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院校环境类公选课的实践和探讨

2017-12-27郑师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51期
关键词:公选课高等院校

郑师梅

摘要:在《环境问题与人类发展》公选课上通过教学内容的精心选择和多种教学方式的摸索来促进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大学生的环保素质教育,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最终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关键词:公选课;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教育;高等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1-0134-02

我国的环境保护已到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环境问题已成为挑战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的根本性问题。国家陆续发布的“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环境法制的顶层设计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里程碑事件。

教育因素有助于人类在求得自身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还能保证自然与社会的生态平衡。《全国1996-2010年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明确规定“高等院校的非环境专业要开设环保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1],这成为高校开展公共环境教育的政策依据。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如何吸引更多的非环境专业的学生,满足学生对环境学科的选修要求,笔者对《环境问题与人类发展》课堂教学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一、教学内容的设置

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公选课的内容深度要有别于环境专业的学生,内容的选择应遵循下列原则:兼顾全面,突出重点。全面是指授课内容具有系统性,对课程有整体的把握和全面的设计;重点突出是在有限的课时内突出课程的重点,包含环境重点和热点问题。综上考虑,笔者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拘泥于任何一本教材,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授课,增大选修课程的空间度。

1.环境与人类文明专题。环境问题具有时代特征,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当代的环境问题是有史以来最为严重复杂和棘手的问题,是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如经济、社会和人类的发展理念等,需要在历史的纵深中认识和反思,不然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把握难以做到高屋建瓴的高度。因此,沿着历史的轨迹,归纳了文明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关系,揭示了不同时期环境问题的特点与原因。该专题主要论述了人类不同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的发展和表现,和历史上环境问题与人类文明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从本质上讲环境问题就是发展带来的问题。

2.环境问题与人类发展专题。以环境要素为对象,分别叙述大气环境问题、水体环境问题、土壤环境问题、固体废物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国内外现状、原因和危害,以及预防和消除的政策和技术。大气环境问题部分包括大气污染的危害,三大全球大气问题,雾霾,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和综合防治对策,国内外大气环境标准,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以及“大气十条”的解读等内容。水体环境问题部分包括水资源的特点、现状及其重要作用,水质指标及水质标准,水污染防治途径,水体污染的危害,我国水污染现状以及“水十条”的解读等内容。土壤环境问题部分包括土壤污染的分类、特点和防治措施,我国的土壤污染现状及“土十条”的解读等内容。固体废物污染部分包括固体废物的分类、特点及危害,固体废物的处理原则和处理处置技术,我国固废污染现状以及城市垃圾焚烧厂的功与过等内容。生态破坏部分包括生态破坏的原因、表现和危害,国内外生态破坏的状况以及生态恢复的原则和程序等内容。

3.人类发展模式的探索专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源,即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因而,寻求解决的思路就要从根本上改变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出发,寻找人类与自然相和谐的、健康的和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该专题重点阐述人类为寻求发展与环境关系之间的困境所作出的尝试和努力,包括先后出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探索,主要是人类追求社会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和解决途径,包括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海绵城市、低碳经济及循环经济等。总体上,该课程的设置内容系统地阐述了环境问题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方法的探索

在教学目标明确的基础之上,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等一些因素,《环境问题与人类发展》公选课的授课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综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增强了互动式教学的应用,唤起学生“乐知”的欲望,同时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应用不仅能够鼓励学生去思考,还能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学习变得鲜活起来。例如,在“大气污染”部分,以伦敦烟雾事件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典型案例来讲解,同时,将我国大面积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的问题作为重点来讲解。讲解“水体问题”时,重点将近些年国内的水体环境事件作为案例来讲授相关知识,比如,引用松花江硝基苯事件、太湖蓝藻爆发等实例,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水体污染问题频发的严重程度及其体现出来的我国社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漠视。在讲解“生态破坏”时,引入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2010年10省遭受的严重洪涝灾害等实例,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生态破坏的形势和面临的挑战。通过对热点问题的介绍、点评和分析,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明白环境问题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道理。

2.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法将“讨论”作为主要形式,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准备地针对某些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激发学生的主動参与意识[2]。但是,要注意的是选择难度适中的主题,既不能高深,把学生的兴致消耗掉,也不能浅显,让学生觉得无趣。例如,在“环境与文明”部分,思考“消亡的三大世界古典文明(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原因”等类似具有深度的问题,使学生深刻理解人类文明与环境问题的演替关系。再比如,在“全球气候变暖”部分,可以让学生对造成气候变暖的原因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加深对气候变暖知识的掌握。

3.课堂专题研讨,课堂专题研讨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大主题框架下针对性地布置几个相关的小主题,如三峡工程的生态保护问题、南水北调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我国雾霾问题的解决途径、我国城市垃圾焚烧厂“大跃进”式建设的是与非等等,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制作成幻灯片文件,在课堂上讲述,让老师和学生得到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机会。通过专题研讨的方法,能使学生加深对该专题的理解,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更为浓烈。endprint

4.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短板。比如,采用多媒体展示烟气除尘装置和机动车尾气过滤器的结构、原理和运行过程,水处理构筑物对污水的处理原理和过程,垃圾焚烧炉的结构、运转过程和脱硫脱硝的处理方法和流程以及垃圾填埋场的底层防渗结构等等。针对公选课课时少而课程内容多的特点,鼓励学生课下阅读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书籍和观看环保纪录片或影片,使环境保护教育从课上延伸到课下。例如,推荐阅读《寂静的春天》和《没有我们的世界》等环保书籍。课程的重要内容是为了让学生对我国当前的严峻环境问题以及环境形势有所了解,因此推荐学生课后多涉猎介绍我国环境问题的书籍,比如自然之友编著的环境绿皮书系列丛书《中国环境发展报告》,汪永晨等主编的中国环境记者调查报告的系列丛书。推荐学生课后观看《The 11th Hour》、《北极!北极!》、《穹顶之下》、《垃圾勇士》、《塑料王国》、《鸟的迁徙》和《可可西里》等纪录片和影片。

三、结语

公选课《环境问题与人类发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性,促进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对环境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他们将来可能跨入经济、科技、法律、艺术、建筑、新闻等社会领域,他们能否正确地看待和处理环境问题将会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下我国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挑战,同时又肩负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任,要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能够同步进行,离不开生态环境知识和理念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和深化[3]。

参考文献:

[1]石晓枫,张晓燕.在我国高校公选课中增加環境教育内容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1,35(1):66-69.

[2]江山野.关于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制度(上)[J].课程·教材·教法,1995,15(5):53-57.

[3]李富荣,梁士楚.高校开设生态环境相关公选课的必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5):161.

Abstract:The cable to promote teaching effect through the teaching contents in "touch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human development" elective on careful selection and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enhance environmental qual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establish a good environmental awareness,make contribu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conomy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public elective course;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ducat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选课高等院校
高校音乐欣赏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高职院校公选课《环境与健康》教学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