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的务实创新
2017-12-28肖曼
肖曼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现状及其课程内容的有关局限性,探讨了现阶段生本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内容务实创新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创新;以生为本
一、 前言
“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7年2月印发)所强调的基本原则。那么,新形势下的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究竟如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的创新呢?以生为本、务实创新。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行课程设置
1. 课程设置方案的系统调整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纵深推进,我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逐步进行了系统化的调整。
1998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规定,大学本科的课程设置包括以下五类: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原理,二是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概论,三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四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五是职业道德课。
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又调整大学本科的课程设置为以下五类: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三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五是开设选修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课程。
2. 现有课程设置的内容微观
按照现行的课程设置方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体系一般由以下内容组成:其一是世界观教育(含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其二是政治观教育(含基本国情、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与形势政策等);其三是人生观教育(含理想与前途教育、人生价值观、成才教育、艰苦奋斗精神等);其四是法制教育(含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遵守纪律等);其五是道德观教育(含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恋爱婚姻家庭道德等)。
三、 高校思政教育现行课程内容的局限性
现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未能完全“以生为本”地编写、更新与完善,很难出色地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服务。
1. 教材的内容迟延更新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感觉: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是不断变化的,而我们的教材一般编写一次至少要供用2~3年,不能也不可能每年或每月更新,教师所依据的教材内容显然会相对滞后。教师如果怠于及时更新知识的话,那么,出现“教错”知识的尴尬窘境一点也不足为奇。
2. 教材的案例少而陈旧
大多思政教育教材中的案例缺乏且多很陈旧,加之部分教师自身的综合学科知识比较缺乏且疏于搜集素材,全媒体素质较低,则课程内容的鲜活性与可读性难免欠缺。
3. 教育内容实践性较弱
由于教材编写与更新滞后、部分教师疏于社会实践与实践经验不足等原因,思政教育内容的教学多为完成任务式的“纸上谈兵”、理论有余,而联系实际“管用”的内容不足,相对于学生的生存与生活的针对性不强。因此,很难满足“个性张扬”的“天之骄子”的“全面發展”需求,课程内容的有效性比较欠缺。
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的务实创新
随着全媒体技术的发展,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内容需要坚持“以生为本”原则或理念,“与时俱进”地更新、拓展、补充与完善。
1. 强化核心价值引领
高校思政教育,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贯穿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要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
2. 编写教材要求务实
高校思政教材内容的编写,务必要紧密联系国情、校情、学生、生活、热点以及学生的常见“问题点”,这是保证教材的思想性、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前提。
而在课程建设的总体设计上,要实施课程“体系创新计划”,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要采用全媒体的表现形式让内容丰富生动,借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与感染力,确保“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3. 教授内容不能“干瘪”
由于专业结构的限制,教师的专业功底一般都很雄厚,但其学科面相对较窄或单一,思政教育课程的内容无法丰满,甚至是教条与枯燥。
同时,由于教师的职业身份限制着他们不能从事多种职业,也就自然缺乏相关的感性或理性知识经验;加之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不尽相同,其现实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可见,教师原有“渊博”的思想教育知识,现在显然会有些“捉襟见肘”,原来的“一桶水”已经很难满足全媒体下大学生“一碗水”的需求了。诸如,有的教师没有心理咨询常识与经验、没有直销经验、未接触国际法也就很难判断国际是非等等。
因此,教师虽不是天才,但不能不努力学习跨学科知识,把自己培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型人才或通才。否则,无法“知彼(学生)”,也就无法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4. 教育内容需要创新
其一,内容创新的着眼点。教材或教师的教授应增补或扩充一些与“现代”学生的学习、生活或未来职业生涯密不可分的“管用”、“适用”(强调针对性)与“实用”(强调实效性)的知识,这有助于教师能够很好地“知己”又“知彼”,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其二,内容的增加与强化。在宏观上,要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加强国家安全教育;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等。
在微观上,要强化实践课程教育。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工作和生活问题,诸如劳动合同、租房购房与理财问题等。因此,教师需要增加诸如炒股与期货等金融理财知识;增加并突出诸如借贷、买卖与租赁合同等合同法知识,增加公司设立与电商创业的常识、公考或就业应聘技能知识;强化学习劳动合同法或者婚姻法、网络道德法规等。
可以尝试性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危机管理”的研究;强化师生的“全媒体素质”教育,加强传授旅游道德修养知识、加强网络与人身安全教育、国学礼仪与人际关系知识等。
五、 结束语
在践行中国梦的路上,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理应更加注重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与时俱进、实实在在地创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