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课研究中成长
2017-12-28有小玲��
有小玲��
摘要:我校的“同课研究”是集“实践、展示、反思、互动”于一体的教学研究活动。我们坚持教师是“同课研究”的主体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参与者选择相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反思,采取“选取课例、集体备课、示范引领、反思修改、全员参与、分析整理、全面提高”的研修形式,形成了人人参与备课,人人参与观课,人人参与议课“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局面,构成了好学习、善研究、能合作、会创造、求发展的教师团队。
关键词:研究;展示;反思;引领
一、 课前研究为保证
我们的同课研究充分发挥了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作用。首先通过中心学科组和年级备课组确定教学内容。例如:统计教学如何从学生的需要与困惑出发?实践活動与综合应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情景中理解,在活动中构建?计算教学如何关注教学前测和后测?在先学后教的生本理念下如何让自读成为课堂教学的基础?整理复习中如何以核心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继而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统一认识,对教材内容进行研究,对学情进行研究,对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分析,对课堂可能生成的问题进行预测,研究怎样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怎样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如何在倾听与回应中教数学?确立了教法和学法,再通过骨干教师的理论指导、引领,最后教师独立设计教案,从而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师备课水平。
二、 课中展示作平台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与创新,体现一个“异”,展示各自的风采。虽然是同一内容,又经过集体研究,但由于所对应的学生不同,教师之间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都有一定的差异,教师们有的在问题组合中创设情境,有的在开门见山中直接导入,有的在导读梳理中精彩展开,有的在设疑辩议中精彩生成,有的在打破学科界限中智慧扩展,有的在巧言留“白”中激活创造性思维。每个年组都有五六个班级,每位教师都可以观摩到多节同课情况,每节课都有亮点,都有让听课人眼前一亮,心头为之一振的精彩情节,不同的风采,不同的创意,给听课教师以形象的示范,同时教学中的瑕疵也给听课教师以警示,在比较鉴别中,每位教师的教学能力都得到提高。
我们在校内组织“同课研究”活动,让同学科同年级的几位教师讲同一个课时内容,集中时间连续讲课观课,然后议课,从学生学习效果看哪一节课总体设计要好一些,好在哪里?然后再比较各个环节效果差异,相互借鉴补充,形成每节课的观课意见,供老师学习研究和改进。通过全学科全员全覆盖的“同课研究”活动,教师课堂教学方式有了很大转变,学生合作探究质量得到提升。
三、 课后反思作支撑
有志于教学反思的老师,会思考:反思什么和如何反思。反思教学做起来也并非易事,但反思与实践的结合对教师教学智慧提升的作用不可估量。2017年元月,学校在评比的基础上开展了一学期一次的同课研究案例反思交流会,会上获奖教师与大家分享了他们的教学习得。比如《合理安排时间》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的事例,培养学生合理安排,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的能力和优化意识。这节课我在思考,这个内容如何体现思想味?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做一件事情,先要合理,再考虑安排。既要考虑节省时间,还要考虑最佳效果,凡事多琢磨琢磨就能找到解决办法”的朴素道理,从而体会到“合理(统筹)安排”的价值,得出“只有合理(统筹)安排,才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益”。这样他们的记忆会更加深刻,理解也会更加深刻。这节课我还在思考,开放的、动态的课堂是师生两条思维主线的碰撞与融合的过程,非预设性的成分较高,是对教师的组织能力、教学机智的更高的考验。
我们开辟每月一次的“反思沙龙”活动,打造教师学习型团队,铸造研究型教师队伍,每次活动都有事前构思设计的中心话题,让老师们人人有话说,相互启发、相互交流。因为他们愿景相同,无论是学习还是交流,大家都能够坦诚商议,共同提高。
四、 校本教研作引领
“活动前精心设计,活动中全心参与,活动后用心反思”,这一校本教研活动的策略,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促进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促进了教师间的交流、合作与进步。例如,针对学生缺乏细心、耐心、虚心、用心地思考和倾听的习惯,我们申报了湖北省基础教育学科课程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下的有效倾听与交流的研究”。在近三年的研究中,我们从同课研究入手,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谈话、问卷调查等途径了解学生倾听的状况;以年级为单位,思考研究策略,完善研究方案,交流研究得失,寻找优化对策,开展反思行动,改进研究措施,积累研究资料;探索出有效互动中师生倾听习惯的理论,实践出有效互动中养成师生倾听习惯的方法与策略。在课题的引领下,有效倾听与交流成为学生们自主自觉的学习行为。老师们积极积累案例,做好反思,真正的切实伏下身子,进行了具体的研究与论证。达到了“剖析一节课,带动一批人”的效果。
教学的本质是学习,学习的深入是研究。同课研究受益的是学生,提高的是教师,分享的是教研。几年来,教师们发表的相关论文及获奖成果近100项。“同课研究”越来越有效有用,越来越充满魅力。同课研究在促进教师跨越式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功不可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