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三物理的有效教学
2017-12-27殷东平��
殷东平��
摘要:面对目前的教学大环境,毕业班的物理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一、注重方法、科学从教。二、精选习题、务求实效。三、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四、复习工作要上升到科研水平。
关键词:方法;有效教学;模型
根据江苏高考制度,物理作为理科考生选修的必选科目,教师和学生都应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不能过分强调,也不能放松,要能够很好地为语数外服务。在“大减负”的环境下,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好好地思考“我该怎样做”,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怎样才能提高高三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 注重方法、科学从教
詹姆斯.卢瑟福提出“教学应该强调理解的质而不是信息的量”;它启发我们教学工作要注意科学方法,同样复习一个概念、定理,应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复习最有效率是我们应研究的问题。物理学从其性质特点看,它是一门具有方法论的科学,如实验法、模型法、推理法、分析法、假设法、图象法、数学方法等等,其中模型法在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规律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物理学在应用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学生若掌握了这种方法,那么学生可以解决的不是一道题,而是一类题,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维的高度提升了。
比如这个与实际联系的问题:某地区的平均风速是v=6 m/s,已知空气密度是ρ=1.2 kg/m3,此地有一个风车,它的车叶转动时可形成半径为R=20 m的圆面,假如这个风车能将此圆十分之一的气流的动能转化为电能,求这个风车平均每秒内发出的电能是多少?
有些学生可能会感觉到无从下手,因为他们的头脑中没有建立起这样的模型:而这个模型实际上在《恒定电流》一章中,“思考与讨论”部分我们学习了导体中电流微观表达式的推导方法:一段粗细均匀的导体,两端加一定的电压,设导体中的自由电荷沿导体定向移动的速率为v,导体的横截面积为S、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荷数为n,每个自由电荷的带电量为q,试求出导体中电流:I=nqvS。我们就遇到过。这个模型在后面洛伦兹力的推导,还有许多涉及流体问题都将用到。
所以教师要追求课堂的高效,就应注重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促使其能举一反三。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那么多看似大相径庭的问题实际是一个问题,而看似相似的问题却截然不同。物理教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模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明了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精选习题、务求实效
教师选择的例题要有目标性,习题要有针对性。可以以备课组或教研组为单位,形成一套系统的包含“熟练、提高、综合、拓展”型题型在内的由易到难,拾级而上的连续、有序的习题组、增加目的性,实效性,进而构建一个例题习题系统。教师在选题中注意对课本中的典型例题、习题进行改造、扩展,一题多解,一题多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物体由静止开始从倾角为θ=30°,动摩擦因数μ1=1/23的斜面顶端滑下,滑到斜面底端,又在动摩擦因数μ2=0.5的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停止,设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初速度即为物体滑到斜面底端时的末速度,已知斜面长L=10 m,求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
这是在动能定理应用中的一个典型例题,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低起点系列问题,为学生铺设好思维的“脚手架”,逐步引导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但这仅仅是就题论题,更重要的是对题设的条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变化,使其呈现新的情景,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挖掘思维的深度,务求实效。因此可以设计以下的系列问题:
问题1:若斜面和水平面的摩擦系数相同,即μ1=μ2,那么全过程摩擦力做功可以合并成怎样的一个表达式?
问题2:若滑块沿倾角为θ′的斜面滑下(斜面和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则最终停在C处,还是C的左侧或右侧?
問题3:若在C处给物块一个初速度v0恰好能滑上斜面顶端A,则将倾角改为θ′,仍要能滑上斜面顶端,则在C处给物块一个初速度v′0v0(填>、<或=)。
问题4:假若在物理实验室只有一把米尺和一块长木板(木板和实验桌材料相同),如何来测量小木块和实验桌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总之,要想提高物理课堂的效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的学情,考虑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多设计一些能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优化问题的设计。以维持学生的探究乐趣和思维的活跃,在体验、反思、探究的过程中,突出自我发展和个性发展。
三、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学校教育是一种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从而获得理想的发展为己任的人道主义事业。因此,通过讲座、个别辅导或课堂教学给学生多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就十分必要。学习方法是一种策略性知识,是智能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来说,“学会”比学到了什么更重要,对其终身发展更有价值。由于不同学科的知识类型的差异,其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确切而牢固地掌握概念,准确掌握公式符号中符号的指代意义,以及符号之间的关系,是学好物理学科的关键。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这样的思想:拿到题目不要急着去做,更不要盲目地做大量题,而要首先分析这道题究竟要检测你掌握了什么,即解题所必须依据的原理,这样很多题目实际上就是一道题,这样就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减负增效。同时一些设计精妙、精巧的题及其解题思路可以适当地做笔记,以方便经常回顾一下,对于牢固掌握解题思路会很有帮助。
总之,教育教学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二册,2002
[2]郭道胜.《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