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记一次难忘的高考模拟调研卷命题经历
2017-12-28江西
江西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记一次难忘的高考模拟调研卷命题经历
江西邹志华
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本来是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物,后来引申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用此来形容2016年9月我为某机构命制高三年级调研考试的经历再恰当不过。
这次试题是为某省一些学校的高三联考服务的,要求以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I的模式命题。命题过程简述如下:
1.我和一位黄姓老师先各命一套试题,然后由该机构进行初步审核;
2.通过初审后,我二人商讨,把试题拼合成一套试卷;
3.该机构二审后,在小范围里让学生试做,统计好各题的难度系数、信度、有效度等数据和其他反馈问题后,由我和黄老师进行修改;
4.该机构终审后定稿。
真可谓三易其稿。下面就以我所命制的一道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为例,谈谈命题的细节过程及感悟。
一、精选材料
首先是选择阅读(语言)材料,这是我们命制语文试题的开始,要找到合适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不是那么容易的,它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1.篇幅合适。分析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Ⅰ发现,其论述类文本长度一般在1100字左右。我们可以从相关论著、刊物、文章里摘选文段,我翻看了《新华文摘》《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等杂志刊物,最终在《光明日报》2016年8月29日16版节选了一篇题为《中国素食传统的国学蕴涵》的文章作为阅读材料(见下文)。
2.难度合适。阅读材料应该有一定难度,太容易的话不好命制阅读理解题,也难以体现区分度和选拔性;但也不能难度太大,要适合高中学生,适合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阅读文本。
3.全文至少有3个容易造成不恰当理解的点。因为所要命制的三道阅读理解题的题干都是“选出理解不正确(恰当)的一项”。当然这一点并不绝对,命题者在深入研读材料的过程中,可命题的点应当是层出不穷的。
二、熟读材料
初步选定材料后,命题者要反复熟读材料。读到什么程度?最好是读到基本能背下来为止!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从宏观角度来说,要读到对所选材料的中心意思、思路、段意等了然于胸;从微观角度来说,要清晰地记得大部分语句的措辞表述。
三、初步命制
选择材料、阅读材料的过程,其实就是从命题角度思考分析材料的过程,需要根据考试的特点与要求即“高考模拟调研”进行思考。一边熟读材料,一边在头脑里不断对原文的表述进行整合、改造,并思索如何设题。接下来分析近几年的考纲和全国新课标卷Ⅰ中论述类文本部分的考情,分析后发现:2014~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I论述类文本试题的考点在考纲中对应着“理解B”“分析综合C”两个能力层级,考查重点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于是在命题中力求紧扣考纲,体现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Ⅰ论述类文本试题的命题特点。
四、反复打磨
初步命制好试题后,我把试题交给黄老师和该机构初步审核。反馈意见汇总如下:
题目与答案反馈意见1.对动物的恻隐之心的解说,下列各项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只有在思维深处认识到鸟兽的生命与我的生命是同一个生命,认识到鸟兽的疼痛恐惧与我的疼痛恐惧是一致的,才会在情感深处产生对动物的恻隐之心B.对动物的恻隐之心,若是发自情感深处的呼应,即为一种超越了语言的直接认知,不假思索的善意,在中国哲学中被称作“良知”C.鸟兽的疼痛恐惧与我的疼痛恐惧相通的精神①被《易传·系辞上》高度肯定,能做到这样的,被称之为“天下之至神”D.对动物的恻隐之心,实质体现了一种对动物的敬畏精神,如古人对麟凤龟龙等祥瑞动物向敬畏圣人一样的②敬畏①以偏概全,原文中的“这种精神”应该是泛指“同情”“良知”或“善意”,而非具体指C项中的这句,所以C项为错误选项②错别字及表达错误,应该为“像对圣人一样地”
续表
总评:材料内容和题材适合出题,但在选项设置上存在几个问题:
1.从选项来源分布看,第1题分布在第一段,第2题出自第二段,第3题只有C项出自第三、四段,其他选项属于依照原文的推论,是选文之外的内容,和三、四段关系不大,导致三、四两段内容和做题关联不大,使其大多成为无效阅读的文字,所以第3题选项设置不合理;
2.从形式上看,各选项之间对应的阅读量应该是相当的,其对应的文段长度应该基本相同,否则难易度上就会有很大差别;
3.从选项内容上看,很多选项在表达方面有语病,设题答案存在争议,具体问题参照“反馈意见”。
前两个问题属于科学性问题,后一个属于知识性问题,总的来讲,试题初稿还比较粗糙,需要下大力气打磨修改。
建议:论述类文本第3题换题。
根据这些意见,我对试题进行了修改,在语言上亦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确保答案无争议,表达规范无语病。
五、试做反馈
我把修改后的试题,给我校高三年级当作周练试题让学生试做。然后选择了若干不同层次的班级作为数据采集的对象,收集了相关数据后反馈给该机构,由该机构进行数据分析后,得出难度系数、信度、有效度等相关结果,最终认为该试卷合乎此次命题要求。
六、最后定稿
根据使用该题的教师所反馈的意见,我又对文章和个别试题的相关表述略作修改,使之表达更严密。最后由该机构终审定稿。
“中医药健康旅游”在我国相关政策文件中有明确表述,后经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协调启动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建设,以促进产业实践探索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旅游业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深度融合。查询显示与中医药旅游相关的政策很多,按照时间顺序列如表1所示,其中《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最为具体,国家已经公布包括山东日照在内的13个中医药旅游示范区,山东省公布中医药资源条件较好、旅游基础设施完善的68家单位为山东省首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创建单位。
附:最终审定的试题及答案解析
对动物的恻隐之心,是在思维深处对“浑然与物同体”的默会体认。只有默会了鸟兽的疼痛恐惧与我的疼痛恐惧是同一个疼痛恐惧,鸟兽的生命与我的生命是同一个生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方才会有发自情感深处的呼应。在此意义上,同情是一种超越语言的直接认知,这在中国哲学中称为“良知”,即一种不假思索的善意。《易传·系辞上》对这种相感相通的精神超越性作了最高肯定:“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孰能与于此!”
早期中国对动物的道德化,不唯赋予各种动物以特定德性,亦将动物纳入一个道德谱系中,是一种深层次的宇宙图景的精神化。《大戴礼记》中有一个本体意味的万物谱系:一般动物(毛羽介鳞)和人同处于自然世界,麟凤龟龙等祥瑞动物(简称四灵)与圣人处于更高的神圣世界;平行的双层世界又有垂直的投射关系,四灵是动物之精,圣人是人之精。在哲学意义上,四灵象征从一般动物抽象出的超越的德性实体,圣人表示从人抽象出的超越的完善人格。《春秋繁露》还记叙了四灵出没的条件:为政者若爱惜、恩惠动物时,四灵便作为令人崇敬的祥瑞象征而出现;若残酷对待动物时,四灵便会隐退,并出现令人畏惧的自然灾难。在此意义上,敬畏四灵和爱惜动物不是对两种对象的截然不同的态度,而是内外贯通的关怀:对动物的爱惜,就是对四灵的敬畏;怀敬畏之心去施行爱惜,以爱惜之举来表达敬畏。
当代学者乔清举创见性地将祥瑞动物列入动物生态伦理的范畴,以四灵为例指出了“动物作为自然的神性标志的生态意义”。对中国思想有深切领悟的法国先贤史怀泽,曾提出“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包括那些从人的立场来看显得低级的生命。不过,“敬畏生命”落实到动物后是同情,与古代中国对祥瑞动物的敬畏之心是有区别的。换言之,在史怀泽的思想中,动物并不具有神性。这不难理解,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传统中,只有上帝才具有唯一的神性位格。而在古代中国,至上神“帝”早在周代既已取消,祥瑞动物作为“帝使”是德性的神圣象征。在此意义上,敬畏的真正对象不是四灵,而是为四灵所代表、为自然生命所承载的德性本身。
现代学界的动物关怀思想,大致有“动物权利说”和“动物福利说”两种。动物权利说主张,动物有其不可替代的固有价值,应平等的考量而不应取用;动物福利说不反对取用动物,但人类有义务使动物避免痛苦并造就其康乐生活。以古代中国对于动物的同情、爱惜和敬畏这三重伦理维度来观照,动物权利说的动机与同情之义相当,动物福利说的动机与爱惜之义相当。目前,源于西方的动物伦理学,始终在不懈地致力于、也局限于这两种意义上的论述,而以敬畏之心对待动物的态度是不见的。敬畏是古代中国独有的动物关怀精神。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8月29日16版《中国素食传统的国学蕴涵》,作者:王汐朋)
1.对动物的恻隐之心的解说,下列各项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只有在思维深处认识到鸟兽的生命与我的生命是同一个生命,认识到鸟兽的疼痛恐惧与我的疼痛恐惧是一致的,才会在情感深处产生对动物的恻隐之心。
B.对动物的恻隐之心,若是发自情感深处的呼应,即为一种超越了语言的直接认知,不假思索的善意,在中国哲学中被称作“良知”。
C.建立在情感相通基础上的对动物同情、良知或善意被《易传·系辞上》高度肯定,能做到这样的,被称之为“天下之至神”。
D.对动物的恻隐之心,实质体现了一种对动物的敬畏精神,如古人对麟凤龟龙等祥瑞动物像对圣人一样地敬畏。
2.文中关于四灵的解说,下列各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麟凤龟龙等被称之为四灵的祥瑞动物与圣人处于更高的世界,一般动物和人同处自然世界,是早期中国万物道德谱系的内容。
B.作为动物之精的四灵,上天赋予它们德性,在早期中国,它们的出没与为政者对动物的态度密切相关。
C.在中国古代哲学里,四灵已从一般动物抽象和超越出来,这个德性实体,代表着为自然生命所承载的德性。
D.对四灵的敬畏,体现在对动物的爱惜;对动物爱惜时心怀敬畏:这就是敬畏四灵和爱惜动物内外贯通的关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把祥瑞动物列入动物生态伦理的范畴,是当代学者乔清举的创举,体现了对动物道德化、深层次的宇宙图景精神化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B.因为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传统里,只有上帝才具有唯一的神格,所以史怀泽的“敬畏生命”思想中,并不是敬畏动物生命的神性。
C.和法国先贤史怀泽提出的“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不同,中国古代对动物的敬畏之心,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它具有独有的精神特质。
D.现代学界的动物关怀思想,无论是“动物权利说”还是“动物福利说”,都只是停留于对动物的同情、爱惜的意义层面上而已。
参考答案
1.D [解析]文章第2段,最后一行说得很清楚,“对动物的爱惜,就是对四灵的敬畏”,所以D项说恻隐之心不准确,应该是“爱惜”,且敬畏的对象不是动物,而是“四灵”。
2.B [解析]根据文意,麟凤龟龙等祥瑞动物被称四灵,是早期中国对动物的道德化并赋予各种动物以特定德性的体现。也就是说四灵的德性是人赋予的,并不是上天赋予的。
3.A [解析]“体现了对动物道德化、宇宙图景精神化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文中无据。
江西省崇仁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