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趋势下职业能力提升路径与方法研究
2017-12-27董建陈海思
董建+陈海思
【摘要】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线的组织者和承担者,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抓手。职业能力是辅导员履行自身岗位责任所需的素养与内涵,在建设高水平、专业化辅导员队伍的道路上,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辅导员;专业化;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等文件的颁布,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有助于促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和职业能力建设。在专业化趋势下,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探析有助于增强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与针对性。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趋势下职业能力提升的内涵与必要性
职业能力通常也称为职业胜任力,是人们从事某一行业所具备的基本要求与涵养,通常呈现出稳定与综合的心理特征。《标准》将辅导员职业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专业化是指特定行业的个人或者群体通过不断发展,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特定职业和专业人才的过程。辅导员的专业化,是以长期性和稳定性为特征,要求从业教师具备良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愿意從事辅导员职业,按照思政工作规律办事,注重方法技术的提升,朝着专家型、专业型路径发展的过程。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促进辅导员个人职业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培养专家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教师团队,有助于高校和谐与稳定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中存在的困境
(一)职业定位不清,专业精神匮乏
高校辅导员往往承担着大量的日常行政事务,沉湎于各类材料上报和繁冗的学生事务,导致辅导员的职业定位不够清晰。由于辅导员工作还不够专业化,流动性比较大,专职程度还不高,导致专业精神的匮乏和职业精神的淡薄。
(二)高校辅导员的准入制度不健全,缺乏培训与激励机制
目前,辅导员的入职门槛还比较低。相当部分的辅导员缺乏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知识,即使有的辅导员经过几年锤炼,基本掌握了学生工作规律,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与技巧,但其离专业化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有的高校对辅导员存在“只使用、不培养”的现象,没有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或对辅导员的培训只是限于听报告,学文件,缺乏业务创新性和针对性;辅导员的考核缺乏量化,常出现“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严重影响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对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效果也不公正,也会导致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三)“养用”不明确,缺乏科学的流动机制与职级制度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养人”和“用人”之间的关系还不够协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辅导员队伍更替比较频繁,在岗时间不长,非正常流动较快;二是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抱有“临时观念”,其在薪酬、地位、职称等方面未能得到应有的保障,缺少长期做学生思政工作的准备。科学的职级制度应包括层级设置以及与之相连的评估、晋升、考核制度。目前,为辅导员量身打造的职称评定制度还比较单薄。
三、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强化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一)合理定位辅导员职能,培养职业精神
应该严格按照《标准》,强化辅导员育人导向功用,减少辅导员“万金油”的现象。为辅导员减压,帮助辅导员从繁冗的行政事务中逐渐抽身,把重心回归到思政工作、育人工作上,更为贴近学生和实际。引导和帮助辅导员培育高尚的职业精神、职业理念,培养职业道德和价值观,把专业知识内化为修养与信念,把职业精神贯穿思政工作的全过程。
(二)规范辅导员准入制度,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发展机制
规范辅导员准入制度,一方面是要严格准入程序,把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入口关,要遵循“公正、公平、公开、透明”的原则,择优选聘优秀辅导员;另一方面是要严格准入标准,按照“纪律严、作风正、政治强、业务精”的标准进行选聘,结合学历标准、专业标准、素质标准。
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发展机制,包括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和健全考核和保障机制。一是要强化辅导员岗前培训,为辅导员创造和争取不同层次的培训机会,把业务培训、技能培训与党务培训有机结合。二是设定科学的考核指标,规范考核细则,不断推进辅导员量化考核,让辅导员的管理达到“有章可循”,将考核结果与工资、评奖评优、职称评定等相关联。三是提供辅导员沙龙、辅导员技能比赛等平台,检验和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四是鼓励辅导员开展课题研究,支持辅导员参加校外实岗挂职活动,增强辅导员对工作的成就感与认同感。
(三)建立科学的流动机制和稳定的职级制度
辅导员在岗位上任期满后,学校可以根据考核结果和其本人意愿予以合理的分流。如果长期热爱从事辅导员工作,学校就应将其作为辅导员骨干予以培养;如愿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可送其参加深造或塑造成为教学骨干;对于素质优秀、成绩突出的辅导员,还应将其作为党政后备干部重点培养。科学的流动机制可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不断循环,使辅导员队伍在稳定中健康发展。
辅导员可向专家型辅导员和管理型辅导员发展,据此来完善辅导员的职称评定系统。从专家型辅导员方面看,可以参考专业教师的评定方法,根据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和能力水平,单列辅导员职称评级标准,辅导员可评教授、副教授、讲师等职称;而从管理型辅导员方向看,高校可根据实际,设立处级、科级辅导员,与之配套相关待遇。通过激励与肯定,多方面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
(四)树立终身学习信念,坚定自身专业化发展道路
专业化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在此条件下,辅导员应该结合工作实际,朝着专业化的目标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努力成为专家型、专业型的高校思政工作者。一是要增强终身学习和促进职业能力发展的意识,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二是加强知识储备,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取得相关资格证书,成为实践型辅导员,或发挥学术专长,力争在某一领域成为研究型辅导员。三是把握培训和对外交流机会,不断加强处理实践问题的理论储备。四是虚心向优秀辅导员学习,坚定走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政司.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Z].2014.
[2]刘蓉.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趋势下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研究[J].青春岁月,2014(14):235.
[3]陈海菊,李佩忠,高欣,等.基于提高内涵建设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研究[J].成人教育,2015,35(10):84-87.
[4]章根红,李洪全,尹红婷,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路径与方法探究[J].高教学刊,2016(18):201-202.
[5]王瑞,赵芳.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与方法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6(14):87-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