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017-12-28李丽莉
李丽莉
摘要:朗读能力作为小学生学习的一项基本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所以要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部分,需要教师多方面的努力。本文笔者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朗读能力;小学生
一、 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教学中重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也越来越被广大家长和老师所关注。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课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纵观小学语文课本很容易发现很多篇目的课后作业都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项。可见朗读对小学生而言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逐步培养并提升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呢?笔者认为各位教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二、 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热爱是最好的老師,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需要教师从这几方面努力: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曾就朗读的重要性进行了明确的说明,认为朗读对于激发学生的情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大促进作用,而且随着学生朗读水平的逐渐提高,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会逐步加深。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朗读手段,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语感,从而逐步让学生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的朗读欲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这说明教师良好的范读,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而言,由于他们朗读能力相对较差,对所学知识的领悟力较低,但是他们却可以很好地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因此教师良好的范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他们,在培养他们朗读兴趣的同时也逐步提升了他们的朗读水平。最后,教师还可以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表现欲强,喜欢受到老师的表扬,而老师的表扬通常又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愿望。所以,在开展朗读教学时,教师能够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那么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还可以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 为学生打好朗读基础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良好的基础是再创造、发展的前提,所以为了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为学生打好朗读基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普通话朗读,而且在朗读过程中尽量做到不掉字、不添字、不错读、不唱读,这样不仅可以发展小学生的语言,而且还可以改善低年级学生说话含糊不清的状况。为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朗读状况,及时纠正学生不良的朗读行为,从而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毕竟朗读正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也是相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比较困难的部分,所以需要教师用心帮助学生养成认真朗读的习惯。其次,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要做到朗读得流利。要做到朗读流利就需要做到不读破句,不断读,不重复字句,而且最好是嘴里读这个词的时候,眼睛就看下面一个词甚至于几个词,嘴里读这句话时,眼睛就看下面一句话。这需要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这一方法后,引导学生不断练习才能逐步掌握。再者,教师在训练学生朗读时,还要注意让学生以适中的速度进行朗读。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很多小学生朗读速度比较慢,而通常朗读速度慢是阅读能力低的表现。当然读得快也不代表能力强,太快的读会导致朗读者没有思考的时间,读完后就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读的是什么。所以,朗读速度过慢和过快都不是正确的朗读方式,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及时的纠正,引导他们学会在该停顿的地方停顿、该使用不同语气的地方使用不同的语气,用适中的速度进行朗读。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朗读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如果学生朗读后不理解文章内容,那么他的朗读也就是无效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朗读的是为了读懂课文,所以在朗读过程中要善于边读边想,从而让学生逐步养成读书动脑的好习惯。
四、 教师范读领路,学生模仿入境
为学生打好朗读的基础,可以帮助学生流利、正确的朗读课文,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对文章情感的感悟力差。所以,要让学生自己朗读后就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很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范读就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为有效的方法。在范读过程中,教师通过或高昂的、欢快的,或低沉、平缓的朗读基调,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减少了朗读的盲目性,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此外,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在教师长时间的范读影响下,学生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从而很快进入文章情境。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有很多小学生在听教师范读后模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模仿久了,慢慢的自己的读书能力也会逐步提升。通常来说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类的文章。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讲后范读。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品味性、欣赏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如《夕阳真美》这类文章。总之,为提升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做好范读,并在范读的过程中尽量做到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音量、声调、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抑扬顿挫,高低起伏,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备受感染。
参考文献:
[1]江松涛.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1)
[2]戎晨.让朗读回归小学语文课堂[J].新课程(小学),2017(01)
[3]陈敏.优化课文朗读,提升语文实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技巧[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03)
[4]刘媛.小学生的朗读训练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