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现状调查及引导策略
——以江苏省5所高职院校为例

2017-12-28顾永惠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舆情校园院校

顾永惠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党政办,江苏 江阴 214400)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现状调查及引导策略
——以江苏省5所高职院校为例

顾永惠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党政办,江苏 江阴 214400)

通过对江苏省5所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实际情况的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处理时效性较差、网络舆情主体自身的复杂性、网络舆情监督与管理缺失等问题,为此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舆情环境,管控舆情态势;加强校园网络舆情主体构建,培养学生网络意识;完善校园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正确引导网络舆情走向;加强校园网络舆情队伍建设,培养网络“意见领袖”。

移动互联网;高职院校;网络舆情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新的舆论源头、信息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的争夺地[1]。高职院校学生作为移动互联网使用的主要群体之一,是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然而,网络舆情的复杂性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研究,不断探索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与管理办法,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为进一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对网络舆情所持有的态度与看法,及时关注并掌握网络舆情可能对高职院校造成的影响,课题组对江苏省5所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这5所院校分别是: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正德职业技术学院、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74份,有效问卷543份,有效率为90.5%,样本的选取综合考虑了在校学生的年级、专业、性别构成比例,样本的选取无任何倾向性。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表1 高职学生网络实际使用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1),55.3%高职学生每天使用互联网的时间为3~5小时,每天使用1~2小时的学生比例为20.6%,超过5小时的学生占到19.5%,说明互联网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工具。在学生使用互联网主要目的调查中,游戏、网络社交与浏览新闻获得资讯排在前两位,占比分别为48.2%与33.7%,表明高职学生利用充裕的课余生活时间进行娱乐与网络社交等活动,他们较为关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排在第三位的是网上搜索资料,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高职学生获得所需知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

针对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职能部门设置情况进行调查(见表2),数据显示64.8%的学校设立了专门的职能部门,30.1%尚未设立。设立职能部门的,43.2%的学校归宣传部管理,44.6%归学工处、团委管理,8.7%归网络信息中心管理。以上情况表明部分高职院校相应职能部门对网络舆情进行了有效管理,在设置了职能部门的高职院校中也存在着管理层级不清、归口管理不一的现象。

表2 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情况

针对学校是否有必要对学生网络舆情进行监管的情况调查,94.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只有3.7%认为没有必要。这充分说明高职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舆情需要正确的引导与监管,才能得到良性发展。38.4%认为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监管规范有序,36.3%认为还有待加强,而25.3%认为尚未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这表明被调查的高职院校中有四分之一没有建立相应的网络舆情监管制度,部分高职院校无论在网络舆情监管上还是制度建设上还处在空白状态。同时,部分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相关职责与制度,仅仅体现在学校师生思政教育的相关制度中,因此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表3数据显示,对于网络上突发事件的态度,33.7%学生比较关心,并积极参与讨论;51.6%仅浏览并知晓;14.7%表示不关心,认为与自己无关。调查数据还显示,对于网络上的突发事件53.7%的学生倾向于了解新闻加评论的相关内容,23.9%倾向于了解纯新闻信息,倾向于了解网民观点的仅占16.3%,说明高职学生在对当前某一事件了解过程中,更愿意了解当前普通网民对于这一事件的态度,这与社会网民的情况基本上是一致的。

二、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引导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网络舆情处理时效性较差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舆情的发展不再局限于“黄金24小时”法则[2]。网络舆情产生只需短短数小时,重大网络舆情突出的特点是突发事件的持续发酵,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可能呈“井喷式”状态。高职院校校园内所发生的突发事件都与学生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校园内的突发事件更容易引起广泛关注,从而大大加快了舆情传播速度,扩大了事件的影响范围。同时网络舆情还会从某一事件开始迅速转化为另一个网络舆情事件,从而形成连锁反应[3]。每位高职学生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他们通过移动设备第一时间就掌握了校园突发事件的“第一手资料”,在时效性上已经占有了一定的优势,而校园管理者在网络舆情中常常处于劣势地位,致使其在引导网络舆情时往往失去了最佳时机。如果未能及时、有效、合理地应对当前的网络舆情,最终将会完全失去网络舆情的主导权。这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表3 高职学生对网络舆情的态度

(二)网络舆情主体自身的复杂性

高职院校学生个性张扬,思维活跃,热衷于网络,其作为网络舆情的主体有其自身的复杂性。

1.对网络信息真假辨别能力差。由于高职学生文化理论水平不高,理性思维能力弱,对于某些热点问题经过思考难以形成正确的看法。他们对良莠不齐的信息辨别能力不强,加之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误导,为网络虚假信息传播推波助澜。这对校园网络舆情管理造成很大的压力。

2.极易借助网络发泄个人不满情绪。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形成阶段,心智尚不成熟,缺乏应有的自我约束能力、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4],加之部分学生家庭环境较复杂,他们容易产生不满情绪,在网络上肆意发泄。当校园偶发事件的发生涉及高职学生的切身利益时,他们极易成为网络负面舆情的传播者,从而激起其他学生的不满情绪与非理性行为,很有可能成为网络舆情爆发的导火索。

3.漠视网络舆情主流观点。高职院校中部分学生文化素养水平较低,只关注与自身相关的事情,缺乏对于社会、政治、文化等意识形态的敏感性,缺乏网络言论平等意识、网络民主意识、网络责任意识等。虽然高职学生热衷于各种网络社交,但不了解主流的网络媒介,对于网络媒介上的主流观点大多持保留态度,部分学生甚至表现出与主流观点抵触甚至逆反的心理。

(三)网络舆情监督与管理缺失

如上述调查,30.1%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用于管控网络舆情的职能部门,即使64.8%高职院校设有专门机构,但对于网络舆情的关注度不够。部分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缺乏网络舆情管理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网络舆情处置应变能力;缺乏引导网络舆情的专门人才,无法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分析、研判网络舆情,无法预测网络舆情发展态势,从而丧失了掌握校园网络舆情的先机[5]。另外部分高职院校校园相应的配套网络专业技术不能及时有效跟上,网络舆情一旦爆发,学校网络舆情相关管理者无法在第一时间收集到网络舆情的重要信息,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处理,无法正确引导网络舆情或控制网络舆情进一步蔓延。

三、加强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策略

(一)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舆情环境,稳定舆情态势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面对各种不同的海量信息,高职院校必须依托学校行政职能部门、系部、班级等各级组织,构建有利于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络舆情环境[6]。对于学生在网络上关注的热点问题,要通过搭建的网络平台及时有效地加以正确引导。网络职能部门要及时收集、辨别、筛选、分类广大学生发布的各类信息,通过学校官方网络平台及时进行信息发布与更新,确保学校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及时反馈学生持续关注的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热点事件,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对于相关负面信息及时进行解释说明,稳定网络舆情态势,确保学校始终掌握网络舆情的主动权,有效控制热点事件的影响范围,净化校园网络舆情环境,创造良好的网络舆情氛围。

(二)加强校园网络舆情主体教育,培养学生各种网络意识

1.培养高职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高职院校部分学生言行在网络虚拟与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巨大的反差,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培养高职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不仅是高职院校乃至整个社会应尽的义务,更是学生修养得以提高和完善之举。要不断培养高职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感,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规范,增强高职学生网络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7]。同时可通过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面前学会谨言慎行,正确判断当前网络舆情变化,逐渐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明辨网络善恶与美丑,从主观上杜绝不良网络舆情的传播与发展。

2.加强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人际交往、情感困惑等问题使其在网络上经常宣泄情绪、逃避现实。同时社会转型期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反差使学生倍感焦虑与不满,从而产生迷茫的不良心理状态,对网络舆情的理解产生偏差甚至扭曲。高职院校应不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把握高职学生具体网络行为及其心理特点,有效缓解高职学生心理矛盾,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接受正面网络舆情的引导,自觉抵制不良网络舆情的危害[8]。

(三)完善校园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正确引导网络舆情走向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根据学校自身特色建设适合师生互动交流的校园网络平台,及时在网络上为学生答疑解惑,及时澄清校园突发事件的有关事实,关注舆情发展的动向,在校园网络舆情爆发前加以引导,使舆情得以有效控制与化解。同时通过舆情监控做好相关信息的采集、分类、处理,形成相关信息的数据库。高职院校各职能部门工作上要互通有无,相互补充,形成合力,确保形成有效的校园网络舆情监控与反馈机制,对热点事件及时做出权威性反馈,快速正确传递网络正面信息,正确引导校园网络舆情。

(四)加强校园网络舆情队伍建设,培养网络“意见领袖”

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网络技术水平高、反应能力迅速的专门网络队伍,积极有效地引导、处理、监控、反馈校园网络舆情。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系部辅导员、班主任以及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专业教师都是网络舆情管理的中坚力量。要加强网络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网络舆情危机处理能力,提升他们的政治素养和网络业务能力。同时在网络队伍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意见领袖”的培养与发掘,通过他们客观公正的评价实现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正面引导,增强广大高职学生的网络责任与自律意识,强化校园网络正能量。

四、结语

网络舆情对校园各个方面都产生重大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是网络舆情的发布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网络舆情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必须有效管控校园网络舆情,牢牢把握网络舆情主流话语权,引导正确舆情走向,构建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1]杨翠华.网络舆情视阈下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9):113-115.

[2]陆优优.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16(4):82.

[3]陈翼.移动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特征、挑战与应对[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32-34.

[4]宁莹莹.高职学生网络舆情现状调查分析报告[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1):117-119.

[5]衣春霞,饶志华.利用信息公开解决高职院校网络舆情问题策略分析:以江西某高职院校为例[J].职教论坛,2014(32):36-40.

[6]张君第.自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5(9):61-62.

[7]姜双林.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13(33):48-49.

[8]李艳秋,李畅.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实证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5(12):72-74.

Online Public Opin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Mobile lnternet Era:A Case Study

GU Yong-hui
(Party and Administration Office Jiangyin Polytechnic College,Jiangyin,214400,China)

According to study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fiv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Jiangsu province,this paper has found out that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re lack of supervision of public opinion,the subject of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s special,and the process of campu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spread is complicated and it is difficult to guide.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this paper proposes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the campus network public opinion,train students’ awareness of network morality,law and safety,improve the campu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response mechanism,strengthen the team construction of campus network public opinion.Therefore,it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prevent and solve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crisis.

mobile internet,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network public opinion

G 711

A

:1671-4806(2017)05-0077-04

2017-08-29

顾永惠(1979-),男,江苏江阴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高职教育。

(编辑:徐永生)

猜你喜欢

舆情校园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