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让“读”领风骚
2017-12-27郑炎菊
郑炎菊
摘要:金克木先生说: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与提升学生素养的基本途径之一。读不仅能“传道授业解惑”,更能沐浴经典,“读”占语文鳌头,“读”秀语文精彩,读是打开智慧之窗的一把金钥匙,读是自我情感的抒发,读是阅读教学中重要的言语实践活动。语文课堂,教师应做到少讲精讲,让学生“读”领风骚。本文主要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读的现状,在读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与之对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中语文;朗读;策略;课堂教学
一、 高中语文课堂朗读的现状
1. 由于应试教育压力的存在,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注重字词、阅读、作文的教学而从来不涉及朗读教学,他们一致认为朗读教学既浪费时间,又不见成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此省略掉。相反的是,这种形式的语文教学却使得学生们在读起文章时犹如行走在崇山峻岭之间,找不到路的尽头,同时也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应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2. 高中生自身态度的转变。高中生对待朗读的态度由认真严肃转变为敷衍了事,部分高中生将朗读视为应付差事,违背了朗读的初衷。课业的繁重加之学习压力的增大,使高中生将学习重心放在主科目的学习上,对朗读的态度由此发生了质的变化。
3. 朗读作为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朗读者数量越来越少,专心钻研朗读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朗读对于高中生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对于阅读的理解,更多的是对于情感的表达、艺术的升华。
二、 高中语文课堂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教学朗读计划的缺失,学生朗读的随意性较强。以早读为例,朗读缺乏计划性。高中生往往在朗读的前几分钟慷慨激昂,随后朗读的声音和情感愈见低迷,最终停下来放弃了朗读。而教师显然也漠视了这种情况的发生,漠视了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漠视了对于想象力和思维敏锐性的培养。教师本应是生活与语文的载体,却在实际中割断了二者之間的联系。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只有少数自制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在朗读中得到锻炼,而大部分高中生客观上浪费了学习时间。这样不仅没有从中学到知识,而且还拉大了与优等生之间的差距,这显然违背了学生均衡发展的教学理念。
第二,学校缺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教师在组织学生朗读的方式方法上过于简单,只是单纯地布置朗读任务,没有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教学指导。很多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基本的把握,抓不住朗读的要点,因而不能细致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导。而高中生对于朗读的理解,只是泛泛地停留在对轻重音的把握,过于注重朗读技巧,缺少了对情感的深层理解。倘若一味地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那么基本就是在走传统路线;相反的,注重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改革。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注重知识的延伸,而且应该从更深的层次挖掘文字,比如:对语言透过朗读深入的品味。简而言之,教师要用心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用心去体会语境的深层含义。
第三,朗读活动过于单一,朗读形式拘泥于传统,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绝大部分学校的朗读活动目前仍停留在朗读比赛上,缺乏创新创造。朗读的重要作用,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从几个方面努力,而不是仅凭朗读比赛来提高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方式方法过于传统,客观上降低了学生的朗读热情。
第四,朗读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它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向作品思想的深处挖掘、不断追问的过程,是在理性分析、积极思考后的情感领悟的过程。因而,只有声情并茂的朗读,才能达到理想中的效果,才能更深层次的体味作者的用心。显然,这与实际情况是背道而驰的。
第五,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极端,甚至较为激进。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反复读书,自悟自得;有的老师则将提问环节一笔带过,课堂互动较少,学生学习、朗读兴趣不高,教学效果较差。
三、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朗读水平
第一,提出朗读的基本要求。教师对于学生基本要求的提出是指导学生有效朗读的一个重要方面。普通话朗读使朗读更具有感染性、可理解性,同时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朗读应自然流畅,语气要尽量平和,停顿要合理,节奏要恰当。当教师把这最基本的要求教给学生时,学生才能有据可循,一步一步地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也应充分地给予学生阅读时间,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形式把书读透。正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语文教师们只要有耐心,有毅力,不断探寻科学的训练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高中课堂上“读”领风骚的目标就一定能都实现。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基本朗读技巧——停顿、重读、语调和语速的掌握。首先要注意停顿、重读,注重主谓宾的把握;其次是注意语气,最好与文章背景相联系,该速则速,该慢则慢;最后是要吐字清楚。教师也强调学生对朗读的练习。开始要认真读,起步阶段练习可稍微慢点,随之慢慢加快,从课余时间中找到练习的机会。朗读是对情感的集中表达,是对语言最直接的感受。读得多了,文章的语言、节奏、格式、句式、格调也就自成一体了。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文本的感知领悟能力,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寻找自身的情感流露。在朗读过程中,明确学生的朗读方向,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适合自己的朗读模式。
第三,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日常多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这对朗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持续深远的。同样,教师也应在朗读中起到示范性作用,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发挥出每位学生的优点。语文教师可在平日的课余活动中,多给学生创造听课文的原声朗读的机会,设立图书角,创建小小广播台等,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语文教师还应该注重课堂气氛的渲染,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阅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的是,范读仅仅是个引路人,只能起“示范启发”的作用,无论在何种情境下,不同的人对文章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语文教师也必须引导入情入境,按照自己的情境体会去感受、理解、表达真实的情感。此外,语文教师还应注重朗读的过程性评价,培养、引导学生积极朗读的兴趣。语文教师应帮助每个学生朗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情感,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在明确朗读的目标和方向的前提下,升华朗读的情感,寻求更深层次的发展。
第四,教师应突破传统的朗读方式,大胆创新,例如创设情境读、表演读、比赛读等,通过对多媒体、录音及教师的体态语言等的运用,帮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必须讲求“入情入境”这个原则。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进入最佳的朗读和阅读状态,从而展现出较高的朗读水平。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读,借助人物动作、感悟理解课文。例如将他们带入真实的情境中。体会特定
人物情感的喜怒哀乐,通过身临其境的朗读,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是切实可行的:通过种种方式方法,学生不仅可以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也更进一步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五,二十一世纪不仅是人才的竞争,更是能力的竞争。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水平。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式,组合管理。例如依据教材,指导朗读;多种朗读,强化训练;教师范读,感染学生等,以此促进学生对于朗读的深入学习。作为高中生,应具备超前意识,自觉提升自己、发展自己。作为教师,更应多出一份使命感,用自己的突破和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高中生提升朗读水平的教学之路,使朗读训练朝着更加科学、更加系统、更加完整的方向发展,以此托起祖国的希望之星。
简而言之,让高中生在课堂上“读”领风骚不再是单纯的奢望。朗读是学生情感表达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作为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从无声的书面语言向有声的口头语言演进的过程中逐步绽放着耀眼的光彩。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叶圣陶也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相信,在语文教师们的不断探索中,高中语文课堂中让“读”领风骚不再只是一句空口号。
参考文献:
[1]陈蓝兰.优化教学情境,提升教学效率[J].阅读,2014,(Z7).
[2]李晓英.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N].中国信息报,2011.
[3]李佳妮.黄厚江本色语文课堂教学思想研究[D].渤海大学,2015.
[4]张婧恒.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