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探析
2017-12-28欧丹
◎欧丹
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探析
◎欧丹
在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要求既与百姓生活紧密联系,又承接了整个社会价值目标的实现。作为我国公民结构中最先进的群体,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程度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兴衰走向。综观当前青年学生的践行实际,主要存在“不知不行”、“知而错行”、“知而不行”和“知而难行”四大问题,需要尽快帮助其调整方向,破除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家的光明前途和民族的美好希望依赖于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青年学生是可爱的,可塑的,有希望的群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学生中生根发芽,不断增强主流思想的影响力,最终使全社会充满正能量。经过近五年的努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可操作性强的公民层面的价值追求已被青年学生广泛熟知,如何应对践行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提升青年学生的行为质量,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议题。
目前现存的践行困境
不知不行。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信息的第一来源是现代媒体,系统学习则是通过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果多由一纸试卷检验,青年学生只需机械记忆即可,并不考究这些观念的内涵深意及实用价值,所以理论对实际生活的指导作用基本为零。加之诸多青年学生没有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激励与引导,自然难于产生实践的冲动和意向。在这样一种思想空白及迷茫的状态下,我们可以将青年学生的“不知不行”视为被动丧失了把握和创造践行机会的能力。
知而错行。与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价值理念不同,热爱祖国和诚实守信在幼儿教育时期就已开始灌输,友善也是家庭教育的主旋律之一,只是形式和程度不一。面对这些并不陌生的道德标语,青年学生的具体行为反映了个体认知的差异。砸毁进口商品以表爱国、包庇朋友罪行展现友爱、以非道德手段谋取学术成果等等,这些不胜枚举的错误行为,皆因青年学生对理论价值的理解偏差和认知不足,扭曲了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所建构的道德框架和限定的行为准则,才最终导致了负面的行为结果。
知而不行。目前高校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易于陷入泛政治化和泛程式化的泥潭,教育者站在理论和道义的制高点上进行高谈阔论,鲜有关注青年学生的基础需要和真实想法,使得理论和实际始终处于割裂状态,学生内心的疑虑也缺乏疏解渠道。即便青年学生透彻理解了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的内涵,具有明辨是非和正确选择的能力,也会因缺乏情感支撑和看不到切实收益而逃避作为,没有行为意向,即主动放弃了外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会。
知而难行。“知而难行”,意为有行动意向却难有行为实际。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学生可以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德性水平也能够支撑其主动把握和创造践行的机会,但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误导,以及制度不佑的威胁,青年学生在做出行为选择时总是徘徊张望,不敢迈步向前。进言之,在多种因素的重叠影响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桎梏在高尚的理论层面,脱离了生产生活,因而亟需一股强大力量帮助人们打破束缚,大胆遵从内心选择,大胆对抗社会中的莠言莠行。
践行困境的原因
个人原因
认知少而智不足。智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目前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多限于字面理解,没有思量其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和哲学逻辑,以及三个层面之间如何相互关照,相互承接,相互转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不足,研习肤浅,不少青年学生在践行中才欠缺将其灵活运用的能力,才没有利用其谋发展的智慧,更难有大胆突破现有桎梏的胆识。鉴于此,青年学生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成为有深度、能担当的时代新人,就必须准确无误地扣好人生钮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充实思想,培育智慧。
兴趣低而情难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项贯彻统治阶级意志,塑造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性活动。在没有政治偏好和政治追求的青年学生看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无关生活宏旨,又不契合兴趣,在这样的首因效应作用下,青年学生的心中不免会树起一道无形的屏障来排斥国家的倡导,根本无法催化出对践行的热爱情感。然而情感是支撑行为持续存在的基础,良好的情感能够抵消行为过程的痛苦,给人不畏艰险的勇气。因此,解决青年学生“知而不行”的最大障碍在于其自身缺乏丰沛的情感激励因子。
诱惑多而意志弱。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受到的思想挑战和利益诱惑越来越多。虽然绝大多数青年学生还未走上社会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个体,但理性经济人的思维方式已是其判断社会存在的价值尺度的首选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成本高,运行周期长,收效速度慢,对于具有功利主义倾向的青年学生而言,并不是一种“明智”的投资。且青年学生的思想仍处于理智向理性过渡的阶段,对利益的追逐使其容易过度高估金钱的功用和践行的代价,即使有一定的情感激励,也难以形成坚强的意志来抵制诱惑,克服多元价值追求的冲击。
社会原因
俗世的扭曲。俗世,即人以自然存在物为表现方式,一切行为活动旨在满足生命需求和生命发展,应然状态下是一个求真和求善的世界。俗世是人得以成为真实的、具体的人的必然条件,礼法制度是俗世得以良性运转的基础。综观我国国内目前的真实情况,俗世在利益驱动下呈现扭曲的态势,人际之间原有的温情脉脉逐渐降至冰点。社会暴力层出不求,金融诈骗防不胜防,食品与化学工厂同义,道德与利益受损挂钩。由于社会制度公正的缺乏,德性成本与利益补偿处于不对称的状态,这使得人们在面对道德风险时,宁可放弃对真和善的追求,也要保护自身的基本利益不受损害。
雅世的迷茫。雅世,即人以精神存在物为表现方式,依靠文化滋养心灵,树立超然的价值理想锤炼意志,最终使自己在俗世中洒脱自然,游刃有余,本质上是一个求美的世界。雅世以俗世为载体,先进的文化和理念需要在俗世的土壤中生存延续,但扭曲的俗世显然无法满足这一条件,雅世与俗世的背离之态,使得接受先进教育的青年学生陷入道德两难的困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雅世的重要精神指导,本就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实然描述,而是对全体公民提出的应然要求,这种理想与现实,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巨大差别降低了青年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
破除困境的策略
完善社会制度公正,健全利益补偿机制,保证德福一致。价值观问题是意识形态塑造的重要问题,它活跃于人自身的私域,而非社会生活的公域,具有极强的隐秘性和灵活性。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论人们的价值观有何不同,都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形成的,所以要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社会思想,就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理念都有开花结果的土壤。事实证明,一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转必须依靠科学合理的制度来保障,即公正的社会制度和健全的利益补偿机制来保证德福一致,形成乐于向善,敢于行善,勇于斗争的好风尚。
显性教育和隐性渗透相结合,创造形式多样的体验机会。学校教育、各种媒体的直接宣传均属显性教育,这是我国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最主要的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显性教育要受到时空限制,影响范围相对有限,所以在大力改进显性教育的同时更要加强隐性渗透的力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无孔不入,潜移默化地影响公民大众。我们可以借鉴朝鲜在培育其核心价值观上的有益经验,通过丰富多彩和章法明确的组织生活让百姓深刻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和意义,尤其是对生活在象牙塔的青年学生而言,补足情感体验上的短板,才更能主动将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转变认知态度,摒弃错误观念。当下青年学生多以背诵标准和应付考试的心态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无利即无用”的错误思想也深刻影响着其行为选择,因此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怪象:青年就业群体专业技能趋高,文化素养趋低,德才兼备者较缺乏。所以对于个人而言,迈出践行的第一步就是转变认知态度,开阔原本狭隘的视阈,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以培育智慧的方式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克服理性局限,发挥感性优势。人是理性与感性的集合体,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学生则更具价值思辨的能力。理性与感性各有优缺,理性人可能会陷入机械的唯物主义之中,感性人也可能超越自己获取成功。所以我们既要充分利用理性头脑考量事物,努力克服理性局限带来的束缚,还要发挥情感、意志等感性要素的积极作用,抵御外界带来的负面情绪,让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持有科学的认知方式,并乐于挖掘其背后潜藏的深层价值。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