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合唱与指挥》“层次+模块”体系的构建途径

2017-12-28张红玉罗淑娟魏丹娇黄晓钟赵晓亮��

考试周刊 2017年51期
关键词:层次模块

张红玉+罗淑娟+魏丹娇+黄晓钟+赵晓亮��

摘要:“层次+模块”是针对合唱指挥实践课程提出的教学实施方案,根据合唱音乐理论学习的内容和实际能力的要求,把课程分解为四个模块;在实践课程中,强调舞台演出对合唱教学的作用,通过分析探讨高校转型策略背景下,《合唱与指挥》课程体系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试图探讨可行的课程体系建模标准和内容,将合唱与指挥从音乐基础课程中分解而出,更加注重其自身的实践性和舞台练习的效果。

关键词:《合唱与指挥》;“层次+模块”;舞台演出

高校合唱指挥是一门实践性和基础训练性课程,采用实践教学课程中的“层次+模块”体系,针对学生的音乐理论和实践基础,在合唱基础训练中加入分层教学,在指挥训练中按照音乐欣赏、典型音乐指挥训练的方法,对课程的设置进行知识结构、能力等级和应用过渡,最终实现学以致用,达到演出的需要。

一、 合唱指挥课程“层次+模块”体系构成

高校合唱指挥“层次+模块”所涉及的是理论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是层次化。在依据学生音乐理论学习在实践应用上各阶段的体现,主要表现为课程教学目标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会由低到高,因此课程内容的训练和设置,就可以配合音乐合唱和指挥实践课程形成阶段性连贯体系。按照音乐学习规律和学生普遍接受程度来划分层次,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合唱基础知识学习和练习,能力要求为初级;合唱无配乐加指挥适应,能力要求为初中级;合唱风格形成和指挥默契配合,能力要求为中级;自由演出,合唱指挥舞台表达,能力为高级。

第二,是模块化。为了适应学生不同类型培养目标的需要,将实践课程根据理论内容的训练目标和音乐素质的要求,整合成内容递进,训练操作执行性强的功能培训模块。其中,模块的设置由音乐各教学单位自主确定,可以在合唱实践课程体系结构上,对音乐实践课程做出分层明细,确定功能模块在各层次训练系统中的作用和位置。

经过对合唱指挥课程体系特征进行理论和实践应用分析,发现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在整个目标实现过程中,呈现出的独立性是明显的。实践课程体系所能够改变的是实践“层次+模块”课对理论课程的依附状况,按照音乐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相关规定,“层次+模块”教学设计本身在推广过程中还处于实习阶段,其实验性体现在,音乐专业学时数达到一定学时的专业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以及全部的综合、设计、创新性实验和工程训练性实践课程都要求从理论课分离,通过整合后形成培训模块,形成从基础、应用到创新,由低到高相互衔接的系统体系。

其次,“层次+模块”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新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体现了以音乐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建设原则,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学生合唱表演能力为培养目标。在日常乐理学习和声乐训练上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独特个性、易于发挥性的音乐教学氛围,实现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和素养训练兼顾的协调发展模式。

还有,对于合唱指挥训练而言,高校设置专门的合唱指挥专业的还并不多,合唱训练也都加在声乐训练中,对于合唱指挥综合性、设计性实践课程所占有比重并不能满足实践学习和应用的需要。现有新的实践课程体系想要彻底改变,对于不同学历层次的专业设置有待改进,针对专业学习初高级阶段,音乐实践教学课程要注重综合性和设计性训练的增加,逐步增加综合性、表演性内容,作为教学实践课程的重点。合唱作为操作性学科课程,其教学任务是由指挥完成的,这也是合唱课程与一般声乐表演艺术课程的基本区别所在。

学生素养训练是合唱指挥模块化分层教学必要性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专业训练找到自选唱练结合的方式,并在演出实践中磨合指挥与表演之间的缝隙。对参加全国合唱竞赛、各级合唱表演赛、社会组织的公共演出等课外科技活动的学生,做到重在参与,鼓励为主,凡参加的学生都可奖励,重在实现学生在演出实践中形成合唱指挥的默契配合与表演。

二、 合唱与指挥教学的现状与“层次+模块”体系改革途径

高校转型,精减音乐理论的内容,加强《合唱与指挥》综合性学科的实践演习,同时注重音乐素养的培养,做到内外兼修。

(一) 高校转型发展方略与《合唱与指挥》教学现状分析

高校转型发展对《合唱与指挥》课程改革的指导提示,转型的根本理念在于加强实践操作和应用,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发挥《合唱与指挥》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并试图找到《合唱与指挥》专业与社会需求结合的发展途径。

避开“重技能、轻理论”,是《合唱与指挥》层次与模块教学方法对传统单线条教学模式的改进,单一的专业技能一直是教学固定模式。我国著名指挥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吴灵芬曾说:“指挥是集理论、创作、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指挥要对每一首作品进行深刻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生动的排练计划,设计准确的手勢,使作曲家的成果在你的手下生辉。”类似指挥课程这样,专业性强,综合技能要求高的课程,在高校改革中,就是要激活其中的人文素养分子,从纯粹的理论教学深井中跳出,开展行之有效的音乐启发和感悟类教学模式。

高校转型中,对《合唱与指挥》课程中,实践操作性强,练习程度难以把握的问题,至今还未能很好解决,该课程被作为选修课,甚至被人为忽略取消,课程没有受到重视,也就不会收到应有的教学和实践效果。

(二) 《合唱与指挥》课程在高校教学模式改革中的适应期

《合唱与指挥》课程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用多声部训练,学生尝试不同声部的声音感觉,学会灵活调整运用声音进行演唱的技能。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高校要转型的主要目的,是化学为用,注重社会应用对教学实际的改革。《合唱与指挥》课程在转型发展中,有一定的适应过程,根据院校的培养目标,该课程是立足于音乐教学还是立足于音乐技能,与院校类型有关,高师音乐教育音乐学院在人才目标设定上,针对应用的要求必然不同。高校音乐教育是为歌舞团培养歌唱家或指挥家。前者合唱教学应立足于基础教育,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学人才。而音乐学院的学生培养,就要立足于专业素养的培养和挖掘上。同时,要开阔准艺术家的思维和艺术视野,多参加大型或国际的音乐交流,对民族音乐理解深入和透彻。

《合唱与指挥》课程教材的选定和使用,也是高校转型过程中,该课程适应的和调整的必要方式。教学教材建设是《合唱与指挥》课程发展规划的核心组织,为了保障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现有各层次、各阶段教材均有待改革和变更,就目前高校教材使用现状来看,主要解决的就是教材的重复性和非建设性问题,即单一和陈旧。教材的选择范围有限,有针对性的教学材料又无法满足各个类型的学院教学需要,因此,教材的量身定做成为高校转型的必要条件。

教学评价标准的适合程度,也对《合唱与指挥》课程改革有指导作用,合唱指挥课要坚持考试和自主发挥的结合,在应试曲目选择上,教师制定难度应当有区分度,还要给学生自我演示的机会,为了保证考察的公平、公正,抽签考核是必要考察形式。同时,也可以由学生上报曲目,现场考核、表演。教师根据曲目难度、表演状态、对曲目的发挥程度,给以评定,作为学生考试的加分项,鼓励学生在课堂和集体训练之外,不断训练和寻找合唱和指挥中的音乐定位。

(三) 《合唱与指挥》实践课程构建体系设计

《合唱与指挥》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从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实践课程三个内容进行改革和探索,首先,《合唱与指挥》课程注重理论与技能的兼顾,这并不是说两者同时进行,各自分成50%,而是说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合唱教学理论建立在视唱练耳课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上融入声乐曲目的相关内容,曲目的选择变化音和旋律音程跨度要大,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音准训练水平,也可以增强学生对乐曲的感知能力。训练曲目的选择可以参考:车尔尼的《钢琴初步教程》(599)、巴赫的《初级钢琴曲集》;布格缪勒的《钢琴进阶25曲》,对曲目的讲解和练习,也可以通过音乐背景分析,从作曲家的人生经历起伏和音乐创作阶段风格扣合,理解音乐人经历对他个人的音乐创作的影响。

《合唱与指挥》实践课程在转型发展背景下,教师的主动合作,是实践课程中理论课与技能课结合的最佳方式。实际上,在高校中,《合唱与指挥》实践课程的设立都依存于音乐理论课和声乐实践课,《合唱与指挥》课程独立性和专业性都尚缺乏。而且,合唱是团体学习和训练行为,合唱声部一旦确定,学生的音部也就相对固定,因为合唱講求的是音部的配合,即使是转换和更改,也并非个人风格所能决定,它要看声部的发展需要在声音和乐曲的整体效果上进行。因此合唱训练是对个人音乐条件的选择性应用,也是对集体声部配合的调节和适应,这样才有可能达到乐曲合一的效果。

舞台表演是《合唱与指挥》实践课程的核心,也是理论和实践基础学习的应用表现形式。实践锻炼平台对于合唱来说,主要就是舞台演出,学校演出、学生组织汇演、社会型比赛,第二课堂的合唱团,都是实践性较强的实训育人平台。尤其是参加校外竞赛,与各合唱团在比赛中交流和比拼,能够使合唱团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推动合唱教学有针对性的改进其声乐训练和音乐形式,“以赛促学、以演促学”,制定专门学分抵扣制度,为参加合唱和指挥学习实践的学生,解决学分积累问题,并对于在实践活动中成绩优秀者予以学分额外奖励或学分积累达到提前毕业的标准。同时,每年校内要举行专业技能大赛,还要鼓励学生参加校外各级类别的合唱比赛,同样采用抵扣学分制。毕业季要用汇演形式,最大程度让学生参与、展示毕业设计和合唱作品,为在校生提供学习成果范例和模板。

三、 专业课程评价方式与改进

《合唱与指挥》实践课程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评价模式:提倡双向交流体验的教学模式。

(一) 识记。学生在集体音乐教学活动组织形式中,能够通过教师引导,识记辨别体会指挥者手势的意图,发出合理的声音。

(二) 领会。根据第一阶段的引导练习,在真实合唱队的组织下,学生在台前指挥,做出能够真实反映自己意图的手势及面部表情。

(三) 应用。能够应用理论知识,指挥合唱团体,分析评价每次合唱指挥的集体活动方案并对音乐质量作出评价。

(四) 调整。教学计划应该为合唱课与指挥课有目的训练而进行设计,针对每个时期的学习重点,安排合唱与指挥的内容及兼顾点是不同的,做到总课时未增加的情况下,相应延长了合唱课与指挥课的单位教学时段,从而加大教学进程,扩充教学容量。

《合唱与指挥》实践课程改进上,还要通过构建适应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构建适应各转型期高校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突出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体系等方面的内容,达到完善我国合唱指挥实践课程教育教学体系的目标,并与国际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创新形式接轨。

参考文献:

[1]李佳恒.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对高等艺术职业学院发展的几点启示——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中等教育,2011,6:65-67.

[2]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两个问题[J].张应强.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2).

[3]郁文武,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4]吴承篪,吴安声.合唱指挥法教程[M].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2002.

[5]张连葵.谈合唱教学[J].北京:中国音乐教育,2004(7).

猜你喜欢

层次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中小学武术教学的层次要点及其运用探析
浅谈舞蹈演员艺术感悟力的三个层次
数学作业多元评价促学生发展
浅谈日本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三个必修模块 教学各有侧重
IR推出易用的μHVIC系列构建模块,有效简化设计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