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融合视角下福建省旅游扶贫路径研究

2017-12-28张雪婷李勇泉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村落福建省居民

张雪婷,李勇泉

(华侨大学 旅游学院旅游与服务管理中心,福建 泉州 362000)

产业融合视角下福建省旅游扶贫路径研究

张雪婷,李勇泉

(华侨大学 旅游学院旅游与服务管理中心,福建 泉州 362000)

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域旅游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旅游扶贫成为乡村扶贫的新兴方式和旅游业发展的新角度。文章以产业融合发展为视角,根据福建省的区域状况和资源状况,结合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对福建省的旅游扶贫进行SWOT-PEST分析,从扶贫对象确立、资源深度挖掘、组织协同合作、绩效评估反馈等维度,对福建省旅游扶贫进行探讨,提出旅游扶贫实施路径,以期为福建省旅游精准扶贫提供理论贡献和实践参考。

产业融合;福建省;旅游扶贫;扶贫路径;乡村旅游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产业日益呈现主体多样化和需求多元化的特点,旅游由小众选择型逐渐转向大众消费型,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备性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旅游产业独立景点的空间界线被打破,农业、交通业、文化、工业等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势头增强,全民旅游、全域旅游的时代已经到来。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全域旅游,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提供宏观政策导向。全域旅游的发展,为增强城乡一体化,调动全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扶贫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福建省2015年9月9日发布 《福建省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实施方案(2016-2020年)》,提出了要在全省选取25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每年扶持50个目标。国家旅游局为了更好地实施旅游扶贫工作,于2016年9月29日发布了 《关于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在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调查摸底汇总分省名单中,共有22651个村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为2305720个贫困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数共达7477019人。其中,福建共有472个村列入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包括8个市级单位和62个县级单位,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为10485户,贫困人数总量为37783人①。

在国家高度重视旅游扶贫的背景下,旅游扶贫的路径研究选择显得十分重要。旅游扶贫不仅能通过产业转型、产业融合等方式带动和引导贫困地区的人口脱贫致富,而且能为景区造血增添活力,使景区内容多样化,呈现方式多元化,旅游产品内涵化,旅游方式丰富化等。旅游扶贫的研究在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意义重大。

一、文献综述及理论依据

(一)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旅游扶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的作用和社区参与的探讨层面,而旅游扶贫的关注重点是旅游扶贫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实际影响[1],扶贫人群精准识别,扶贫项目精细化分析[2],以及贫困居民旅游扶贫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影响因素[3],将重心放在与当地资源和旅游要素的深度融合[4],增强乡村的自我造血功能上[5]。在全域旅游积极推进的背景下,更应该利用旅游业的带动效应,发展贫困农村的经济[6],并且在研究的方法中,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方法[7],使研究在具有理论贡献的基础上,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为旅游扶贫提出发展路径。

国外的旅游扶贫研究中,1999年英国国际发展局 (DFID)首次提出旅游扶贫PPT(Pro-poor Tourism)概念之后,旅游扶贫逐渐成为国外研究学者的关注重点[8]。在PPT理论架构中,核心是贫困人口,关注点是贫困地区旅游及旅游实践,扶贫旅游的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自然旅游、遗产旅游、农业旅游、社区旅游等方面。Nyaupane等认为旅游扶贫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降低人类对环境的依赖和破坏[9]。国外研究学者多采用定量方法,结合地理学等多学科,从自然旅游等多方面阐述旅游扶贫的路径。

(二)研究理论依据

1.资源学理论

资源学理论为研究农旅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旅游扶贫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其从资源本身、竞分者、竞分规范三个维度,讨论了资源的开发、利用、分配及效应,从资源的视角出发,讨论资源在发挥作用的整个动态过程演进时,嵌入的主体及主体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学者李永文,陈玉英基于此提出“资源(Resource)-人(Humanity)-效益(Benefit)”的资源开发思路,即RHB战略[10],试图以旅游资源为凭借,充分调动人的作用,创造就业机会,提升生活质量,从而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见图1。

图1 旅游扶贫开发的RHB战略示意图

2.区域理论

区域理论主要用来解释地理环境空间中,某一区域内的各个相关要素之间的关联与联系,研究指定区域之间的关系,以及区域在时间上的演化机理[11],是一个大的理论范围,包括多个理论分支。

研究主要运用区域产业结构理论,以及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涓流理论、增长极理论。区域产业结构理论认为,产业不是孤立存在的,产业之间会形成直接或间接的经济联系,形成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函数模型,因此一个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涓流理论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随着经济中心的发展,会出现经济中心扩散和基础设施改善的现象,又称扩散效应;二是优先富裕的地方会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主要表现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根据资源禀赋理论,区域会呈现资源差异化的特点,经济的增长主要出现在有资源优势的区域,并随着增长极的发展,会以乘数效应带动其他区域的发展。

二、福建省旅游扶贫SWOTPEST分析模型

研究采用SWOT-PEST分析矩阵,根据实际调查与文献梳理获得的资料,针对福建省目前的政治法律环境、经环境济、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四个模块,对福建省发展旅游扶贫的背景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福建省旅游扶贫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政策、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环境的支持;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消除发展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不断寻求发展机遇。

三、福建省旅游扶贫机制探究

(一)福建省旅游扶贫村落识别

在国家旅游局2016年发布的 《关于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中,福建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包括除厦门市以外八个地级市的行政村落,总数为472个,详见表2。

2015年 《福建省传统村落评审认定办法》,公布了福建省首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这份名录中各市区包括的传统村落数量如下:福州市42个,厦门市3个,漳州市17个,泉州市26个,三明市51个,莆田市11个,南平市85个,龙岩市29个,宁德市70个,平潭5个,详见表3②。这些省级传统村落主要根据传统历史建筑和特色建筑、村落选址与格局评定、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量这三个指标体系进行打分评定,在扶贫村落的地点选择上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二)旅游精准扶贫对象确定

在确定扶贫村落以后,通过实质性访谈,对村落的常住人口开展田野调查,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扶贫对象的社会网络进行梳理,从贫困村民的致贫根源、脱贫意愿、脱贫能力以及扶贫需求这四个角度进行分析,探究贫困居民社会网络的关系强度、网络数量、网络强度和网络中心性,从而精准确定具体的扶贫对象。研究思路如图2所示。

(三)深度挖掘资源,整合资源

福建省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在独特的闽南文化特色背景下,福建省拥有闽南红砖古厝、特色骑楼、仿洋楼等建筑资源,以及以闽剧、莆仙戏、高甲戏、歌仔戏、梨园戏、木偶戏为地方代表戏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省作为中国著名侨乡,拥有众多侨乡古村落,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侨乡文化

表1SWOT-PEST分析矩阵

表2 福建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汇总

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网站公布资料进行整理资源,这些资源都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目前福建省在资源开发和资源整合方面还存在较大的空间。通过整合以后合理利用资源发展旅游扶贫,是旅游扶贫的保障。

表3 福建省首批省级传统村落

图2 旅游扶贫贫困居民精准识别体系

(四)协同合作,共促旅游扶贫

旅游扶贫的产业组织模式一般分为政府主导型、企业带动型、农户自主型,涉及的主体主要为政府、企业、社区、农户。在新型的产业组织模式中,五个主体联动协调,才能促进旅游扶贫工作更好更快发展。在旅游扶贫的动态演进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这五个主体的作用:政府加强相关政策的支持;企业积极寻找旅游切入点,进行资金投入,发展旅游业;社区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引领带动农户的参与;农户转变发展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扶贫工作;高校科研团队积极配合,为旅游扶贫工作提供宏观的指导和理论架构支撑。

除此之外,还要协调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并进行有效的沟通反馈,搭建第三方意见征询平台,以共赢的目标导向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五)成效反馈,为其他村落提供指导

通过绩效考量,确定旅游扶贫成功的案例地,并建立反馈平台,为其他村落的旅游扶贫提供指导和借鉴。鉴于联动效应和涓流理论,一个扶贫村落的成功,会带动相关村落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因此,要充分发挥成功案例地的优势,搭建成效反馈平台,构建绩效考核体系,为扶贫工作进行绩效评估,以先富带动后富;其他村落可借鉴成功案例地的实践经验,发挥后发优势,提高旅游扶贫的效率和效益,使之少走弯路。

四、福建省旅游扶贫路径探究

(一)产业融合促进产品升级

以全域旅游为视角,通过加强文化产业以及农业、交通、工业等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充分调动相关产业的优势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调动一、二、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扶贫旅游的产业结构,从而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调动全社区居民参与扶贫。充分利用和开发当地文化资源,结合当地村落的特色,创新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创新农副产品的开发,调整农副产品产业结构,鼓励观光工厂的建造,鼓励居民开展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贫困居民收入;通过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与农业、工业的融合,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同时,拓宽就业渠道,使贫困居民共享扶贫成果。

(二)因地制宜开展旅游扶贫

根据相应的扶贫地区的居民参与度和资源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旅游扶贫工作。贫困地区的资源状况,以该地区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承载量、可开发度及可利用性来衡量,贫困地区的居民参与度,以居民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来衡量。因此,根据贫困地区的资源状况和居民参与度,可以将扶贫地区分为四种类型:资源、居民友好型,资源友好型,居民友好型,资源、居民待开发型(见图3)。

图3 贫困地区居民参与度与资源状况类型图

资源、居民友好型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且居民的参与度较高,可作为重点开发区域,优先进行扶贫工作的开展,以期带动其他区域的发展。

资源友好型地区的资源状况较好,但是居民的参与度较低,这些村落的扶贫工作的重点主要以充分调动企业、科研团队、社区的积极参与为前提,鼓励和带动当地居民做好扶贫工作,提高居民的参与意愿,通过政府、企业、科研团队的带动引领,提升居民的参与能力。

居民友好型地区的居民参与度较高,但是资源状况较为一般,此类区域可以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将贫困居民迁徙或调整到资源友好型地区开展扶贫工作。

图4 福建省旅游扶贫机制

资源、居民待开发型区域的资源差,居民参与度水平均较低,可以通过其他村落的发展带动该地区的居民就业,并开发适合本地发展的旅游项目。

(三)政府积极引导

福建省的旅游扶贫工作需要加强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为旅游扶贫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通过政策的支持与资金的协助,为旅游扶贫的发展提供支撑。通过为贫困村落搭建平台,加强村落与企业、科研团队的交流;通过企业的技术开发和资金支持,以及科研团队的理论支撑和宏观指导,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从而达到扶贫的目的。

(四)企业及科研团队积极配合

福建省有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这些高校均有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村落的扶贫开发工作应该重视产学研协调发展,调动高校科研组织参与扶贫的积极性,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也为当地村落制定因地制宜的旅游开发模式和开发规划策略。福建省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社会闲散资金较多,因此可以加强资金的整合,鼓励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

综上所述,可以归纳出福建省旅游扶贫的路径:识别扶贫村落→识别扶贫农户→确认扶贫对象→资源深度挖掘→组织协同合作→完成扶贫工作→建立绩效评估→带动相关村落,具体的机制图如图4所示。

福建省旅游扶贫工作的实现路径,需要在明确扶贫对象的基础上,加强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充分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并及时反馈扶贫项目的开发状况和效益评估,通过典型村落的旅游扶贫项目,带动其他相关区域的发展,从而完成福建全省的旅游扶贫工作。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 《关于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http://www.cnta.gov.cn,2016年 9月 29日)。

②数据来源于2015年11月04日人民网(http://fj.people.com.cn)。

[1]曾本祥.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6(2):89-94.

[2]邓小海,曾亮,罗明义.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J].生态经济,2015(4):94-98.

[3]卢冲,耿宝江,庄天慧,等.藏区贫困农牧民参与旅游扶贫的意愿及行为研究:基于四川藏区23县(市)1320户的调查[J].旅游学刊,2017(1):64-76.

[4]桂拉旦,唐唯.文旅融合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以广东林寨古村落为例[J].西北人口,2016(2):64-68.

[5]陈秋华,纪金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196-200.

[6]薛兵旺.关于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业精准扶贫的深层次考量:以黄陂老区生态旅游区建设为例[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6(2):15-18.

[7]陈灿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机制研究:以四川少数民族特困地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4):129-133.

[8]Zeng B, Ryan C.Assisting the poor in China through tourism development:A review of research [J].Tourism Management,2012(2):239-248.

[9]Nyaupane G P,Poudel S.Linkages among biodiversity,livelihood, and tourism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1(4):1344-1366.

[10]李永文,陈玉英.旅游扶贫开发的 RHB 战略初探[J].经济地理,2004(4):560-563.

[11]张鹏顺.区域理论视野下的旅游扶贫 [J].理论探讨,2011(2):100-103.

[12]李会琴,侯林春,杨树旺,等.国外旅游扶贫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15(1):26-32.

[13]叶俊.基于社区参与的大别山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7):1766-1769.

[14]卡茜燕.精准扶贫视野下的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研究:基于大理双廊村的调查[J].旅游研究,2017(1):74-82.

[15]周艳丽.生态经济视角下海南热带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6(12):21-23.

[16]吴靖南.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2017(3):99-103.

Poverty Relief through Tourism Development in Fujian Province:A Perspective of lndustrial lntegration

ZHANG Xue-ting,LI Yong-quan
(Tourism and Service Management Center,College of Tourism,Huaqiao University,Quanzhou 362000,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all-in-one tourism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tourism has become a new way of helping the poor in rural areas and of tourism development.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and resource situations of Fujian Province,and from a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this paper does an SWOT-PEST analysi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tourism in terms of political,economic,social,cultural and technical environments.It then discusses ways to carry out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tourism from the aspects of confirming poverty-stricken people,resources exploration,organizational cooperation,an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nd feedback.It aim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Fujian Province.

industrial integration;Fujian Province;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tourism development;poverty alleviation path;rural tourism

F 590.75

A

:1671-4806(2017)05-0062-06

2017-08-16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网络视角下福建省古村落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研究”(FJ2016B085);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计划项目“量化研究视角下旅游产业政策评估研究”(1611308027)

张雪婷(1994-),女,甘肃酒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网络、旅游扶贫;李勇泉(1977-),男,福建安溪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网络、旅游扶贫。

(编辑:林钢)

猜你喜欢

村落福建省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