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族民族认同与教育策略选择关系的实证研究

2017-12-28姚秀颖��

考试周刊 2017年51期
关键词:民族认同回族教育策略

姚秀颖��

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西安鼓楼回族聚居区220名回族居民为样本,分析了回族民族认同的基本状况、个人背景差异以及回族民族认同与教育策略的相关关系,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探讨了回族教育策略各维度对回族民族认同的影响路径。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改善回族教育策略,提高回族民族认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回族;民族认同;教育策略

一、 引言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民族认同成为全世界学者关注的概念。民族认同是一种归属感或归属意识,是对自己群体身份的认知、情感和评价。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大家庭中,民族认同既包括对自己所属民族身份的认同,也包括对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

民族教育的根本作用在于一方面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而对内维系民族的团结,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对外强化民族标志,突出民族特征;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吸收新鲜的、先进的文化,适应社会的发展,增强民族的整体实力。回族的民族教育就是其中的典型,其通过教育使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民族素质得以提高,民族特色得到彰显,民族自信得以提升。可以说,回族群体为了在中国大地上生存和不断发展,通过对民族教育形式的不断选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而这种教育策略选择,深深影响了回族的民族认同。

为了探讨回族民族认同与教育选择之间的关系,笔者以西安鼓楼回族聚居区的回族群体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试图描述当下回族群体民族认同的现状,解释回族对教育策略的选择影响回族的民族认同的路径。

二、 研究程序

(一) 调查工具

本研究主要借鉴了Jean S.phinney的多民族认同测量表(MEIM,1992)、Phinney和Ong修订的多族群认同量表(MEIM,2007)、秦向荣的民族认同问卷(2005)以及史慧颖的多民族认同问卷(2007),通过文献分析整理,座谈调研、个别访谈,自编了“回族民族认同问卷”和“回族教育策略问卷”。问卷为自陈量表,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计分方法,分别为“完全同意”、“比较同意”、“不确定”、“不太同意”、“很不同意”。其中5分代表“完全同意”,逐次递减。

“回族民族认同问卷”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4个因素,分别是“对回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民族的认知”和“对回族的认知”。

“回族教育策略问卷”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5个因素,分别是“教育目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宗教教育”和“教育价值判断”。

(二) 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西安鼓楼聚居区回族人群作为调查对象,分别在西安鼓楼回族聚居区的化觉巷、北广济街、洒金桥、北院门、大学习巷、庙后街、红埠街、大皮院、清真大寺和北广济街清真寺等地点对当地回族人群随机发放问卷,同时也和当地街道办合作向住户随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224份,问卷回收率为97.39%,有效问卷220份,有效回收率为95.65%。

(三) 数据处理方法

数据处理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线性回归模型,验证教育策略选择对回族民族认同的影响。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西安鼓楼聚居区回族民族认同基本状况

对西安鼓楼聚居区回族群体的调查数据显示,回族民族认同的总体得分较高,均值达到4.45,说明回族的民族认同程度较高。回族的民族认同包括对回族和中华民族的双重认同,但从均值排序来看,“对回族的归属感”得分最高(4.61),“对中华民族的认知”得分最低(4.16),说明回族对本民族的认同程度要高于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程度。

(二) 回族民族认同的差异比较

本文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的方法,比较了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回族个体在民族认同水平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回族男性和女性在民族认同水平上差异显著,男性显著高于女性;不同年龄段的回族人,其民族认同差异显著,其中60岁以上回族人的民族认同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回族人,总体趋势是年龄越大,民族认同感越强;不同文化程度的回族人,民族认同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回族人,其民族认同水平显著低于其他文化水平的回族人,总体趋势是学历越高,民族认同感越低。

(三) 教育策略对民族认同的影响回归分析

本文使用spss软件对回族民族认同各维度与教育策略各维度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回族民族认同与教育策略各维度间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在0.32-0.62之间,呈中度相关,适合做回归分析。

以回族民族认同各维度为因变量,以教育策略各维度为预测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见表1),综合探讨教育策略与回族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以回族归属感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宗教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作用最显著,其次是教育目标。

以回族认知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最显著,其次是教育目标。

以中华民族归属感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显著,其他因素影响不显著。

以中华民族认知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显著,其他因素影响不显著。

在五个预测变量中,家庭教育和教育目标对回族的归属感和回族的认知均有显著影响;教育目标对中华民族归属感有负向影响,但不显著;宗教教育对回族归属感预测能力最强;学校教育对中华民族归属感和中华民族认识均有显著影响;教育价值判断对民族认同各维度的影响均不显著。

四、 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对西安鼓樓回族聚居区回族民族认同和教育策略的问卷调查,对影响回族民族认同的教育策略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西安鼓楼聚居区回族群体民族认同水平较高,对本民族和中华民族的认同状况良好,且对回族的认同高于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味着当地回族对本民族具有更强烈的情感。

第二,总体而言,影响回族民族认同的个人背景因素中,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对回族的民族认同影响显著。如何提高回族女性的民族认同感,如何看待老年人与年轻人民族认同的差异,如何解释高学历比低学历的民族认同水平低的现象是今后民族教育管理部门及科研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

第三,在因素分析提取的五個教育策略维度中,教育目标、家庭教育、宗教教育对回族的归属感和回族的认知影响显著,说明回族具有独特而明晰的教育目标,那就是传承回族文化,与此相呼应,回族在家庭教育、宗教教育中更加关注如何培养下一代成为一个合格的回族人,并为此做出了符合民族特点和伊斯兰文化特点的规划和行为。学校教育则对中华民族归属感和中华民族认知影响显著,说明目前回族群体选择的学校大多是公立学校,公立学校中的课程体系和价值是国家性质的,是服务于中华民族的,因此,学校教育对回族的中华民族认同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对回族的本民族认同则影响不显著。

针对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关注回族女性群体,给她们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让回族女性更多地参与家庭决策和正常的宗教活动,提高回族女性的综合素质。关注回族高级知识分子,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鼓励他们为回族群体作出更多的贡献。

第二,提高回族公立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师资水平,改善硬件设施,支持民族学校发展,使回族群体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回族的家庭教育、宗教教育与当地的普通制学校教育是互动的,它们分别满足回族人对不同教育目标的选择,从教育选择人来看,普通制学校教育还是处于首选的地位,然后由其他教育进行第二次选择。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采取措施,给回族群体提供更优质的学校教育。

第三,回族的教育目标、家庭教育、宗教教育形式应该更加理性化和中国化,更具有开放性和自我宣传性。回族教育具有很强的回族文化特点,处处体现了回族重视教育和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同时又具有双重文化性。出于文化自我保护的天性,回族的教育目标、家庭教育、宗教教育形式目前不够开放,还需要与外部社会加强互动。例如,西安鼓楼聚居区的某清真寺的工作人员组织回族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在回民街景区义务为游客作讲解和提供免费茶水,这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也能向其他民族宣传本民族文化,进而提高回族下一代对本民族的认同。

参考文献:

[1]何其敏.民族教育选择的张力——以回族阿拉伯语学校为个案[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一集),2006,240-266.

[2]Phinney.J.S.The multigroup ethnic identity measure:a new scale for use with diverse groups[J].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1992,7:156-176.

[3]Phinney J S,Ong A D.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ethnic identity: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07,54(3):271.

[4]秦向荣.中国11至20岁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5.

[5]史慧颖.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认同心理与行为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7.

猜你喜欢

民族认同回族教育策略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民族问题的特点
法治变革中的法律移植
伊斯兰教消费观与回族穆斯林消费行为研究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