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公关视域下城市形象建设的路径

2017-12-28张依林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37期
关键词:社会公众公共关系城市形象

◎张依林

政府公关视域下城市形象建设的路径

◎张依林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公关研究领域的扩展,“城市形象建设”问题逐渐成为各国城市政府面临的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加深对政府公关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发挥作用的了解,并正确地把握城市政府公关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政府公关在城市形象建设中所发挥的效能、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政府公关成为推动城市形象建设的新通道

发挥政府公关在城市形象建设中作用的必要性

立足上述立法背景存在的现实需求,以《知识产权基本法》的指导思想为指导,《知识产权基本法》立法应当秉持如下原则。

可以拓宽公关的研究领域。我国对政府公关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经验上都有很多不足,可以借鉴的东西也比较有限。政府公关作为一个新型的综合性学科,所研究的对象很复杂,所要达到的目标也不同,我们需要从多种学科角度来探讨它,比如说从政治学、心理学、领导学等。这会加深对政府公关理论的研究,使我国公共关系学在政府公关研究这一领域掀开新的篇章。

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政府可以运用公共关系来处理各种内部事务和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问题,使政府与社会公众和谐相处,也能更好地发挥政府公关的作用。人的关系和人的行为的处理离不开运用公关的手段。所以通过个人来承担和完成各种职能得政府就脱离不开公共关系。政府可以通过政府公关组织和开展各种公共关系活动,宣传政府的政策和主张以赢得市民的支持,从而减轻政府公关发挥作用的阻力,使政府职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政府公关对城市形象的定位缺乏准确性

政府公关主体自身存在的问题

城市形象是政府公关研究和实践的一个新领域。政府公关就是政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组织相关的活动宣传城市发展的理念和思想,促进良好城市形象的建立。 “城市形象是城市外在宏观物质形象与内在微观精神形象的总和,并表现为城市实体与城市的内、外公众相互沟通的过程。”良好的形象是城市发展的一种无形资产,同时政府公关又是城市形象建设的重要手段,它内在地包括对城市形象的领导和管理,所以城市形象建设必须重视政府公关在城市形象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政府公务人员公关意识淡薄。公关意识是政府公关组织、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从事公关行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所以,增强政府的工作人员及市民的公关意识是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必备条件。这有利于提高公共关系的实效,发挥政府公关在城市形象建设过程中的作用。部分地政府工作人员素质较低,还有一些领导和工作人员只靠政府的权威性来处理他们与社会公众之间的矛盾,而不是靠组织或开展相关的公共关系活动,加强与社会公众的交流来解决问题,这就不利于社会公众与政府的相互信任,也会损害政府的良好形象,不利于城市各方面的良好发展。

政府机构设置中没有相对独立的公关部门。“从我国政府的现行机构设置来看,除了有些部门暂时代替着政府公关部门的职能,目前还没有一个独立的政府公共关系机构专门从事公共关系工作。”政府公共关系组织建设的不健全导致政府公关所开展的各项活动不能顺利进行或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从而使政府的相关功能也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这样就造成了政府公关及其相关职能不能适应城市形象建设的需要,甚至阻碍城市形象的建设和提升。

城市形象建设进程中政府公关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划建设要从本城市自身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出发,根据本城市的实际情况来对城市进行规划建设,切不可照搬照抄。同时要构建多层次的生态资产体系,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采取政企合一的形式。1985-1992年,初步改革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取消统购制度,开始实施“双轨制”,自此,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逐步分开。(2)1992-2001年,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1992年改革统销制度,1994年粮食部门实行“两条线运行”改革,之后国家又实行了一系列旨在解决国有粮企现实问题的政策。(3)2001年至今,全面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继发布了一系列加快粮食流通领域改革的文件,旨在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

政府公关是城市形象建设成败的关键。政府公关的目的是通过城市政府和社会公众的良好沟通和良性的交流,使二者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和谐,树立起良好的政府形象,从而促进良好城市形象的建设。反之,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又是政府公关的主要目标,在社会公众眼中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形象建设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政府公共关系与城市形象建设的目标相互交融。

政府公关传播双向交流效果差,透明度低。首先,政府公共关系传播双向交流的方式较少,途径较少,方式不佳。人民向政府提供意见、表达感情的方式只有上访、访问基层等少量的方式。但是把这些作为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双向交流的方式不太恰当。其次,政府公关信息传播不公开、透明度较低。政府在向社会公众传播时,往往会因为不想造成群众的心理和行为的波动,进而引发社会动荡而刻意隐瞒某些信息。还会因为不想让政府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受损而向群众公布虚假信息,从而维持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政府在人民心中廉洁高效的形象。

重视行政传播,轻视公共关系传播。“行政传播是指在一定的行政体制下按照既定的程序,运用既定的方法,达到信息在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各政府机构之间的沟通。” 政府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和交流方式大多数属于行政传播,传播方式比较死板,不利于政府与社会公众的交流以及关系的协调,影响城市形象建设进程中的和谐因素。公共关系传播注重把双方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进行沟通和交流。使人民能支持、配合领导的工作并提供有价值的建议,领导也能积极制定、实施政策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政府公关传播沟通不畅

政府公关与城市形象建设的相关性

“城市形象定位,是指在分析和研究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的独特优势,结合未来发展的态势、区域分工,确定城市的最有前途的特征。”只有定位准确,城市形象建设才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政府公关也才能根据正确的目标制定正确的政策。政府公关的职能就是利用有效的传播方式,组织相关公关活动宣传、落实城市政府的政策,取得市民的支持,使政府的相关工作能正常进行。政府也为提高城市形象提出了很多宣传口号,但是这些口号都不能在内容和性质上,体现出城市特色,缺乏创新性、概括性和独特性,也没有充分地展现出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

政府公关推动城市形象建设的路径探析

完善政府公关组织文化建设。首先,加快并完善政府公关组织建设。完善的政府公关组织有利于政府顺利地开展公共关系活动,有利于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政府应设置独立的常设性的政府公关机构,明确权力和责任,赋予其独立地开展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权力。其次,树立并强化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关意识。政府工作人员是政府开展工作的主体,其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工作效率。所以,政府公务员必须树立公关意识,在工作中利用好公共关系,将自己的公关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政府工作人员要强化公关意识必须要掌握公共关系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必要的公关技能及其与他相关的知识,增强公关理论的熏陶和公关实践的磨练。

传统青花本身就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具体反应,它对现实的写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每一件青花瓷器物的产生,它的背景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及审美。作为人类的精神产物,它上面的总总反应,如题材,绘制技法都是不可磨灭的。因此,我们在用现代青花进行创作时候绝不能一味否定过去,而是应该带着历史发展的眼光对待。

完善传播沟通机制,提升政府部门公关效能。政府公关主体和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必须通过各种传播途径才能实现,而传播媒介是否先进,传播渠道是否通畅都会直接影响到政府公关的实际效果。所以,政府公关必须与时俱进,运用新科技,拓宽公关的传播媒介和方式,实现政府公关主体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良好的双向互动交流,形成良好的传播沟通机制,使政府公关与社会公众的良性互动成为一种定式,从而提升政府公关在城市形象建设中的作用。政府公关还应立足于本市的实际情况并认真地总结传统的公关经验,把公关的理论与本市政府公关的具体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真正畅通传播渠道、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提升政府公关在城市形象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效能。

20世纪20—30年代,著名乡村建设者晏阳初和梁漱溟分别从农村治病和农村自治的角度,提出了农村建设理论,并进行了相关的实践。

提高政府公关对城市形象定位的准确性。城市形象的准确定位是城市形象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定位是否准确决定着城市形象建设的成败。首先,政府公关应寻找能全面代表城市形象的因素作为城市形象定位的首选。在城市形象的定位过程中,可以借鉴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著名都市的成功经验,把它们中与城市形象建设相符合的成功之处引用过来,帮助自身建设。其次,城市形象的定位和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的各个领域,。所以,要准确地定位城市形象,必须发挥市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积极地唤起社会公众,在一定公众舆论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城市形象定位与建设,只有获得了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市民的广泛地认同和积极地参与,才会有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社会公众公共关系城市形象
公共关系(博鳌)合作组织名单
公共关系功勋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人物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品牌奖
努力给社会公众求证事情的真相——以金华晚报《求证》栏目为例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社会公众二孩生育影响因素研究综述:2003—2015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