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诗歌音韵对比
2017-12-28俞莺毛智慧
俞莺++毛智慧
摘要:本文基于音韵学理论,从语言音韵角度,聚焦考查柳永《雨霖铃》及其与许渊冲英译本音韵的共性及个性。研究发现:第一,音节结构上《雨霖铃》及英译本韵腹和韵核使用中英相近的发音字母以保持最大程度的音韵相似性,运用响音性原理感性认知诗歌情感表达;第二,《雨霖铃》的韵脚及其许渊冲英译本的韵尾在音韵上符合各自的音韵规则,具有错落有致的音乐美。第三,柳永《雨霖铃》及其许渊冲英译本音韵节奏具有共性。
关键词:《雨霖铃》;英式汉语音节结构模式;响音性
一、 英汉语音节结构
英语的音节由音节首,音节峰和音节尾构成。以音峰为分界点,音节首相当于汉语音节的声母,音节尾相当于韵尾的辅音。音节的核心是音节峰,在汉语音节中就是韵母的元音部分。汉字音节一般包括声和韵两部分,韵头、韻腹、韵尾构成韵母,其中韵腹是每个音节中不可或缺的,而韵头和韵尾并不一定存在。
中文的音节模式和英语音节模式在定义上存在质的差异性,但张吉生教授在1993年中提出英式汉语音节结构模式使这两者进行纵向比较成为可能。英式汉语音节结构模式(图1),即用英语音节结构的模式用来分析汉语音节结构的分段。
声母C和韵头M相当于英语音节中的音首,汉语音节中的韵腹V就是英语音节的韵核,汉语的韵尾E对应英语的韵尾。英语的押韵是由音节中的N+(C)决定的,汉语的押韵是由音节中的V+(E)决定的。就押韵原理而言,N+(C)=V+(E)。
通过英式汉语音节结构模式分析,选取《雨霖铃》上下阕中典型的押韵词,归纳得出主要韵核是e、u、an。英译本中,发现主要的韵核为a、i、ei。通过纵横向比较发现,《雨霖铃》及英译本在发音等方面具有相似性,许渊冲巧妙地使在英文译本在不同时空和不同语言中和柳永《雨霖铃》建立了默契的共性。
张吉生教授的英式语音节结构模式(O-R)表明音节结构的差异性会影响音韵的响音性,而响音性越强弱会影响到诗歌的情感表达的程度深浅。音系学家Jacques Durand(1990)曾经将英语音位分为10个等级。Jacques的元音响音度将英语元音的响应度划分为三个等级,i、u为高元音数字8表示,e、o为中元音9,a为低元音10。高元音响音度比低元音要低,即发元音时嘴形越大,响音度就越高;嘴形越小,响音度就越低。
《雨霖铃》的押韵词的韵核主要是元音“i”“e”“o”“u”,属于中元音和高元音,开口小,响应度低。而这首词主要描写的是词人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蕴含着离愁。许渊冲的英译本韵脚主要是“元音+辅音”,元音以“i”“u”“e”为主,辅音以“t”“s”“d”“k”等轻摩擦音为主,相较于元音轻摩擦音的响音度更小,正好暗合了这首词的基调:愁苦。许渊冲的英译本将离别爱人的悲伤情感充分诠释出来,与“未道一离字却处处是离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 韵脚韵尾
在英式的音节结构下,《雨霖铃》的韵式可概括为:上阕aba/ccd/de/cff,下阕aba/cde/de/ghf /(同韵腹同字母表达)。《雨霖铃》的押韵结构可以体现偶数句末字押韵,上下阕的第一节韵式相同,此为节押韵,最为明显的是上下阕末句末字押韵。
英语诗歌中韵的结构我们称之为韵式,其中有交叉韵(abab)、连韵(aabb)、括韵(abba)和三连韵(aaa)。许渊冲《雨霖铃》英译本的韵脚规律可纳为AABB/DEED/FHGGHF/MM/NN/KK/LL/OO,英译本使用了连韵、括韵、连韵的模式,体现了许渊冲的“三美”理论,形式多样且工整有序的音韵节奏使诗歌具有丰富的变化,除朗朗上口之外还给读者读诗美感可见其翻译的灵活性。
三、 诗歌节奏
文学上将声调分为平仄:“平”指平声,“仄”包括上、去、入三声。《雨霖铃》的上下阕的声调变化基本一致,句末都以“仄”结束。仄声字是低调、抑调,故而“仄”奠定了悲伤压抑的基调。英语用轻重音来表现诗歌节奏,称重读与轻读有规律组合为“音步”。有四种常见的模式:①抑扬格:一轻一重;②抑抑扬格:两轻一重;③扬抑格:一重一轻;④扬抑抑格:一重两轻。许渊冲译本富有节奏,且一定具扬抑格的特征,诗歌节奏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使其更富艺术情趣。
四、 结论
柳永的《雨霖铃》和许渊冲的英译本在英式汉语音节结构模式下具有的共性。响音性作为音韵的一种表达形式,流露出了诗人的情感。《雨霖铃》韵脚和许渊冲英译版的韵尾两者都符合押韵规则但形式上稍有不同具有个性。英译版的诗歌节奏符合英诗的轻重音规律与中文的平仄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换而言之,许渊冲的英译本从音韵层面与柳永的《雨霖铃》是对等的。通过诗歌音韵的分析,使我们更好地掌握音韵规则,翻译时能提高诗歌翻译的质量,达到“音美”和“形美”共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赵芳,党玲.《雨霖铃》两个英译本的韵律比较[J].长城,2011,10:185-186.
[2]张吉生.英语音节内音段响音度的分布规律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02:83-86
[3]辛红娟.文学翻译中的音韵美[J].山东外语教学,2003,03:90-93.
[4]廖玉萍.从诗歌看汉英音韵学对比[J].湖北社会科学,2007,09:112-115.
[5]斯笑彩.英汉诗歌音韵比较研究——以《诗经·蒹葭》不同英译本对汉诗音韵处理的对比为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01:149-15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