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管子》中的“心术论”

2017-12-28□张

华夏文化 2017年4期
关键词:精气内业管子

□张 军

浅议《管子》中的“心术论”

□张 军

“心术论”是“《管子》四篇”的核心。何为“心术”?简单地说,就是统治之术,即“心治”或“心安”,“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心术下》)。通过“内业”,即内在的心性修养,治心、治身、得道,最后将其运用到治国方面,形成“君无为而臣有为”“君无事而臣有事”的治国理念,而“心”则成为重要承载。

一、“四篇”的主旨是“心术论”

《心术》上下、《内业》、《白心》是《管子》中哲学意味最浓的几篇,也是全书地位最特殊的几篇。现代自郭沫若、刘节之后,一般习惯称之为“《管子》四篇”。

“四篇”的学术主旨和学派归属是争论的焦点。郭沫若主张“四篇”主要在谈心与情,“心欲其无拘束,情欲其寡浅”,“主张见侮不辱,禁攻寝兵”,接近墨子、名家的思想(《青铜时代·宋鈃尹文遗著考》)。刘节将其归于《庄子·天下》中“宋鈃、尹文”一派,认为四篇应以《白心》为中心,以救世为旨。1972年长沙马王堆黄老帛书中类于“四篇”的内容出土,再次掀起“四篇”研究和争议的热潮。朱伯崑、裘锡圭、冯友兰、张岱年、李存山、胡家聪、白奚、金德建、李学勤、孙开泰、吴光等均有意见。其中祝瑞开否定历来的“四篇”一体的传统看法,认为“这四篇显然不是有机的统一体”,虽“同源于道家,但却表达了两种不同而且针锋相对的观点”,“《心术上》(包括《心术上》和《白心》)是道家和法家的结合,《心术下》(包括《心术下》和《内业》)则是道家和儒家的结合”(《先秦社会和诸子思想新探》,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

目前,对待“四篇”的主流学术观点,是将“四篇”回归《管子》整体。日本学者金谷治认为四篇的思想与《管子》整体是一致的。张岱年力主《管子》思想的一致性,肯定四篇为管仲学派的作品。张舜徽在《周秦论道发微》一书中认为管仲学派实为黄老道家,“四篇”只是其思想体系中核心的一部分。

从文本内容来看,四篇各有侧重:《内业》篇主要谈精气说、养生之道;《心术上》为前经后传的形式,讲“虚无”“因循”;《心术下》大体与《内业》篇相重复,一般认为是其副本,讲治国和治心;《白心》强调“静”、守道,放弃“功”“名”拒绝知识和注意养生。不过从哲学基调上看则是一致的,由“道”“精气”、心性修养、涤除嗜欲成见、养身出发,进而谈到治国,将治心、治身、治国三者联系在了一起,这里可以用“心术论”概括它们的主旨。

二、“心术论”的理论脉络

下面以《管子》“四篇”为核心,结合其他篇章,对“心术论”作一剖析。

1.精气为“道”之具象。《内业》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此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音。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万物毕得。”从所描述的“精”的特征来看,明显就是“道”,“精也者,气之精也。气,道乃生”,精气实际是“道”的具象化,是一切生命之源、生活之本。

2.“心”为精舍,心中藏心。《枢言》篇说:“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明确地提出“道”存于“心”说。《内业》篇对此说的更详细透彻些,“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复,其来不舍。谋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道是充实于心的,虽不闻其声,不见其形,但与身俱在,聚集于心。《心术上》将道驻心中比喻为“神将入舍”,舍即为馆舍之意。这个精舍是个什么样子呢,具有什么属性呢?“凡心之刑,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充”和“盈”意味着心性本是虚的。《庄子·人间世》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与其说非常接近。“自充”“自盈”“自生”“自成”说明“心”即是“道”,是本体,道入于心,实即为“以心藏心”,前一个是作为形体的“心”,后一个是作为本体的“心”。《管子》认为道、精气、心是三位一体的,而“心”最能代表前二者。

3.养气、修心、养身以得“道”。“道”是普遍存在的,如何才能得道呢?《内业》说:“凡道无所,善心安爱。心静气理,道乃可止”,虚静是心、道、气之本然。“道之情,恶音与声”,“心之情,利安以宁”,而耳目之声色、“忧乐喜怒欲利”都会伤“心”、伤“道”,只有去除这些欲望,重新回归虚静,“道乃可得”“心乃反济”(《内业》)。为此,《管子》提出一系列方法,如抟气、云气、宽气、不大充大摄、正形、摄德、定心、大心等,其目的就在于去除欲望。《心术上》曰:“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

4.君处其道,臣循其理。心、道是一体的,心治即道治。《九守》篇曰:“心不为九窍,九窍治。君不为五官,五官治。”《管子》认为国君在国家的统治上应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心术上》曰:“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这是对“心术”本义的又一揭露。“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心术上》)这段话以“体”喻“国”,以“心”喻“君”,以“窍”喻“臣”;心是身体的主宰,君主是国家的主宰;九窍是身体的器官,有官能的分工,百官为政府的职能机构,也有不同的职务和分工;心(君)的任务是“处其道”,即处于主控的地位,充当主控的角色。

5.虚无虚静,静因其道。“静”是无为之治的关键,君的主要事务就是“虚静”。“人主贵能漠静自处,不为臣下先倡”,《心术上》曰:“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为什么要虚静呢?因为“道”有两个属性:虚无无形和可安不可说,故“道不远而难极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只有“虚其欲”“扫除不洁”,神(道)才会“入舍”“留处”,只有“去私毋言”,才会“神明若存”。作为君主,要虚无虚静处其道,但并非执拗闭固重静,“殊形异执,不与万物异理”(《心术上》),而是必须面对外在事物千变万化的复杂局面,顺应万物之理,如此才能做到“天下治”。如何顺应万物之理,这牵涉到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因”,“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心术上》)所谓“因”,即因顺之意,不求智,表面看起来似乎无知,实际是真正的“知”。“偶之”并非对立的意思,而是顺应。“无为”的实质在于“因”,只有“因”,才能做到无益无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感而后应,非所设也;缘理而动,非所取也。”(《心术上》)有所预设,有所利取,都不是“因”,以物为法才是因。

6.始无始,法无法,和以反中。《白心》篇曰:“建当立有,以靖为宗,以时为宝,以政为仪,和则能久”,“和”是为政之精髓,也是善政之追求。“和”之关键在于不偏执一端,“天不为一物枉其时,明君圣人亦不为一人枉其法。天行其所行而万物被其利,圣人亦行其所行而百姓被其利,是故万物均、百姓平矣”(《白心》)。

三、“心术论”的现代意义

通过上面的梳理,“心术论”修心以治国的义理已很明显。这是一种治国理政本体论、道德实践修养论。

《管子·中匡》篇中一段齐桓公和管仲的对话,可以看作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如何贯彻“心术论”的完整诠释:

公曰:“寡人愿闻国君之信。”对曰:“民爱之,邻国亲之,天下信之,此国君之信。”公曰:“善。请问信安始而可?”对曰:“始于为身,中于为国,成于为天下。”公曰:“请问为身。”对曰:“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公曰:“请问为国。”对曰:“远举贤人,慈爱百姓,外存亡国,继绝世,起诸孤,薄税敛,轻刑罚,此为国之大礼也。”公曰:“请问为天下。”对曰:“法行而不苛,刑廉而不赦,有司宽而不凌,菀浊困滞,皆法度不亡,往行不来,而民游世矣,此为天下也。”

齐桓公想听听国君威信方面的事,管仲以“民爱”“邻国亲”“天下信”回答。要想“为国”“为天下”,则必须从“为身”开始,“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将养身、修心、为国、为天下连在了一起。《管子》的“心术论”正是“无为而治”思想在现实政治中的具体运用,属于治国理政思路的顶层设计。“心术”论对现实政治强调君主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心”为体之主,君为国之主,无“心”则体不存,无“君”则国不存。《白心》说:“一以无贰,是谓知道。将欲服之,必一其端,而固其所守”。从理论上说,君即为心,是一种符号,是天下之民心、人心之集聚。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提及人心、民心、圆心、中心、核心、重心、耐心、精心、关心、信心、决心、同心圆、心连心、天下之心、人心向背、心往一处、齐心协力、心心相映、团结一心、同心同德、万众一心等等,并引用《管子·牧民》篇中“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以阐释治国理政要义,论述“人心”与“天下”关系,强调中国传统治理思想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意义。

(作者:安徽省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编233030)

猜你喜欢

精气内业管子
公路施工项目内业资料管理探讨
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的不足及处理措施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内业资料管理思考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
滚球游戏
搞不定的水管子
浅析电力工程内业资料与人外业一致性
《管子》的边防思想初探
保养精气,节欲防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