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堂化学课上的“设疑”引发的思考

2017-12-28张莲

考试周刊 2017年34期
关键词:设疑提问问题

张莲

摘要: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只有学生自己将知识进行内化,才能体会到收获知识的成就感,从而可以大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因此,“设疑”式课堂教学方式应该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实践。

关键词:提问;设疑;问题;效果

有一次在必修二第二章《化学能与电能》第二课时的课堂上,我本来想从几个基本问题上进行复习提问,若学生能够给出正确答案,就算是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由于刚刚开始上课,学生还有些燥乱,于是我请一位还没有定下心来的学生回答问题:“你来说说原电池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学生沉默了一下,说不上来。我有点儿生气,又问:“那你知道原电池的哪些知识呢?”他说:“我知道有两个电极,锌做负极,铜做正极。”这时有其他同学提出反对意见:“铜也可以做负极啊!”这句话一下子点亮了我的提问思路,没有设定框架的提问不是更有意义吗?我立即反问:“那么我们该怎样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呢?”同学们立即活跃起来了,因为每个人的思路是不同的,想到的答案自然也会不同,一下子出现了许多种回答:

同学1:“根据金属的活泼性差异,活泼性强的为负极,较弱的为正极。”

同学2:“失电子的一极为负极,得电子的一极为正极。”

同学3:“金属溶解或质量减轻的一极为负极,增重或有气泡的一极为正极。”

同学4:“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电子流入的一极是正极。”

同学5:“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极到负极。”

同学6:“溶液中阳离子移向的一极是正极,阴离子移向的一极是负极。”

同学7:“发生氧化反应的为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为正极。”

同学8:“电极反应中化合价升高的金属单质为负极。”

同学们非常兴奋,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思考得更全面,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能更加全面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参与思考的积极性,在回答了问题之后有了成就感,树立了学习化学的信心。看到这样好的学习效果,我不禁思考:我们在教学中是不是可以多进行“设疑”,當然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基础性、发展性、层次性、开放性和情境性,基于这些原则的课堂提问是不是可以应用在多种课堂形式上呢?

一、 概念、规律形成课

在学习新课程时,可以先设计几个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简单问题自己解决,复杂问题小组讨论,再难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答。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律》时,可以让学生在完成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并理解元素的周期变化规律,并设计问题:

1. 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 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找出规律。

3. 结合14~15页表格内容,找出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变化规律。

4. 讨论出比较金属活泼性的实验方案,并小组实验验证。

5. 非金属活泼性差异的性质有哪些?

6. 总结出同周期元素有哪些性质递变规律。

7. 试从原子结构变化分析同主族元素的性质,等等。

二、 综合知识复习课

在综合知识复习课的教学中多采用设疑的方式可以提高复习效果。例如,在高三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时,不妨设置开放式问题,让学生自己想想在高考题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有哪些考查点。学生会结合自己的经验,从不同方面进行总结,如:

1. 找出氧化剂(还原剂)或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2. 计算参加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转移的电子数,或元素的化合价等基本概念。

3. 离子共存问题。

4. 氧化还原反应滴定实验中的原理分析及计算。

5. 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等。

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同学们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概念更加明晰,也增强了对高考试题的把握程度,比老师带着学生按部就班地复习效果要更加明显。

三、 实验探究课

让学生带着猜想和疑问进行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有利于知识在学生的心中构建过程。例如,在学习《铁盐和亚铁盐》的性质时,我先做了一个“啤酒”变“红酒”的实验,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带着疑问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当我又设置了问题“如何检验Fe2+和Fe3+”时,学生提出可以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好!那就实验吧。当学生发现没有得到预期的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时,引发了疑问,带着问题,学生们开始讨论原因,在认识到亚铁离子具有还原性而铁离子具有氧化性之后,我提示碘化钾中的碘离子具有还原性,很快就有学生可以破解“啤酒”变“红酒”之谜了。再如学习《氢氧化铝的两性》时,我设置了问题“怎样制备氢氧化铝沉淀呢?”,确定在铝盐中加入碱的方案,学生便开始实验。这时,问题出现了,滴入氨水的同学如愿地得到了白色絮状沉淀,但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同学观察到了白色沉淀却又消失了。“为什么会这样?”在疑问中学生了解到了氢氧化铝的两性性质,并且印象深刻。这样“设疑—质疑—解疑”的探究过程,增加了学生自己内化知识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来认识和应用,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只有我们从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的角度去设置问题,才能真正让学生自己认识和领会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将是一次知识内化的提升过程,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自主思考的积极性,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信心,融洽了师生互动关系,有利于提高教与学的综合效果。

参考文献:

[1]蓝芝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实践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endprint

猜你喜欢

设疑提问问题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浅探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