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踏足历史长河品味汉语精妙

2017-12-27李薇薇

课外语文·下 2017年11期

李薇薇

【摘要】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历经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随着“国学热”“读经热”的发展,“经典教育”也被越来越多的学校纳入教学工作之中,各种经典诵读活动也成了研究的焦点,期间虽然争鸣不断,经典还是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走进基础教育。

【关键词】经典文化;语文课堂接收;喜爱熏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学热”“读经热”的发展,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 孙双金校长提出了“12岁以前的语文”这一教育主张,并出版了6册以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和儿童文学经典为基础的《12岁以前的语文》,全国使用《12岁以前的语文》教材的联盟学校已达200余所。

究竟是怎样的魅力凝聚了如此多的联盟团队?在信息时代迅猛发展的今日,如何继承年代距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国学经典?经典教育能否真正走进语文课堂,接受经典教育的学生能否从内心接受、喜爱并受到熏陶?如何把握国学课的教学目标,选择怎样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学好国学?

带着这些问题与思考,我们走进了全国第四届“12岁以前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现场,观摩了三节教学风格鲜明的国学课:杨蓉菀老师执教的《三字经》,朗读方式多样,拓展知识丰富。课堂上用了近十种诵读方式,带着孩子们有趣地、快乐地朗读,孩子们在打响板、小游戏、自主合作、吟唱《三字经》等环节中热情高涨、意犹未尽;任海燕老师执教的《笠翁对韵》选段——《四豪》,授以学生读、诵、品、唱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笠翁对韵用词丰富、典故众多的特点;朱志林老师的《大学》选段,拓展了大量的故事,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价值观的引领。

雖然只是匆匆半天的课堂观摩,却引发了我们对国学课堂的热议和思考,归纳如下。

一、国学课中应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因为文言文的晦涩难懂,故而文化气息浓郁的国学课堂往往缺乏生机,“字字落实、句句讲清”的程式化教学模式充斥着课堂。任海燕老师的《笠翁对韵》选段,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理解“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时的图片呈现、教师配乐讲解;参悟“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时的古诗欣赏;指导背诵时的填空练习。学生学起来轻松自然,尤其是让孩子们接口读、跟着老师的拍子背诵等,更是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也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了文章的整体节奏。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她没有讲授“词性相当、节奏相称、平仄规律”等学生目前还根本不可能理解的语法,把时间留给了大量的诵读、生生间的释疑、相关知识的拓展。这样的设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轴,活动为主线。

二、国学课堂应如何处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

国学经典的教学中,“文”与“言”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共同承载文言文的实用与审美价值。我觉得,教师既要重视对“言”的讲授,又要重视对“文”的挖掘。从文言到文章,从文学到文化,由细处而大略,使学生体悟并理解文言文的特点与内涵。

在教学中既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基本能力,还要合理开发,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并学习将文言独特的句式及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感。在不同的年级阶段,可以尝试采取不同的练笔方式,难度随年级加大。

任海燕老师执教的《笠翁对韵》课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模仿韵文的句式和结构进行创作。随着年级的上升,在积累了相当部分的古文基础上,学生还能更进一步地借鉴文言文的写法和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文言文片段。

三、诵读为主的国学课如何实现教法的多样性

国学经典相对于其他文体,要更加注重朗读的形式和效果,要综合使用各种朗读的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朗读效果:教师范读更容易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教师在范读的时候,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和表情,进而仔细体会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古文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朗读经验更远,更需要教师的朗读示范;特级教师王雷音提出“揉读”这一朗读方式。揉读有三种形式:引读、复沓读、补文读。学习国学时,引读是常用的方法。教师用引语领着学生读,或者教师读上半句,学生接下半句。这样的引读能形成师生互动,是有意义指向的读。引读的关键就在于教师的引,教师引语必须根据要引读的内容来设计,准确、贴切,能营造一种语境,营造一种氛围,渲染一种情感。抓关键词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理解,并根据关键词调整轻重音加强朗读的效果。文白对读是指文言文和白话文结合起来读,需要教师和学生合作展开。为加深学生对于国学的积累,教师先说出一句由古文译出的白话文,然后学生读出相对应的文言句子。一文一白,交叉着进行。

四、国学经典的学习如何实现循序渐进?

凡事过犹不及,国学经典的学习不能急功近利,应小步轻迈,分段学习,循序渐进,经典值得一辈子去领悟。第一阶段旨在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把他们引入到经典学习的大门内,可以学习短小有趣的《三字经》《百家姓》等,在学习国学经典的同时达到识字认字能力的提升;第二阶段可以通过自学和教师教授的方式,学习经典,扎实古文基础。通过查注释、猜读等方式,学生能够大致理解古文的内容,通过朗读吟诵,能感受古文与现代白话文的表达形式的不同,品味文言独特的韵味;第三阶段在前期的积累上,学生可以学习一些经典的文言片断。能抓住古文中的关键字词疏通文意,能进行仿写,或对古文进行扩充。诵读经典,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立足传统文学,南京北京东路小学为学生铺开了一幅古韵悠悠的画卷,让学生在12岁之前踏足历史长河,品味汉语精妙,在语文的世界中自由生长,蓬勃向上。虽然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在推行小古文的学习,但在教与学的道路中,仍然磕磕碰碰,一路风雨。我们将在执着追求中开启母语的源头文化,播下千年文明的种子,让国学经典悄然而亲切地贴近孩子的心灵。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