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2017-12-27孙海玉
孙海玉
【摘要】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常见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手段,让学生运用朗读方法了解课文的信息,从而獲取语文知识。在朗读教学时,选择良好的朗读方法可以将文章的意境更好地表达出来,也是理解语文知识的一种方法。因此,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朗读,能让人体会到文章中的思想,能感受到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流露。由此可见,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能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精彩的内容,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还能提升学生的记忆力,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一、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现状
目前,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朗读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并没有显著成效,作用发挥不大,多数教师对于朗读的意义理解得不够正确,将朗读作为一种学习形式,运用于语文教学讲解。这样的朗读是丝毫没有情感融入的,是非常麻木机械的,导致学生对朗读没有丝毫的学习兴趣,认为学习朗读过于枯燥,学习效率得不到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对此重视,转换朗读方式,明确朗读的意义,将其有效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
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策略
(一)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预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授课前,一定要先预读课文。在预读过程中标注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理解每个段落的大致含义,然后运用适当的情感将课文朗读出来。
例如在学习《小木偶》这篇课文时,教师应将文中的文字所表达的情绪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朗读喜悦的段落时能在脸上展现开心的表情,在朗读悲伤的段落时要放缓语气,通过控制语速来控制情绪,更好地表达出文中的情感。提前预读才能在课堂上对学生朗读进行有效指导,当学生朗读中有些不足,教师才能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改正,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情感进行课文朗读,在朗读时吐字要清晰,要注重抑扬顿挫,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朗读 兴趣。
(二)教师亲自进行示范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所有知识的基础。在学习一门学科时,如果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学生完全不需要督促,很自然地进行主动学习,这样的学习状态比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更加有效果。所以,教师在小学阅读中一定要明确兴趣在朗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在朗读教学中要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为教学目标。小学时期,学生正处于刚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社会阅历较浅,很多学生不明确自己的兴趣是什么,那么此时小学生的兴趣是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个机会,通过示范性朗读,将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让学生能体会到朗读的魅力,通过教师的示范性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课文所要表达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教师的感染后被这样的朗读方式吸引,从而提升学生的朗读兴趣。
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构建诗中的意境,在学生都沉浸在意境中时,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诗词,播放配好的古典音乐,效果会更好。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会瞬间爱上语文朗读,被语文朗读的魅力所吸引,被教师的朗读情感所打动,从此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教师引导学生角色朗读,促使学生深刻体会课文内涵
在教师范读完毕后,学生的朗读兴趣全部被激发出来,营造出了非常浓厚的朗读氛围。这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在课堂中设定情境,让学生通过情景演绎将自己带入课文中去,从而深刻体会课文的含义以及课文的中心思想,将文中的每个词汇、段落、成语都进行深刻理解,深刻体会文中的人物动作、表情中所表达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感情。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有了更深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可以将课文中语气较重的部分朗读得更加生动,更加具有情感,将文中“做人不要骄傲,不要光看自己的优点”的含义充分表达出来。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促进学生进步的一项重要途径。由于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逐渐被重视,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以及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赵艳华.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设置与教学实践方式解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9).
[2]杨麦平,孙红霞.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J].文学教育(上),2017(7).
[3]江海.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7(5).
(编辑:李艳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