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而”补说

2017-12-28吕海燕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主语句式

吕海燕

(大连外国语大学 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反而”补说

吕海燕

(大连外国语大学 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文章从现有辞书及研究中对“反而”的释义出发,解释说明“反而”释义中“p和q”“相反”是指“以某情况r为原始点,向正负不同方向发展的两种情况之间的关系”,记为“相反2”关系,进一步厘清了“反而”的语法意义。同时文章也指出“不但不p,反而q”中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应该是一致的。

反而;语法意义;反递句式

《现代汉语词典》对“反而”的解释是“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反而”“表示跟前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之外,在句中起转折作用”。对外汉语教材大都采取与上述类似的解释。然而,汉语学习者却造出了如下偏误句:“*以为他会来,没想到反而没来。”“他以为我不喜欢他,我反而很喜欢他。”

目前对“反而”研究的主要观点有:1)马真认为“反而”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实际出现的情况或现象跟按常情或预料在某种前提下应出现的情况或现象相反”。2)邢福义指出“不但不p,反而q”是一种既有递进关系又有反转关系的反递句式。3)王还认为“当某一现象或情况没有导致按理应导致的结果,而导致相反的结果,就用‘反而’引出这相反的结果”。4)袁毓林认为“反而”的意义可以概括为“表示在某种条件下出现了跟预期相反的结果”。以上研究丰富和深化了对“反而”的认识,也启发我们还可以作进一步探讨。

一、“反递”关系

我们看到,上述解释和研究中对“反而”语法意义的阐释中都提到了一个词“相反”,这里的“相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相反”的解释是“1(形)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矛盾、互相排斥。2(连)用在下文句首或句中,表示跟上文所说的意思相矛盾”。“反而”释义中的“相反”应该是作为形容词的“相反”,也即“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矛盾、互相排斥”,记为“相反1”。可是如果只这样简单说明,会误引出一些错句。

比如,平时生活中我们会说“今天来了20个同学,有5个同学没来”,这里的“来”和“没来”可以说是相反的,可以说“来”和“没来”“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也会说“A一到北京就红了,B这么多年了却一直没红”。这里的“红”和“没红”也是“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但这样形成相反关系的“来”和“没来”、“红”和“没红”却不能进入“反而”句,如:

*(1)以为他会来,没想到反而没来。

对此,邢福义认为“不但不p,反而 q”中从p到q包含一个推移过程,推移过程是:

p→非p非q→q

也即在p和q中间要存在一个中间状态,否则p和q就不能进入该句式。“来”和“没来”并不存在一个中间状态,所以不能进入“反而”句。

但是这样的解释对于“红”和“没红”不能进入“反而“句却不能起作用。

*(2)原以为这首歌能让他红起来,没想到,反而没红。

这个例子中“红”和“没红”是存在中间状态的(“半红不红”等),但也不能进入“反而”句,可见,只要求p和q之间有中间状态,是不够的。袁毓林指出“‘反而’句中的语用标尺要求不同的刻度之间逐层递进并且呈反对关系(比如:-1→0→1)”。我们认为这样的说法是比较符合语言事实的。

设定某情况原来是r(假设r=0),在背景条件A下,说话人主观预期r会变成p(假设p>0),但实际上不但没有出现p,也不是和原来一样的r,而是变成了比r严重的、和p发展方向相反的q(q<0)。“反而”正是在这最后一步——“变成了比r严重的、和p相反的q”中完成了“反递”的表义功能,q和r的关系是递进,q和p的关系是反转。也即“反而”句中的“相反”是指“以某情况为原始点,向正、反(或者说上、下)不同方向发展的两种情况之间的关系”,类似数学里的“正数负数相反”关系,记为“相反2”。图示如下:

我们可以进一步简化图示为:

我们以马真中的句子为例来具体分析一下:

(3)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原以为可以凉快一些,可是并没有凉下来,反而更闷热了。

今天中午之前的天气状况是r(r应该是比较热的),在背景条件“下了一场雷阵雨”下,说话人主观预期r会变成p(p比r凉快),但实际上不但没有出现p(没有变成比r凉快),也不是和原来一样的r(中午之前的天气状况),而是变成了比r严重的、和p相反的q(q比r还要热),至此,“反递”的表义功能实现。图示如下:

据此,前面两个错误的句子可作如下修改:

(1)以为他要来,没想到他不但没来,反而撕了我的邀请函,让别人也不要来。

(2)原以为这首歌能让他红起来,没想到,不但没红,反而给他带来了麻烦。

这样修改,可以理解为邢福义所说的“拉开pq之间的距离”,更可以理解为上述的“相反2”关系,也即“以某情况为原始点,向正、负不同方向发展的两种情况之间的关系”。“红”和“没红”之间是“相反1”,不能进入“反而”句。只有“红”和“麻烦”这样具有“相反2”关系的词语,才能进入“反而”句。

综上,在说明“反而”的语法意义时,只简单用“相反”一词是不够的,要详细说明各分句之间的复杂关系。

我们再看两个例子,第一个是复句的例子:

(4)于是,王大爷便花了500多元买了10盒该冲剂,并按说明服用。没想到服完10盒后,体重不但没减少,反而增加了,高血压症也未见好转,可把王大爷气坏了。(引自吴春仙2001)

例(4)中,王大爷吃该冲剂之前的身体状态是原始点r,吃了冲剂后预期身体会变好(出现p),但实际上不但没变好(没出现p),而且也不是和原来一样(不是r),而是比原来还要糟糕(也即q:体重增加),在q分句即可使用“反而”。

第二个是单句的例子:

(5)经过这场大病,他的身体比以前反而好了。(八百词)

在这里,生这场大病之前他的身体状态是原始点r,生这场大病后预期他的身体状态会变差(变成p),但实际上不但没有变差(没出现p),而且也不是和原来一样(不是r),而是比生病之前还要好(也即q:比以前好),“反而”使用在q分句。

下列句子中“反而”分句中包含的“更”“又”“加大”“越发”等副词,都是表示实际情况和原始状态相比更进一步:

(6)每当她来找孙如一,林素十回有九回在那里,他不但不尽快回避,让恋人们去温存亲热,反而谈兴更浓。(引自邢福义1986)

(7)“愁来饮酒三千石”,有些老年朋友遇到愁苦事专爱借酒消愁,结果非但于事无补,反而有可能“旧愁不去,又添新愁”。(引自吴春仙2001)

(8)一辆未开大灯的大卡车由东向西高速驶来,赵安祥同志打出停车手势,该车不但不停,反而加大油门强行闯卡。(引自吴春仙2001)

(9)该单位自1994年以来曾因浪费用水行为多次受到处罚,不但未纠正浪费用水行为,反而越发严重。(引自吴春仙2001)

通过上述分析及例句,我们更可以清楚地看到:“反而”反递句式中,所谓“反”,是指实际情况q和预期p朝两个方向发展,故而相反;所谓“递”,是指实际情况q和原始情况r相比更进一步了,必须同时表示这两个意思才能使用表反递关系的“反而”。

*(10)我以为他回国了,他反而没有回国。

例10中,“他没有回国”只是说明说话人预期错误,并没有与任何一个情况形成朝不同方向发展的“相反2”关系,也没有与任何一个原始点形成递进关系,所以属于误用了“反而”。

马真的如下两个错句,即是这种情况:

*(11)玛沙干得比谁都卖力,这一次我想老师准会表扬他,谁知老师反而没有表扬他。

*(12)他以为我不喜欢他,我反而很喜欢他。马先生修改为:

(11)玛沙干得比谁都卖力,这一次我想老师准会表扬他,谁知老师并没有表扬他。

(12)他以为我不喜欢他,其实我很喜欢他。

马先生分别用“并”和“其实”替换误用的“反而”,正说明这两个句子只表示了预期错误,实际情况和预期是“相反1”,不是“相反2”的关系,也没有和某原始点形成递进关系,所以不能用“反而”。

二、主语问题

我们还在留学生造的句子中发现了这样的错误:

*(13)我们都喜欢看足球比赛,反而他不喜欢。

例13中,前一分句的主语是“我们”,后一分句的主语是“他”,两个分句分别说明两个主体的情况。前面我们具体分析了“反而”表示的“反递关系”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在这里我们还要补充一点,就是“反而”表示的“反递关系”是就同一主体的不同情况和状态来说的,也即实际状态与预期状态相反、并和原始状态相比更进一步,这里的“相反2”关系也好,“递进”关系也好,都是对同一主体来说的。

例 13中“他”的喜好和“我们”不同,两个分句主语不同,分句间只有“转折关系”,没有“反递”关系,所以可做如下修改:

(13)我们都喜欢看足球比赛,他却不喜欢。

此外,“不喜欢”和“喜欢”只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相反1”的关系,并不是“反而”句中的“相反2”的关系,也说明不能用“反而”。

马真中的两个错句即是这种情况:

*(14)大家都看电影去了,她反而在宿舍看书。

*(15)修建马路是好事,大家都赞成,老村长反而反对。

马先生修改为:

(14)大家都看电影去了,她却在宿舍看书。

(15)修建马路是好事,大家都赞成,老村长却反对。

马先生的文章虽然没有明确说明“反而”句的主语问题,但是从她的修改来看,她是认为前后分句主语若不同是不能用“反而”的。

邢福义指出“不但不p,反而q”中“前后分句的主语一般是相同的,而且多在前一分句出现。也有前后分句主语不同的,但很少。”邢先生介绍了两种前后分句主语不同的反递句,一是前后分句主语具有从属关系,如:

(16)他不但没有当上书记,他的科长职务反而被撸掉了。

表面看起来前一分句主语是“他”,后一分句主语是“他的科长职务”,但实际上前后说的都是“他的行政职务”,是就“他”这同一主体进行说明的,可以理解为广义的前后主语相同。

另一种是前后主语代表处于对立两端却有着同样结果的人或事物,如:

(17)不但落水的没有救起来,救人的反而也跟着送了命。

(18)不但台下的不能挤上去,台上的反而全都被赶了下来。

我们以例17为例来分析,例18同理。看起来前后两句形成了“不但不p,反而q”的句式,而且主语不同,但实际上整个句子的表义是这样的:

如果单独从“救人的”角度来看,可以图示如下:

以r为原始点,p和q是向多、少两个方向发展的“相反2”关系,q和r相比更进了一步,所以可以用“反而”。这时说话人是把视角放在“救人的”一方,可以表述为:

(19)救人的不但没有把落水的救起来,自己反而送了命。

而例17说话人是把视角放在整个事件上,既从“落水的”角度说,又从“救人的”的角度说,把上述①—④的意思综合在一起表述, 即为:

说话人把第一层意思中的“不但”句和第二层意思中“反而”句综合、糅合在一起表达,即成了(其中a句和b句意思基本一致,只是表述角度不同,所以才有糅合的可能性):

(20)不但落水的没有救起来,救人的反而也跟着送了命。

所以表面看起来前后两个分句主语不同,实际上杂糅了两个表达层次,就“反而”所在那一层来看,还是就同一个主体而言的。对于这种综合性比较强的句子,需要我们详细地条分缕析,才能发现其中的逻辑,也才能在较高的层次上对“反而”的语义、语法作出统一的解释。

三、结语

本文梳理了前人时贤对于“反而”的分析研究,发现在“反而”的释义中存在一个至关重要的词语——“相反”,对这个词的理解关系着留学生能否造出合格的句子。这里的“相反”并不是一般意义的“相反”,而是“以某情况r为原始点,向正负不同方向发展的两种情况之间的关系”,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对“反而”语法意义的描述才是相对准确的,也才能用来指导留学生造出正确的句子。

[1]现代汉语词典[K].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77.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99.

[3]马真.说“反而”[J].中国语文,1983(3):172-176.

[4]邢福义.“反递句式”[J]. 中国语文,1986(1):10-19.

[5]王还.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内部规律的试金石:以“反而”为例[J].世界汉语教学,1994(1):24.

[6]袁毓林.反预期、递进关系和语用尺度的类型:“甚至”和“反而”的语义功能比较[J].当代语言学,2008(2):109-121.

[7]吴春仙.“反而”句的语义逻辑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4):69-74.

[8]罗海辉.“反而”与“却”的对比分析[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3):220-223.

[9]牟世荣.外国留学生“反而”使用情况考察及教学策略[J].汉语学习,2013(1):96-102.

[10]马真.说说目前辞书的释义[J].辞书研究,2016(5):32-39.

[11]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94-202.

A Supplement Explanation to“Fan Er”(But)

LV Hɑiyɑn
(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Dalian Liaoning 116044,China)

Based on the definitions of“Fan Er”(but) in the existing dictionaries and researches,this paper explains that the interpretation of“p and q are opposite”refers to“a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conditions proceeding from the original point r 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directions respectively.This explanation further clarifies the grammatical meaning of“Fan Er”(but).At the same time,this paper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subject of the two clauses in the sentence“not only not p,but q”should be consistent.

“Fan Er”(But);The Grammatical Meaning;Adversative Sentence

H164.3

A

1009-8666(2017)11-0052-05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11.008

2017-09-04

吕海燕(1981—),女,河北秦皇岛人。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汉语教学语法。

[责任编辑、校对:王兴全]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主语句式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葡语中零主语的语义功能分析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特殊句式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