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师生精进课堂
2017-12-28杨方方
杨方方
摘要:随着当今时代的不断变革,学生各方面都被赋予了很高的要求,新时期的师生关系也有了显著的变化,出现了一些较为常见的问题:例如: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抱怨,学生被学业压迫,师生间的感情变得脆弱,知识传递的方式越来越多,但沟通交流感情的时间越来越少。师生双方的交往若处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下,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就如生本教育所提倡的那样: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應该是学生自己,教师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的确,在教育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地位,而夸大了教师的作用。我们为孩子服务了多少,我们的服务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吗?就像本班学生的现状一样,学生疲于学习,思想倦怠,老师们虽然很焦急,可又没有实际可行操作性又强的方法。
关键词:和谐;精进;发展;生本教育;生态课堂
案例描述
学生出现“倦怠情绪” 师生擦出思维碰撞
上课讲解试卷的过程中,学生又困又乏,无精打采,这时老师的心里有一种无名火窜上来。但站在眼前的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是一群“小大人”,虽然明白生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但老师已经没有讲下去的力量。这时就叫了课代表起来报答案,并解释答题原因。出乎意料,老师发现这时班级里鸦雀无声。偶尔课代表讲不当的地方老师补充时,下面的学生还发出一丝丝笑声。此时班级中仿佛有一股暖暖的能量在流动,把孩子们连成了一条潺潺的细流。在这过程中,细细聆听,言语在流动,在生成……不知不觉课结束了,但却触动了老师的心弦。
学生当小老师,以往都没有收到好的成效,可能是由于低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更不会用最简单易懂的语言去解释问题,缺乏一定的组织能力。而今,六年级的学生完全具备这种能力,同伴之间也喜欢这样的方式,也许他们对老师早已审美疲劳,同伴间的吸引力更强。那就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孩子们自己组织教学,实现真正以生为本的“生态课堂”。
问题与讨论
那该如何让孩子们自己有效组织教学呢?如何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构建“生态课堂”呢?针对这些问题,我准备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 与生共同探讨,整合教材内容。
上课前,首先让学生参与老师的备课,选几个较为活跃的学生,给他们看课本材料,让孩子说说看到这些时自己的想法,给他们自由畅谈的空间后确定主题。
(二) 立足“以生为本”,教会学生学习讨论。
把课堂还给学生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讨论。如何调控学生的学习讨论呢?首先要注意时间的控制,避免学生借讨论讲无关的内容,使得讨论流于形式。其次,讨论时要有针对性,问题的提出要有的放矢以及对于问题的答案要有所预设。
(三) 适时点拔,还学生以“生态课堂”。
给予适当的指导,在生本课堂教育中,尽量不要干预学生的活动。但若学生偏离中心了,就应进行适当干预,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实践与探究
(一) 第一次上课:小老师很兴奋,有模有样地模仿老师平时上课的流程就开始了。可没几分钟就卡住了,老师赶紧支了招,可接下去他发出的指令没人理解,又无法进行下去了。老师赶紧给小老师下了个台阶,由自己上完内容。怕这样会打击他们当小老师的自信心,就在课后问学生们“你们喜欢这种方式吗?喜欢同学来给你们上课吗?”结果同学们都认为这样的方式他们很喜欢。课后找小老师聊的时候,他有点不好意思。这时老师对他今天的行为给予肯定并鼓励了他,同时也给了一些建议让他参考。他听后直点头,老师趁机说下次你先预习,多点时间熟悉会更好。
(二) 第二次上课:有了一次经验,这次先让他模拟上课,教师作配合,模拟了两次后,感觉不错,第二天就上场了,这次感觉他非常自然。前半部分比较顺利,可当学生在回答练习题的时候就断片了。因为平时老师操作时先请同学说答案,然后把答案串到句子中说一次,最后让学生整体读出句子。而小老师把中间环节都省了,这次老师听着但没站出来,而是作好记录与他交流。这次他主动找老师说出了自己欠缺的地方,询问该如何解决,交流后就申请第三次上课。
“生态课堂”带来的变化:
1. 学生变得自信积极了。他们主动争取上课或点评同伴的展示,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都主动向老师争取下一节课10分钟的展示。
2. 学生会互相合作了。自从开展了“小老师”上课活动。孩子们非常开心,课间常常互相讨论、切磋。上课时也互相配合得更加默契,课堂总能呈现出活跃的氛围。
3. 师生融洽,效率提高了。学生上课时教师作为一个旁观者,在需要时给予适当指导。一节课下来老师和学生都轻松、愉快,而且掌握知识更牢固。生本教育真的让老师得到了解放,让学生获得了自由!
结语
(一) 体现了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以生为本,是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基础,小老师自己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后进行融会贯通,把自己所学内容通过一定的方法传递给同伴们,不仅让自己的知识进行了内化和迁移,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思维品质。
(二) 关注了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由于学生在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能获得最大化的教学效益。而让学生参与老师的备课,能让我更清更透地走到他们心理去,缩小师生间的距离感。
课堂上一个微小的成功会让我激动万分,情绪难以抑制——我知道,我期待的就是每一个孩子幸福、充实的童年生活,还有就是课堂上淡淡的、自然流淌的人性美。
参考文献:
[1] 张文质.中国最佳教育随笔[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