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体:书面言语表现的根基

2017-12-28刘娟

教育界·中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根基

刘娟

【摘要】具体表达,是写作要求中的高频词,是作文教学的基础目标,也是令部分学生和老师头疼的一大难题。指导学生把习作写具体,方法不拘一格:可以设计活动,用有效引领催生具体表达;可以链接经验,借个性储备助推具体表达;可以融通读写,用言语范式启迪具体表达。

【关键词】具体;书面言语表现;根基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指出:学生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内容具体”是作文题目中出现频率相当高的词汇,写具体才能言之有物,引人入胜。然而,为作文写不具体而苦恼的学生不在少数,明明觉得这个人的事迹很感人,这件事情的过程很曲折,这处景点的风光很秀美,但写下来却三言两语,味同嚼蜡。那么,怎样指导学生把习作写具体呢?

一、设计活动,用有效引领催生具体表达

很多时候,教师提出“具体表达”的要求后,便做起了甩手掌柜,并不指导如何写具体,任由学生随意发挥。于是,总有一部分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以活动为依托指导学生写具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学生一头,有利于创生素材,加深感受;教师一头,方便于组织教学,因势利导。

有一节作文课,我先和学生做“鸡蛋浮起来”实验:把生鸡蛋放进清水,不断加盐、搅拌,最终鸡蛋浮起来了。实验结束,我布置学生把前后经过写下来,我以为学生写起来一定洋洋洒洒。可事实上,只有少数写作能力较好的学生挥洒自如,写得活灵活现,还有相当一批学生面露难色,像在“挤牙膏”。究其原因,学生动笔前,整件事情在“挤牙膏”的学生脑海中还是一团乱麻,没有头绪。于是,我让学生停笔,引领他们重温实验,梳理过程,然后选取“加盐、搅拌,鸡蛋没浮起来”这一部分,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师:谁来回忆一下往水里加盐后鸡蛋的情况?

生:老师往水里加了几勺盐,鸡蛋纹丝不动。再用勺子搅,鸡蛋顺着鱼缸转了几圈,略微浮起来一点。勺子一停,鸡蛋又沉到了缸底。老师接连加了满满几勺盐,使劲搅动,水变得浑浊起来,鸡蛋还是没有浮起来。

师:不能光说我,你们的表现呢?

生:看到鸡蛋还是没浮起来,大家着急了。有的皱着眉头嘀咕:“怎么还不浮起来呢?”有的提议:“干脆把盐都倒进去。”还有的忍不住喊道:“老师,使劲搅啊!”

生:薛广源伸长脖子,瞪大眼睛,恨不得冲上讲台,夺过勺子,让他试一试。

生:我想,鸡蛋也许不会浮不起来了吧?

师:这样一改,有点有面有气氛。写一件事,就要像这样先梳理过程,再分解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从多个角度展开来写。

经过指导,绝大多数学生能将“鸡蛋浮起来”实验的过程写得一清二楚,部分人的文笔十分细腻,画面感强,原本写不具体的同学,这次的篇幅也明显变长。学生习作整体的变化,是由于第二次指导注重了过程性、策略性写作知识的教学,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感受并运用化整为零分解写、点面结合多角度写的方法。

活动作文,最大的优势是学生有共同的写作素材,利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交流更容易形成碰撞。组织活动时,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流程,聚焦学生注意力,尤其突出需要详写的部分;学生成稿后,还要研究学情,找准教学生长点,增强为“学”而“教”的服务意识。

二、链接经验,借个性储备助推具体表达

指导学生将内容写具体,需要帮助他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展开联想,放飞想象。唯有如此,学生笔下才能流淌出具体而有個性的文字。作文课上,我经常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可以是正面典型,可以是反面典型;或全文,或片段,或句子。学生链接经验,从不同角度各抒己见,可发掘闪光点,亦可提出不足处,互帮互学,扬长避短。

一次作后讲评课上,我出示这样一个句子:“这酸菜鱼真辣呀!”师生进行了这样一番对话:

师:同学们,这句话出自一位同学的习作。读一读,看看能给他提出什么修改建议?

生:只说“真辣呀”,但没有具体说辣到什么程度,我觉得不够具体。

师:是呀,作文不具体,就缺少了感染力。如果是你写酸菜鱼“真辣呀”,你会怎样具体写?

生:我尝了一口酸菜鱼,哎呀,辣得我眼泪都出来了!

师:回忆自己被辣的经历,比一比谁的表达更新鲜。

生:好辣的酸菜鱼!辣得我鼻尖上直冒汗,眼泪、鼻涕流个不停,还一个劲地咂嘴。

生:这酸菜鱼真辣呀!舌头已经完全麻木,我甚至怀疑舌头已经不在嘴里了。

师:这个表达有创意!

生:这酸菜鱼真辣呀!我伸长舌头,大口大口吸气,大口大口吹气,还用手不停地在嘴边扇风,舌头就像着了火似的。

师:这个说法可比原作者的7个字长多了。当我们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的翅膀,作文就能具体生动,更吸引人。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这酸菜鱼真辣呀”核心意思是“辣”,但因为缺少具体描写,所以无法让读者感同身受。当学生用“辣得眼泪都出来了”来形容“辣”的程度时,我鼓励他们回忆自己被辣的经历,设计有创意的表达。此举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学生的言语思维得到了发散,将“辣”写得具体形象,富有创意,有滋有味。

人的经历各不相同,面对同一词语,不同人往往会调取不同的记忆场景,所以每个人印象中关于“辣”的经验储备千差万别。一旦学生将要表达的意思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成功链接,他们就获得了写作的源头活水。只要教师有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储备来迁移表象,学会由此及彼地求异表达,他们的口中、他们的笔下就会流泻出富有生命力的语言,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力也一定会蒸蒸日上。

三、融通读写,用言语范式启迪具体表达

“我们家孩子平时读了不少课外书,为什么作文仍然写不好?”不少家长有这样的困惑,于是开始质疑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首先,学生所读的可能只是漫画、作文选等非经典读物。其次,学生的常态阅读,习惯于关注精彩的情节,通常忽略精妙的表达,再现性阅读占主导,表现性阅读几乎为零。针对这种情况,无论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都要精选教学内容,找准读写联结点,迈向积极语用。

一次,我布置六年级学生仔细观察一种动物,写出它的特点。批改学生草稿时,发现很多学生只写自己看到的,比如动物的颜色、体型、动作、习性等,很少有人写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使语言文字缺乏趣味和美感。讲评草稿时,我出示了《灰椋鸟》一文中写联想和想象的语句:“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会合。”“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個天然的俱乐部。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删掉文中写联想和想象的文字,让学生和原文比较,感受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效果,品悟写联想和想象的具体要求:流露自身情感,抓住事物特点,聚焦表达重点。交流后,学生再次修改习作。一位同学《菜地里的精灵》一文中有一段写蜜蜂采蜜的文字,修改时添加了联想和想象:“一群群蜜蜂飞进了油菜花地,发出一片‘嗡嗡声,好像在交流着去哪里采蜜,又像是在欢乐地唱歌。有的蜜蜂在空中翩翩起舞,似乎在给那些正在采蜜的蜜蜂加油;有的在花丛中采蜜,好像在开展劳动竞赛。这边一只蜜蜂采蜜时头朝下,尾朝上,好似杂技演员;那边两只蜜蜂面对面看着,就像是在告诉对方自己一天的见闻和收获。看着这欢快的劳动场面,我不禁想起罗隐的一首诗《蜂》:‘无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小作者既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又写联想和想象到的,使内容具体形象,生动有趣,还传达出对蜜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语言变得有温度,有磁性。

根据当次习作教学的重难点,我们可以从课内外读物中挑选优秀的文章或语段,培养学生表现性阅读的意识,在阅读中汲取言语表现的智慧,提升言语发现的能力,慢慢学会享受阅读与写作相互滋养的语文生活。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言意互转能力,真正抵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这一读写互促的境界。

在指导学生把习作写具体的过程中,应帮助学生纠正两种错误的认识。一是文字越多越具体。其实,判断语言是否具体的标准并非字数,而是看是否细节明确、形象可感。比如这两个句子:“往车窗外看,可爱的山林,美丽的田野,都在匆匆向后退……”“往车窗外看,茂密的山林,碧绿的田野,都在匆匆向后飞……”“可爱”“美丽”“退”显得空泛,换成“茂密”“碧绿”“飞”, 语意更确切,视觉冲击力大大增强。显而易见,虽然两个句子字数一样,但第二句比第一句具体得多!二是仅凭主观定详略。哪些地方应该详写,哪些地方适宜略写,学生往往跟着感觉走,缺乏理性。比如一个学生写了一篇题为“体验浮潜”的习作,他不去浓墨重彩地写浮潜过程中的见闻、感受,反而花大段文字写排队买票的经过,便是犯了主次不分、详略不当的毛病。写具体,不是记流水账,把见闻、感受都写下来,而要有读者意识,写读者最想知道、最感兴趣的内容。

具体,是书面言语表现的根基,是一道必须跨越的写作门槛。语文教师可通过组织活动作文、激活学生经验、架构读写桥梁等路径,引领学生不断提升表达自信,逐步学会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见闻、体验和想法。

猜你喜欢

根基
“想明白,说清楚”是学好数学的根基*
强根基抓基础 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破解三大瓶颈 筑牢安全根基
夯实基础 筑牢根基——三角函数科学备考新方向
品牌,出版业生存发展的根基
夯实法律的道德根基
健康是“五福”的根基
致中和 扎稳根基再出发
“听想”:埃德温·戈登音乐教育思想的根基及其意义
坚守农化制造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