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格教学实践中易忽视的问题及对策
2017-12-28周媛
周媛
摘要:微格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师范生入职时尽早融入实际课堂教学中。本文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基础,结合现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以及教育心理学理论,就微格教学与实际课堂教学衔接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将微格教学与实际课堂教学更好地融会贯通进行了较深入探讨。
关键词:师范生;微格教学;问题;对策
微格教学在我国兴起于80年代末,随着其不断的研究与实践,陆续被各高等师范院校所采用。微格教学本质是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师范生或培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研究表明,进行过微格教学的学员比未进行微格教学的学员在教师技能上更胜一筹。然而,利用微格教学促进实际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 微格教学的内涵
1. 概念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又称微观教学,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采用先进的视听理论和技术,依托反馈原理和教学评价理论,分阶段、系统地培养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基本教学技能的方法。微格教学创始人之一,美国教育学博士德瓦埃·特·爱伦认为:“其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教师或已经成为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
2. 模式
微格教学训练在不断的摸索中基本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步骤:(1)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知识;(2)确定训练目标;(3)提供观摩;(4)编写教案;(5)角色扮演与微格实践;(6)反馈、评价;(7)修改教案、再实践。
3. 特点
微格教学对训练教师的技能有其独特的优势:(1)理论与实践结合;(2)学习目的明确;(3)训练内容相对较单一;(4)学生人数少;(5)上课时间短;(6)运用视听设备;(7)评价技术科学合理。
二、 微格教学实践中易忽视的问题
笔者接受过三年的小学微格教学训练,可初次接触实际小学教学时仍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学生的奇特的想法、课堂中突发事件等等,都与之前接受的训练有所不同。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或许筆者的感受只是个人的经验之谈。偶然的机会让笔者访谈了几位同样受过微格教学训练的师范生。整理访谈记录,得知他们也有同样的感受。因此笔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及访谈记录,简要地阐述了微格教学与实际课堂教学衔接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
1. 对整个课程体系分析不透
裵娣娜曾说:“对于一堂课来说,我们不仅要考虑这堂课的各个要素,把它本身作为整体来看待,同时还要考虑这堂课与本单元教学甚至本课程教学的关系。”显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于整个科目的纵向理解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能使整个科目融会贯通,也能理解到学生学过了什么,还有哪些知识是需要进一步学习的,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累赘学习。老师对于整个科目做到心中有数,也有利于游刃有余地开展课堂教学。然而在笔者的经历中,绝大多数的师范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是对要上的课时进行了解、分析,最多的也只是把本单元内容粗略地查看。学生对整个课程分析不通透、不重视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导老师未特别强调对整个课程分析的重要性,以及未做全面的指导。另一方面,师范生未意识到这项有点难度的工作对于教学的重要性,认为把这个课时讲好就可以了,也不乏有些师范生抱着只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好的态度。
2. 对实际学生学情考虑不足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要突出教师的“教”更要突显学生的“学”。笔者在与几位师范生的交流中发现,我们在准备教学设计时往往把自己当作表演者进行设计,容易沉浸在自我优秀的表演之中,从中得到满足感。却未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未从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换言之就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状态。同时哪些知识是学生容易理解的,哪些知识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需要做重点解说、分析,而不是老师自认为的难易点。
3. 对学生心理动态把握不准
随着教育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动态越来越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动态会使教育、教学事半功倍。而每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动态不同,同时同一个年龄段不同时代的学生也是有所不同的。在微格教学中,老师对学生提问的语气及所列的例子时常与当下学生的心理年龄不符,同时也没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低年级的小学生通常是不喜欢被称为“小朋友”的,而微格教学中的老师常常为了靠近与学生的关系而为之。同时,作为在微格教学中扮演学生的师范生,也没能准确抓住当代学生的特点。时常会把他们“弱智化”,然不知在如今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学生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见识也越来越广,所想所问与以往的学生是有所差别的。老师对学生心理的点没抓好,扮演学生的师范生同样没演好,这显然会大大减弱微格教学的效果。
三、 对策
1. 树立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或者系统方法的优势是一目了然的,大概没有哪种教学设计流派不特别强调系统思维的优势。它是设计教学的强有力武器,它把事物看成是由相互关联的部分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同时以整体为基础,充分把握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联系和制约,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作为已成年的大学生,再用对待小学生那种紧逼着、死盯着的教学方式显然是不妥的。要促进师范生积极主动地深入了解整个科目内部联系,首先,师范生应该树立系统思维,其次,指导老师应该抽很少一部分时间让学生简单阐述整个课程的结构、联系等;最后,可以组织整个课程的描述、讲解型的比赛,从另一方面引起学生的重视。同时也可以从别的同学那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信息。
2. 掌握实际学情
微格教学中的学生只是师范生扮演的学生而非真正的小学生,因此学情上的收集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对于不同地方的不同学生学情是不一样的。然而不能因为有困难而不去接触、考虑,应通过听课观察,或与班主任及课任教师、家长交谈等收集资料,了解当下小学生的基本学情。对学生学情了解的具体内容是这样的:①了解学生学习新任务前的认知水平以及其准备状况,是否提前进行了预习,这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在认知、心理动作技能方面是否消除了“进入”方面的障碍,做好了铺垫工作;②了解学生对目标状态是否有所掌握、烂熟于心或是一无所知,这主要涉及学习新任务时是否有“中间路障”还是已经能够“长驱直入”了;③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情意态度,这主要涉及他们对学习的愿望、恒心、动机、兴趣、时间精力投入的可能性等等;④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自我监控能力,这主要涉及考虑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策略及风格等。
3. 把握学生心理动态
李宗南指出微格教学的重要作用在于创设无限接近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可控制、可观察、可操作的仿真环境。为此,指导教师应在微格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本质区别,明确中小学教师的角色行为和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角色行为特征,实现模拟角色的成功转变,提高训练实效。作为师范生,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必不可少,理论知识为教学实践提供依据:皮亚杰认为人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作为小学生绝大部分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处在此阶段的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具有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所谓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事物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它特有的属性不变。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多维、去自我中心、可逆、具体化等特征。皮亚杰的理论为我们认识学生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同时我们也可以深入到小学生的生活中去,发现他们、了解他们,积极走进他们的世界,使我们成为“同类人”。
四、 总结
微格教学虽在实施过程中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总的来说微格教学促进了师范生及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技能和水平。笔者坚信通过不断的改进、发展,微格教学定当在整个教育、教学的发展进程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汪振海,张东慧.微格教学法在教学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0,03:51-56.
[2]金美贞.关于提高师范微格教学效果的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2:88-91.
[3]林维秋.加强微格教学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J].哈尔滨学院学报(教育),2003,10:76-78.
[4]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李宗南.微格教学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