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给学生带来的弊处及应对策略
2017-12-28宁立勇
摘要: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色彩,然而,青少年面对网络的诱惑往往缺乏自制力,容易染上网瘾。本文通过分析,总结了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弊端,同时给出了健康上网的四个策略。
关键词:网络危害;健康上网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及使用,上网变得更加容易,很多学生不必去网吧就能轻松上网。现在在学校里带手机的学生比较多,他们热衷于手游、聊天,同时QQ、微信(朋友圈)的使用和成功推广,也给青少年带来了新的网络乐趣。因此网络成瘾问题逐渐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学生发展的问题。
我校位于燕郊地区的中心地带,招收的学生来源比较复杂,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网瘾少年,因此我们确立《网络给学生带来的利与弊》作为研究课题,本课题是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2011年立项课题(课题编号为11040818,课题主持人:宁立勇)。一方面通过课题研究发现网络带给学生的好处和弊端,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克服这些弊端,寻找到解决的方法和策略。
经过课题组悉心研究,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部分成果总结如下:
一、 网络危害“四宗罪”
1. 身心健康受伤害。
通过我们连续几年深入调查我校学生,结果表明长时间连续上网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很多伤害。比如:受访网瘾学生中熬夜造成失眠的情况占比高达40.95%,同时还有31.15%的学生视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同时,调查显示,浏览过网上不良信息的学生比例高达64.65%,尤其网络上涉黄、涉赌等信息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约有22.9%的学生出现过情绪波动、头晕眼花、浑身无力等问题。近年來,关于网瘾少年猝死的案例也多次被媒体报道,因此,网瘾少年亟待拯救。
2. 人格发展受影响。
通过研究数据显示,我校网瘾学生在人格发展上往往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有14.5%的学生时常感觉到孤独,28.45%的学生感觉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乃至道德观受网络影响很大。尤其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很多诋毁英雄的论调,比如:最近网络名人老梁诋毁雷锋、抗美援朝战争的事件在微信中疯传,也在学生当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很容易受到错误的影响。
3. 交往能力受制约。
通过研究数据表明,成绩较优秀、兴趣广泛的孩子往往不存在网瘾问题,而在学校内成绩相对差一些的、兴趣欠缺的孩子更容易患上网瘾。这些孩子在学校班级中大约占16~20%。问卷显示,这些学生在班集体中得不到认同,便到网络中寻找心灵的安慰,或者通过打网络游戏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喜悦。由于过于痴迷网络,又没有其他爱好,造成这些孩子没有时间和机会同外面的世界进行沟通,他们与其他兴趣广泛的孩子之间没有共同话题,造成了孩子的交往能力下降,一部分孩子还出现了交往恐惧。
4. 网络犯罪受牵连。
网络的虚拟性注定了其上网的隐蔽性,因此一部分犯罪分子盯上了网络,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攻击、信息诈骗、网络非法招募、网络传销等等。这些犯罪往往经过精心的包装,以正常的公司招聘、信息注册、微信扫码等形式出现,不知不觉中使上网者上当受骗。在网络上,许多缺乏自律的青少年受到了这些信息的影响,他们不知信息真假,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有的成为网络犯罪的受害者,有的甚至共同参与网络犯罪。据不完全统计,因在沉迷网络游戏或沉溺于黄色网站而导致犯罪的青少年占青少年犯罪的总数的33.48%。这可是一个很高的比例,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 健康上网“四策略”。
网络的发展对青少年的成长存在一定的危害,当然如果引导合理、措施得当,还是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 积极引导策略。
(1) 家长要主动引导孩子上健康网站。在燕郊中学,每学期要举办两次关于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健康上网的培训会。培训家长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健康上网,提示家长,如果发现学生浏览不健康的网站或者沉迷于网络游戏,一定要及时进行教育引导。课题组给家长和网瘾学生制定了健康上网倡议书和约定书,增强学生的意志和契约精神。
(2) 课题组也制定了燕郊中学学生上网指南,提示家长也要对孩子上网内容和上网时间进行有益的监控。对于我校网瘾比较突出,已经造成一定影响同时又缺乏自我约束力的孩子,课题组提醒家长必须严格控制学生在家上网时间并且监督查看其上网内容。
2. 任务驱动策略。
我校课题组联合各学科教师,制定了学生上网的任务驱动策略。众所周知,学生上网往往容易专注于游戏和浏览有害信息。在学校教师可以适当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在任务驱动的情况下上网,而不是漫无目的,信马由缰。
根据研究,这些任务主要分为三种:健全人格培养任务,学科知识拓展任务,艺术作品赏析任务。
(1) 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我校班主任和政治教师们主要负责布置相应的任务,比如:我们每学期制定15个具体目标,涵盖人格培养的各个方面。比如:如何看待网络上的拜金现象?假如你是马云,如何解决假货问题?21天能养成一个好习惯吗?通过学校有序安排,逐步纠正部分学生扭曲的人格,发挥网络知识和力量,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2) 2011年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学科教学内容更加灵活,为此,燕郊中学的各学科教师在授课之前,也布置了相关的学习拓展任务,让学生到网上去搜寻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为更好地接受知识做前期的准备。同时,教师在课后也布置了相关的开放性题目,学生可以参考网络的信息,从而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提升,同时,视野也得到了拓展。
(3) 当然,网上还有丰富的艺术作品,尤其是文学、影视、音乐、美术作品等,相关的学科可以布置一些艺术作品欣赏任务,让学生写出赏析感受。课题组结合美术课、音乐课、语文课等,制定了文学艺术作品赏析规划,从而使学生上网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3. 兴趣转移策略。
兴趣转移策略就是培养学生更加阳光、更加健康的爱好,从而使学生摆脱对网络的过分依赖。
根据课题组的研究,主要依据因人而异、动静结合的原则,采取体验加参与、定向加分享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情趣愛好。
(1) 因人而异、动静结合。学生们性格各有不同,有些孩子很外向,有些孩子又很内向。因此在课题组培养其兴趣时依据性格特征,推荐外向性格孩子进行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团队活动。因为这些孩子往往精力充沛,通过剧烈的体育运动,培养了其团队精神,锻炼了其体魄,培养了其阳光的性格。而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则推荐其参加书法、象棋、围棋、五子棋等活动。
(2) 体验加参与、定向加分享。当然,要想让孩子们转移爱好,必须利用参与加体验的方式。为了使得孩子们热爱这些活动,燕郊中学每学期结合三河市教育局体育节活动,组织一次大型球赛活动(涵盖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当然也有更多的群体活动,如踢毽子、跳绳、滚铁环等比赛。校委会每学期要举办师生围棋赛、象棋赛、书画展等。课题组以这些平台为基础,联合体育教师、心理教师为我校网瘾少年定向培养兴趣爱好。
4. 家校配合策略。
青少年上网的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课题组最后落实到家校结合策略。也就是只有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才会有很好的效果。否则,学生在学校不能随意上网,往往到网吧或者家里去上网,学校的努力也就白费了。
(1) 充分利用校会、班会平台,不断教育学生要文明上网。根据课题组的研究,传统的说教形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我们采用了示例加分享的方式,校会上用生动、真实的案例让学生体会到网瘾的危害。在班会上,采取分享的方式,也就是让这些网瘾学生去分享他们染上网瘾的原因和成功戒除的方法,身边的例子更容易教育学生。
(2) 充分利用技术手段,规避不良信息。在学校,计算机教室内的电脑一律安装了网络安全软件,对于一些敏感信息、图片、视频做好屏蔽工作,使得这些不良信息不能传播,不能危害学生。
(3) 严格学生手机上网管理。从课题组的研究看,近几年,学生手机上网的比例越来越高,基本上达到了85.6%,去网吧的学生数量呈断崖式下降。原因就在于手机上网更加便利。因此,课题组建议学校学生在校时间内禁止带手机,也要求家长切实管理好学生在家期间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并监管相关内容。
现在,在燕郊地区,家里基本上都有宽带,并且许多家庭都有无线wifi,因此,课题组建议家长把上网电脑摆放在家里的公共区域,如书房、客厅等位置,不要把上网电脑摆进孩子的房间。晚上休息时,要把网络信号关闭,孩子的手机,pad等交给家长管理,否则,会有一些孩子通宵上网,这严重损害孩子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
总而言之,通过本次课题研究,我们从学校工作的角度出发,找到了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来拯救网瘾少年,但是,这些工作更需要社会和家庭的积极配合,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定会让网络环境更加健康,青少年们也会积极利用网络,提升自身素质,更加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