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模糊理论的水下航行器运动控制及仿真研究

2017-12-28胡锦晖胡大斌肖剑波

舰船科学技术 2017年12期
关键词:论域模糊集模糊控制

胡锦晖,胡大斌,肖剑波

(海军工程大学,湖北 武汉 430033)

基于模糊理论的水下航行器运动控制及仿真研究

胡锦晖,胡大斌,肖剑波

(海军工程大学,湖北 武汉 430033)

为消除传统模糊控制存在的控制盲区,采用模糊控制与PID控制结合的控制方案。针对现有变论域模糊控制运算量大、推理规则利用率低等缺点,提出分级变论域的方法,设计某型水下航行器相应的模糊PID控制器,并利用计算机进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PID控制,在水下航行器深度及纵倾控制中,模糊PID控制器具有速度快、超调小及稳定时间短等特点,对于复杂非线性对象的控制器设计有着较好的借鉴意义。

水下航行器;控制;模糊理论

0 引 言

为降低劳动强度并减少人为事故,各国海军都将水下航行器操纵的自动控制与仿真研究放在重要位置。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通用的控制算法,PID控制是部分水下航行器自动舵采用的控制算法。经典的PID算法依赖于水下航行器运动数学模型,其控制效果受模型影响较大。一些大型的水下航行器由于惯性较大,同时耦合性、非线性及时变性较强,并且易受干扰,其运动过程难以用数学模型准确描述,一般的控制算法难以适应这种复杂的控制对象。

模糊控制是智能控制中发展较为成熟的一种方法。水下航行器的运动控制就是一个具有复杂特性的控制对象,一般常规控制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作为智能控制的一种,模糊控制具有很多传统控制方法所没有的优点,它可以充分运用专家经验,对数学模型的精确性要求不是很高,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在某些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对于水下航行器来说,相较水面船舶而言增加了首部潜浮舵和尾部潜浮舵,以控制深度及纵倾。因此,深度和纵倾是其重要的控制参数。本文以模糊控制理论为基础,研究适用于水下航行器运动的模糊PID控制算法,并以深度和纵倾控制为例进行控制器设计及仿真研究。

1 模糊PID控制器

将模糊控制与PID控制相结合,产生模糊参数自整定PID控制器,以模糊控制器在线调整PID控制器的参数,使其更加适应于时变性、非线性的复杂控制对象。

对于一般的模糊控制器,其论域一旦确定之后,就不再改变。在很多控制系统中,误差的变化范围很大,在初始阶段,误差的绝对值一般会较大,在接近于稳定时,误差的绝对值较小。这就给模糊控制器的设计带来了困难,为了充分包含误差的变化范围,将论域定的较大,而为了防止推理规则过于复杂,模糊集不能取得过密。这样一来,当误差的绝对值较小时,会使模糊控制器的灵敏度降低,并且会出现较大的控制盲区。变论域模糊控制将论域随着误差变化而伸缩,但是推理规则形式保持不变。误差减小时,论域收缩使模糊集加密,提高精度;误差增大时,论域膨胀使模糊集稀疏,提高运算速度。论域的膨胀与收缩如图1所示。

对于初始7个模糊集的模糊控制器,通过增加模糊集的方法和收缩论域的方法对其进行改进,2种方法的对比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增加模糊集的方法会使推理规则数急剧增加,灵敏度的变化幅度却较少;而收缩论域的方法却能保持推理规则数不变,灵敏度的变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

表1 改进方法的对比Tab. 1 Contrast of improved method

伸缩因子应满足下列条件

3)α(u)在[0,E]上单调增;

目前,较为常用的伸缩因子如式(2)所示

按照这种变论域的方法,在运算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要重新确定论域,划分模糊集,而推理规则却只使用一条,下一步又要重新计算,造成了计算的复杂和不必要的浪费。本文参考变论域思想,结合具体被控对象的特点,提出分级变论域方法,即根据误差变化的范围由大到小设计3~4个论域。这样在误差变化过程中,逐渐进入较小论域,模糊集逐渐加密,控制精度逐渐提高,最终误差稳定在较小论域内,并能充分发挥其各条推理规则,既可以简化控制算法,又能得到较好的效果。论域变化规则见表2所示。

表2 论域变化规则Tab. 2 Rule of shrinking and expanding of the universe

2 某型水下航行器深度纵倾模糊PID控制研究

2.1 水下航行器深度纵倾控制

水下航行器与水面船舶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主要在水下活动,可以实施垂直面上的机动,与之相应的,水下航行器的首部潜浮舵和尾部潜浮舵(一般简称为首舵与尾舵),以实现对深度及纵倾的控制。一般情况下,水下航行器改变深度的手段主要有:压载水舱注排水、操首舵及尾舵。当航行器处于水面状态时,其下潜过程大致为:首先,向首组、尾组压载水舱注水,使水下航行器潜至半潜状态,然后向中组压载水舱注水,使其潜至潜望状态,然后操潜浮舵,使其潜至指令深度。水下航行器正常上浮过程与之相反,先通过操舵上浮至潜望深度,再吹除压载水,使其浮至水面。在应急情况下,可在某深度直接吹除压载水,使其产生较大正浮力,迅速上浮至水面。

在水下航行器潜浮机动中,在一定航速下辅之以一定的纵倾角,可以迅速潜浮至指令深度。为了保证航行器上设备或人员的正常工作,其潜浮过程中有一定的纵倾限制,在接近指令深度时,使纵倾逐渐减小至0。纵倾控制主要通过平衡调节水舱和尾舵。平衡调节水舱主要用于调节水下航行器静平衡,当水下航行器具有一定航速后,主要以尾舵控制纵倾。

2.2 水下航行器垂直面运动模型

式(3)中共有4个方程,第三、四方程形式较为简单,难点是对第一、二方程的求解。将其写为简捷形式

式(5)为首舵或尾舵的响应模型。其舵角及转舵速度的限制条件为:首舵25°,首舵转舵速度3°/s;尾舵30°,尾舵转舵速度3°/s。

2.3 分级变论域深度纵倾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本文主要研究水下航行器在潜望深度与工作深度之间,通过操舵进行深度控制,因此,其深度误差eζ范围为[–240, 240] m。水下航行器水下深度机动,要操尾舵产生纵倾,在一定航速下潜浮,为防止出现过大超调,当实际深度与目标深度差20 m左右时,逐渐减小纵倾角至0°。在产生纵倾时为保证设备或人员的正常工作,一般纵倾角限制为|θ|≤10°。这样在深度误差eζ、深度误差变化率ecζ、纵倾误差eθ及纵倾误差变化率ecθ中,只有eζ的变化范围较大,需要进行分级变论域设计。设计论域为Uζ1=[–240, 240] m,Uζ2=[–180, 180] m,Uζ3=[–120, 120] m,Uζ4=[–60,60] m,Uζ5=[–30, 30] m,即伸缩因子为 α1=0.75,α2=0.5,α3=0.25,α4=0.125。深度论域等级的划分,是考虑水下航行器垂直面机动时经常使用的深度值来设计的。航行器水下机动,一般从压载水舱注满水以后开始,此时其深度约为10 m,而其经常活动的最大深度为250 m,对于250~300 m的极限深度只能在人为控制下有限次的达到。因此自动控制器设计中将深度误差最大范围定为 Uζ1=[–240, 240] m;Uζ2,Uζ3及Uζ4根据不同深度机动范围设计,控制器根据深度误差选择论域范围进行运算;控制过程中,深度误差将逐渐变小,最终进入Uζ5=[–30, 30] m的论域内,较小的论域范围可以减小其稳态误差,提高其灵敏度。同样采用逆向方法将eζ在进入控制器前先除以伸缩因子。控制器的原理结构如图2所示。

划分深度误差eζ的模糊集如图3所示,其他变量深度误差变化率ecζ、纵倾误差eθ及纵倾误差变化率ecθ模糊集的划分与之类似。PID三个参数比例系数kp、积分时间常数ki和微分时间常数kd的调整规则见表 3~表 5。

3 仿真试验及分析

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试验,验证分级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器的深度纵倾控制效果,同时与经典PID控制的效果进行对比。针对某型水下航行器初始条件设定为:初始航速u=6 kn;初始深度ζ0=10 m;初始纵倾 θ=0°。

表3 kp调整规则Tab. 3 Adjust rules of kp

表4 ki调整规则Tab. 4 Adjust rules of ki

表5 kd调整规则Tab. 5 Adjust rules of kd

试验1中,目标深度为90 m,纵倾限制为–10°,结果如图4和图5所示。

从结果中可以发现在深度及纵倾控制中,与经典PID控制相比,模糊PID控制具有上升速度快,超调量小,过渡时间短等优点。

试验2改变设定条件以考察模糊PID控制的鲁棒性,其中初始深度ζ0=60 m;目标深度为20 m,控制器参数与试验1保持一致,结果如图6所示。可以发现模糊PID控制保持了试验1中的各项优点。

试验3考察模糊PID控制跟踪时变信号的能力,初始条件设置同于试验1,目标深度以90 m与10 m交替给出,结果如图7所示。可以发现,模糊PID控制能够较好地跟踪时变深度信号。

4 结 语

在深入研究模糊控制的数学基础上,分析了模糊控制中存在的控制盲区等问题,为消除控制盲区,分析了模糊控制与PID控制结合的方案。研究了现有的变论域模糊控制思想,并针对其运算量大、推理规则利用率低等缺点,提出了分级变论域的方法。对于某型水下航行器水平面及垂直面的一般正常机动,采用分级变论域的方法,分别设计相应的模糊PID控制器,并利用计算机进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PID控制,在水下航行器深度及纵倾控制中,模糊PID控制器具有速度快、超调小、稳定时间短以及鲁棒性好等特点,对于复杂非线性对象的控制器设计有着较好的借鉴意义。

[ 1 ]熊瑛. 基于智能控制的水下航行器操纵运动仿真研究[D]. 武汉: 中国舰船研究院, 2011.

[ 2 ]李平. 非线性系统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研究[D]. 沈阳: 东北大学, 2010.

[ 3 ]龙祖强. 变论域模糊控制器的若干重要问题研究[D]. 长沙:中南大学, 2011.

[ 4 ]石辛民, 郝整清. 模糊控制及其MATLAB仿真[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10–51.

[ 5 ]王先洲. 船舶及水下航行器操纵中的鲁棒控制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08.

[ 6 ]SHUN H T, TZUU H S L. Robust fuzzy control of a class of fuzzy bilinear systems with time-delay[J]. Chaos Solitons and Fractals, 2009, 39: 2028–2040.

[ 7 ]CHEN C S. Dynamic structure adaptive neural fuzzy control for M IMO uncertain nonlinear system s[J]. Information Sciences, 2009, 179: 2676–2688.

[ 8 ]施生达. 水下航行器操纵性[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 45–50.

[ 9 ]任洪亮, 边信黔. 基于模糊规则的多模型控制方法在AUV航向控制中的应用[J].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04, 23(6):1–4.REN Hong-liang, BIAN Xin-qian. Fuzzy rule-based mulitmodel control strate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UV YAM control[J]. Techniques of Automation and Applications, 2004,23(6): 1–4.

[10]程启明. Fuzzy控制和PID控制集成的船舶操纵控制器研究[J]. 上海电力学院学报, 2001, 17(4): 7–12.CHENG Qi-m ing. Integrated controllors of Fuzzy control and PID control for ship manoeuvring[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 2001, 17(4): 7–12.

Research on motion control and simulation of underwater vehicle based on fuzzy theory

HU Jin-hui, HU Da-bin, XIAO Jian-bo
(Naval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Wuhan 430033, China)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control blind zone in the traditional fuzzy control, the combining of fuzzy control and PID control is adopted. 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 of large amount of computation and low utilization ratio of reasoning rules for the existing variable universe fuzzy control, the method of hierarchical variable domain is proposed. The fuzzy PID controller for some type of Under Water (UV) is designed. And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fuzzy PID controller has the advantages of fast speed, small overshoot and short settling time by comparing with the traditional PID control in the depth and vertical tilt control of UV. This is a good reference for the controller design of complex nonlinear object.

underwater vehicle;control;fuzzy theory

U661.33

A

1672–7649(2017)12–0059–05

10.3404/j.issn.1672–7649.2017.12.013

2016–09–20;

2016–10–21

胡锦晖(1980–),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舰船设备自动化与仿真技术。

猜你喜欢

论域模糊集模糊控制
制动器液冷控制系统模糊控制策略
BCH代数的拟结合Ω-犹豫模糊理想
基于Simulink变论域算法仿真技术研究
政策组合视角下政府研发补贴政策评估——基于40个国家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着舰指挥官非对称变论域模糊引导技术
基于上下截集的粗糙模糊集的运算性质
基于变论域模糊控制的Taylor逼近型内模PID算法
基于犹豫度特征改进的新的直觉模糊相似度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控制在过热汽温控制系统优化中的应用
双论域上基于加权粒度的多粒度粗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