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2017-12-27张鳃元何克奎
张鳃元 何克奎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得网络舆情传播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网络是其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动态的主要途径。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意识、观念、态度在成长发展中的一些特质,使得网络舆情对其影响或许会超出社会对这一群体的普遍认知与期待,因而,有必要对此进行相应的分析梳理。
本文通过对当前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结合大学生所具备的群体特点,剖析研究网络舆情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对以后开辟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以及高校的日常管理、校园文化氛围的塑造、乃至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网络舆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众往往以信息化的方式发表各自看法,网络舆情可以采用图灵舆情网络自动抓取技术手段方便获取,效率高而且信息保真(没有人为加工),覆盖面全。一些重大的网络舆情事件使人们开始认识到网络对社会监督起到的巨大作用。同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诱发民众的不良情绪,引发群众的违规和过激行为,进而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一、 当前网络舆情现状
在传统认知当中,高校的网络舆情很少有通过报纸传播,是以新闻评论、BBS论坛、博客、播客、聚合新闻(RSS)、新闻跟帖及转帖等作为载体,通过网络媒介表达自己关心的、感兴趣的或是与自身利息相关的社会焦点事件或热点问题所持有的看法、意见、以及态度的总和。而随着对事件或问题的深入探讨和扩大,会逐步趋向特定的焦点,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且较为明确的网络舆情。
综合当前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网络舆情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 事态演变迅速
相较于传统的传播媒体,网络舆情传播迅速,势头发展猛烈,一夜之间引爆街头小巷,而这对于被动应付的舆情监管而言,在相关处理的请示程序上稍有延迟,网络舆论有可能发酵到更高级别的事态,处理成本会变得更高。
2. 推动力量强大
事件能够迅猛的发展,离不开各种网络平台助力,把事件由小变大的演变,如微信朋友圈,大V微博,今日头条,糗事百科,微信公众号等推送媒介工具。
3. 代表某个利益群体发声
网络舆论之所以能够迅速传播,注定了事件有其足够劲爆的初始形态,满足了相当某一部分人群的利益诉求,结合网络推手的背后力量,引导大众往某一群体的利益趋向。
二、 大学生群体的特点
1. 独立主动但缺乏理性
由于大学生随着阅历的不断积累和沉淀以及心理不断的成熟,开始不断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摆脱束缚,趋于独立,积极主动接触新事物,但是当出现的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与自己的价值观相悖的时候,会直接表现出特有的叛逆以及缺乏理性,故意站在价值的对立面,甚至与人发生争执。
2. 信息沟通迅速但思辨力弱
随着大学生对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掌握程度,对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度逐步提高,使大学生群体逐渐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大学生群体间相互交往频率高、相互影响和人际吸引大、互相关系持续时间较长、群体认知和目标性强,对出现的信息沟通反映迅速、敏感、灵敏。但因其群体仍处于塑形期,缺乏社会经验,对信息的思辨力和抵抗力相對较弱,会容易失去理智,盲目跟风,甚至愤世嫉俗。
3. 多元化表现
受环境和传播文化途径的多样性,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家庭、学校,大学生追求个性和自由,乐于奉献的同时也追求个人的成就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认识上的模糊、片面、错位,使得言行时有脱节,缺乏反思能力,有很强的从众心理。
三、 网络舆情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 消极的网络舆情易引发群体性情绪,扰乱校园秩序,造成大学生思想动荡。
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生一般以校园的突发事件、学校政策规章制度、后勤服务等直接关系到学生自身利益的事件通过校园贴吧、微博、QQ、微信朋友圈直接表达或添加非理性的言论进行转发,引发群体性情绪和波动,进行网络投诉、批评,严重者会令大学生集体罢课或者引发更大更严重的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同时,大学生时刻关注国内社会各种焦点问题,如就业问题、食品安全事件、腐败问题等,还有国际各国关系问题、战争等焦点问题,消极的网络舆情会让信息变得更加复杂,让仍处于思想塑形期的大学生难以分辩真假,不断动摇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更易被误导,被有心者利用误入歧途。
2. 积极的网络舆情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良好校园氛围和社会风气的形成。
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安排,网上活动和网下活动相结合、学校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在积极的网络舆情发展中,高校结合自身资源和优势,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网络舆情中,高校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给学生开展主题辩论会、讲座、读书会等系列学生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多积累经验,提高道德认知能力,提高道德责任意识,把道德原则内化为教育客体,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丰富校园文化,让大学生与社会接轨,融入社会,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同时给高校教师提供了很多教育资源和教育素材,拓宽了教师的教育手段,对高校以后开辟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以及高校的日常管理、校园文化氛围的塑造、乃至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洪娟.浅谈当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特征及其借鉴价值[J].安康师专学报,2006(6):93-95.
[2]李义军.西方国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特点[J].思想工作纵横,2005(7):70-72.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2.
[4]胡跃.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各界,200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