.7 产业结构调整对居民收入的影响
从图5可看出,攀枝花市第一产业增加值逐年增加,但其占GDP比重逐年下降,农业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表明虽然第一产业发展速度放缓,但发展质量显著提高,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正朝向附加值更高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方向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迁移。近年来攀枝花市加快推进精品特色农业发展,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打造了一批品牌农产品,极大地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生态环境大为改观。注重康养旅游品牌效益,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发展业态,推进农业与服务业相结合的观光休闲农业,提升农产品及农村服务的附加值,推动农业人口脱贫和增收致富,小城镇和新村建设成效显著,8 个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其中盐边县红格镇获评“中国特色小镇”,建成旅游新村 16 个、幸福美丽新村 108 个。阿署达、普达康养项目的繁荣发展正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范例。
从图5看,随着第二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升高,攀枝花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升高,表明第二产业正处在注重发展质量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第三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服务业已成为城镇居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从全国范围来看,2016年消费对GDP的贡献达到了60%以上,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主导力量。经验表明,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一般发生在一个地区的总体经济由中低收入水平向中上收入水平转化时期。目前以第二产业主导的攀枝花市经济正向第三产业主导加速转变。近年来攀枝花市以设立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为契机,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引进和培育低能耗高效益的机械制造、新型能源、钒钛材料等新兴产业,推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大力实施“五创联动”,以获得中国阳光康养示范城市称号为契机,成功打响“阳光花城·康养胜地”品牌,强力推进阳光康养为主题的休闲旅游业。第二产业转型发展和第三产业优质发展,不仅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居民创收致富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同时能耗和污染排放的下降也为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3 结语
6年来,攀枝花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实施一产做精、二产做强、三产做大的发展规划,打好钒钛、阳光两张牌,把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促进了人均GDP不断增长,单位能耗和单位污染物排放不断下降,绿色GDP比重上升。环境质量改善与经济发展实现双赢。
攀枝花市产业发展进程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十二五”以来,攀枝花市第三产业繁荣发展,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融合健康发展,由第二产业主导的攀枝花市经济正朝着第三产业主导的方向加速发展。“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了居民收入增加与环境质量改善的良性互动。但第二产业正处在转型初期,第三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起步期,发展步伐低于国家平均水平,需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1]于刃刚.配第-克拉克定理评述[J].经济学动态,199(8):63-65.
[2]乔晓楠,张欣.美国产业结构变迁及其启示-反思配第克拉克-定理[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2(12):32-42.
[3]曹贝.配第-克拉克定理下的山西省产业结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34-37.
[4]刘书特.基于配第-克拉克定理的西藏产业结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5,36(6):10-11.
[5]杨文骏,房颖.辽宁省产业结构及政策分析-基于配第-克拉克定理[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6(6):45-47.
[6]胡远东,管晓淑.大庆市区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与污染特征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3):48-51.
[7]郑健.近10年来乌鲁木齐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9(4):115-120.
[8]陈德强,涂安国.“十五”期间南昌市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特征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2009,35(4):5-8.
[9]许荣.“十一五”期间盖州市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2(3):69-71.
[10]G Malhotra.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a cross-section analysis for Asian countries[J].Interdisciplinary Environmental Review,2013,14(3/4):211-229.
EffectsofIndustrialStructureAdjustmentonEnvironmentalQualityImprovementandEconomicDevelopmentinPanzhihua
GONG Xing-tao, DAI Jiao, YANG Jiu
(Panzhihu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Panzhihua Sichuan 617000,China)
Using the 2011-2016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data in Panzhihua,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nge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by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est and Petty-Clark theorem, and also discussed the effect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dustrial structure accorded with Petty-Clark's thesis and had notable effect. The GDP increased gradually, unit energy expenditure and unit pollutant emission decreased accordingly, whichincreasedthe proportion of green-GDP.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could realize an intentionally co-create win-win solutions. Environmental benefit has been gradually appear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environmental 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effect; Panzhihua
2017-05-25
龚兴涛(1981-),男,汉族,四川攀枝花人,2003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与统计分析。
X22
A
1673-9655(2017)06-0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