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渗透探索
2017-12-27温泉
温泉
【摘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相结合是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的趋势。文章通过在建筑学专业课中国建筑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渗入实践,从职业道德修养、人文素质培育、哲学思辨训练三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专业课程做了有效的探索,最后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结合方式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建筑史教学;渗透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各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它包括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教育;党的理论、路线、经验教育;弘扬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观与法制教育、基本国情和形式与政策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应该贯穿育人的全过程,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部41号令中提到:学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民族情怀、国家意识、全球视野、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等基本素质。
一、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必要性
目前高等学校思政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两课”以及专职学生工作者和相关部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崇高的思想境界。中共中央和国务院2004年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在新形势下,思政教育应该与专业课有效结合,这是将思政教育深入贯穿于高等教育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新工科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的需要
在实践中,高校专业课教师更多的只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足够的意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政治辅导员的任务。毋庸讳言,辅导员、班主任的确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力军,但仅凭他们的力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毕竟,仅仅靠辅导员、班主任开几次会,是无法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的,并且学生会感到这些都是“大道理”,即使在听也是应付了事。因此,专业教师如果仅把教学看成是“纯专业”的教学,而不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就会丢掉这片教育的主阵地,思想道德教育就难以深入和持久。
教育是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共为主体,以教育资源为客体所进行的主体之间和主客体之间的、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为目标的社会实践。由此需建立全面的人才观、平等的师生观和多样化的教育观。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知识是基础,属表层;能力在知识的基础上经培养而形成,属里层;素质在知识和能力基础上经长期内化而养成,属内核。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直接深入教育的最根本进行人格的培养。从这一层面上讲,思政教育同专业知识教育相融合更有助于教育的全面展开。
(二)新工科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
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要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新工科建设和发展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需要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新理念”,构建新兴工科和传统工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探索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建立完善中国特色工程教育的“新体系”,实现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北京指南”)中提出新工科建设指导意见:“更加注重理念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德学兼修,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法治意识、生态意识和工程伦理意识等,着力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树立创新型工程教育理念,提升学生工程科技创新、创造能力;树立综合化工程教育理念,推进学科交叉培养;树立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因此,培养新工科人才的需要,不仅体现在专业技术过硬,还要体现在团队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人文和技术辩证关系上。培养目标不仅是要使学生成为一个技术过硬的技术性人才,还应该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二、思政教育在中国建筑史中的渗透探索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学习这门课程不仅要了解建筑的发展演变过程、历史上各时期各地域的建筑特点,还应该了解影响建筑发展演变的种种因素。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建筑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建筑发展演变的规律,正确理解建筑的本质与形式的关系。教师应当让学生掌握运用一定的方法,通过自己的思辨去认识和评析建筑,从而逐渐树立起健康的历史观和独立的建筑价值观。由于这门课程涵盖了人文、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有可能为思政教育的渗透提供平台。
(一)以史实培养使命感与责任心
现今的建筑教育基本上是沿用西方模式,容易造成学生人云亦云,失去自己的坐标,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历史知识,对中国几千年宝贵的建筑遗产缺乏正确的认识,往往在不甚了解历史传统的前提下,轻视传统,妄自菲薄。在这种情况下树立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谈何容易。因此,在建筑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了解自己文化的积极态度和自信心。例如在城建史教学中,尝试将一座座历史城市和相关建筑人物联系起来,进行深入剖析与综合发掘,追溯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探索城市思想、城建方法及所造就的城市形象,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近代建筑历史部分的教学中,在对圆明园、卢沟桥等记载屈辱历史的建筑进行讲解的同时,通过影音、图像等手段帮助学生回顾其背后所发生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斗意识。
面对当今国家“一带一路”的政策,我们在教学中可适当加入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互相借鉴吸收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如中国古代建筑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发生的变化,中国古代建筑对日本和朝鮮建筑的影响以及在东亚建筑圈中的地位,使学生了解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建筑,在体系内部有独立发展演变的单向延续性,同时又有与外域建筑体系相互影响交流的多向传播性。当经济全球化已经将时代推进到跨文化的对话阶段,当人类共同面对着生态、环境、文化等多种危机之时,当中国建筑业和建筑创作界不仅在国内面临着和外国同行的竞争,且已经不断介入西方的建设项目之时,走向世界的中国建筑师需要一种具有传统中国建筑精神的整体性探索思路。endprint
(二)以文化提高鉴赏品位,增强公民意识
建筑历史理论教学偏重于引导学生从审美的层面去欣赏历史性建筑,要求紧紧抓住历史的发展脉络,对建筑的发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有系统、生动、形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应辅以类型建筑专题讲座,让学生充分认识不同类型历史建筑的特征,并提高对历史建筑的鉴别能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物质形态上的基本特点。优秀的历史建筑渗透出傳统文化的优良基因,包括“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都是在今天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的。在建筑历史中可以了解匠作营造方面的知识,如在山水园林营造中所体现出来的物我一体的自然观,合院建筑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园林营造中对环境的分析和利用等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理性精神与建筑审美意识。通过这些知识的传授和教育引导,让学生了解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引发的中国建筑文化的危机,从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先导,思考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是否能够适应今日城市的建筑与发展,思考如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的建筑文化中。
在对传统聚落的知识传授中,通过传统聚落重视生态环境和精神环境的营建理念的讲授,启发学生以当代视角来看待这种整体的生态环境观,了解值得人们借鉴的成分,与现代生活需求部分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和谐的人居环境。在历史建筑测绘实践课上,我们联合当地的环境保护组织开展“记录故土,保护家园”环保活动,对古桥和古建筑进行测绘、记录,并和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在古镇清理垃圾,把历史遗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观念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学习拓展到生活。
(三)以哲学培养批判精神和历史发展观
在建筑史教学中,我们一直将辩证批判的历史观教育贯穿其中。了解一门学科发展的历史,而且对该学科已有知识和理论进行再一次分析、综合与提高的过程,能使学生加深认识,提高本学科的业务水平,以收到综观过去、明察现在和预示未来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教育学生坚持批判精神和对度的把握,推动传统的发展。今天的世界已经是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环绕的世界,跨文化的对话是应对挑战的基本路径,因而今天对传统的复兴不是用当年“打倒孔家店”的方式去对待域外文化,不认为民粹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会导向传统复兴, 而是通过批判的精神认识这个世界,也使得传统文化在比较中获得认识与揭示。批判精神是人类发现问题,改善自身,获得前进的推动力,包括对工业文明的批判,也包括对传统的批判,但是批判必须实事求是和发现真问题。重新发现传统的整体思维、关系思维和直觉思维的价值,对于重新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是十分必要的。而古代中国的思想武库就在身边,我们要学会寻找资源和营养去应对挑战。
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图书馆或者历史文物,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这样能够潜移默化地展开历史观教育,在了解本地发展的同时,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点正确看待现今的社会主义建设。借鉴历史经验,立足历史条件,顺应历史趋势。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要有选择地继承、发扬历史理论和经验,反对全盘否定,割断历史去看待和处理问题。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继承、不断发展的连续的动态过程,凡是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理论经验必须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凡是被历史证明有错误的和有害的做法必须坚决抛弃和改正。
三、结论
思想道德教育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不是学哪一门课程就能单独奏效的。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价值观念、工作作风等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结合课程的内容、特点和方法有意识地加强学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体会专业课给自己带来的自信,感悟科学给自己带来的智慧和启迪,养成使自己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
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课中的渗透,应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各学科专业教育的特点,努力挖掘专业教育的各类课程中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实现科学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融合,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具体可以通过科研立项、教改立项,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加强教学方法研究,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可以试点推出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强和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不应为参与研究的专业课教师设限,应鼓励大胆实践。通过这种科研立项,调动广大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个人素质,实现了教师立德树人、华育英才的个人目标追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Z].2004.
[2]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J].齐鲁学刊,2003(05):5-8.
[3]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李冬娜.职业院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问题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8(15):55-56.
[5]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