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疗技术创新助力“健康中国”

2017-12-27黄杨子

新民周刊 2017年50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消融机器人

黄杨子

十九大报告,首次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了“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的大健康观。医疗机构,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力量之一。

上海交大医学院拥有13所附属医院,其中8所综合性医院、5所专科性附属医院。大面积烧伤抢救、断肢再植、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定制型人工关节、中国式换脸、低龄患儿复杂先心手术……这些优秀的医疗机构,在新中国医药卫生发展史上不断书写着奇迹。

生命医学高速发展的当下,医学院各家附属医院中正冉冉升起一批備受瞩目的新星,在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照亮中国百姓的健康之路。

他们领航,深耕常见病、突破疑难症;他们探路,让顶尖先进诊疗“利器”服务精准医学;他们攀登,从临床发现问题,让科研再次推进临床。

这,或许就是一所医学院的时代担当。

领航者:心系百姓关心的疑难杂症

谈及“内分泌”,大众脑海中浮现的是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症等常见病,殊不知,疑难危重罕见的内分泌肿瘤犹如内分泌诊疗领域的金字塔尖,病种繁多、累及全身,具有激素紊乱与肿瘤危害双重威胁,致残致死率高。如何攻下它,是个世界难题。

在附属瑞金医院,难题正在逐一破解,全球最大的原醛症、嗜硌细胞瘤、异位ACTH综合征胸腺类癌等临床队列纷纷在此建立。周一下午,无论是宁光院士还是住院实习医师,雷打不动的学科群会诊邀请各科室专家共同研究疑难杂症的对策,瑞金内分泌也因此成了国内乃至全球的“疑难杂症终极汇聚地”。

“内分泌肿瘤成功治疗的关键是去除有功能的内分泌肿瘤,同时尽可能保留正常腺体的内分泌功能。”科主任王卫庆说,近年来包括围手术期管理,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辅助治疗及治疗后激素生理替代等综合治疗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内分泌肿瘤中,有一种罕见病叫做库欣综合征。由于该疾病的肿瘤可能位于脑垂体、肾上腺、肺部等任何器官组织,对于临床检查诊断有一定难度。针对这一问题,团队首创了泌乳素校正改良双侧岩下窦静脉采血,使得库欣综合征病因诊断准确率提高至96.8%。同时,便携式激素脉冲泵为患者解决了激素生理脉冲替代问题,垂体库欣病的治愈率也达到90%以上。

“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每一次艰深晦涩的科学突破背后,都是医者最朴素的初心。今年3月,一名有过7次怀孕经历、3次分娩、二度丧子的35岁孕产妇杨女士终于顺利产下一名健康女婴,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黄荷凤院士亲自为其接生。

据了解,杨女士两个早夭的孩子都患有噬血细胞综合征,先后出现持续高热、肝脾淋巴结等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凝血异常、多脏器功能异常等严重问题。抽丝剥茧后发现,致病基因是X染色体上的SH2D1A基因。杨女士就是这个基因的致病性变异携带者,每次妊娠均有50%的可能传递致病变异:如果生育的是携带致病基因的男孩,就会患上同前二胎一样的噬血细胞综合征。

怎么办?黄荷凤认为,可通过PGD(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实现该家系的遗传病阻断。PGD即俗称的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可通过遗传学检测后将无疾病胚胎植入子宫妊娠,并出生正常子代。“PGD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让从源头上阻断和消除家族遗传疾病致病基因对下一代的困扰成为可能。”

经过筛查诊断、冷冻胚胎、胚胎植入等一系列过程,杨女士最终实现了拥有健康宝宝的梦想,这枚不含致病基因的胚胎,从10枚胚胎中精心挑选出来,并经过了遗传基因诊断,杨女士家族的噬血细胞综合征基因就此终结。如今,超过1.5万名胎儿与1139个遗传病家系通过PGD手段在国妇婴进行了筛查,诊断成功率和健康新生儿出生符合率达到100%。

尽管取得了不俗成绩,但总有一种迫切的使命感,让医生无法停下奔跑的步伐,正如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修复科主任蒋欣泉的心愿——让每个患者能重获笑容。

在这个科室,夺走患者笑容的不仅是罹患疾病的心情,更因疾病本身:牙体牙列缺损畸形、颌面部缺损患者不仅影响面容美观,对咀嚼、发音等功能也有影响。好比“恒齿掉了,是否还能再长新的”这个似乎不可能的问题,却成了团队的研究课题。“再生医学利用先进材料、干细胞及有助于促进组织修复的因子,可望获得缺损组织生理性的再生,如颌面部的颌骨、牙齿等。”蒋欣泉说,过去口腔修复的理念是“以假乱真”,而再生医学能用“真”的组织去替代“假”的修复体。

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口腔修复科的年门诊量如今高达10万次。在高负荷的运转基础上,近年来频繁与生物材料、干细胞等领域进行多学科交叉合作,开展了基于微创与数字化的美学修复、可摘义齿修复等。目前,开展的两项颌骨再生转化研究和一项牙种植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均已获得良好效果,并在国际权威口腔修复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ognosy上就“口腔功能修复未来发展新思路”发表了特邀述评,成果获2016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探路者:辅助医疗手段为精准医学锦上添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来,医学界诸多翻天覆地的变化始于日新月异的“武器”,各式机器人、数字辅助工具等将精准医学从图纸变成了现实。endprint

2009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首次走进沪上医院,这个身高2米、举着两只大“摇臂”,看似身形笨拙却功夫精细的“大块头”,在附属胸科医院为一名39岁的女性患者顺利切除了一叶长了肿瘤的肺,清扫了8组淋巴结。这是中国首例达芬奇机器人肺癌切除手术,此后,中国首例达芬奇机器人纵隔胸腺肿瘤切除术等也在此完成。

吴老伯从没想到,在医院里除了专家,还能“享受”来自机器人的健康治疗。两年前,他在老家查出肺癌,位于左肺上叶根部的肿瘤已经侵犯了左肺动脉主干及支气管,并扩展到左下叶,是左肺根部中央型肺癌。按照传统手术指征,老吴需要做左肺全切手术,将他的左边两叶肺叶全部摘除,但创伤大、风险高,术后肺功能与生活质量将被大大影响。

胸外科副主任医师施建新大胆提出了想法:在确保手术疗效的前提下,将全肺切除改为左肺双袖切除,尽最大可能保全患者三分之一的左肺健康肺组织。经过2小时55分钟的达芬奇机器人左上肺双袖式切除手术,灵巧的机械臂和高清放大的三维成像系统精准切除了吴老伯的肿瘤病灶,并完成了健康肺组织的吻合,整台手术的出血量不到200毫升。术后第二天,吴老伯就能下床活动,仅一周便出院回家。

截至2016年底,胸科医院胸部达芬奇机器人年手术数近600例,多年保持全国之首,其中肺、食管、纵隔疾病的分类达芬奇机器人年手术数量也保持全国第一。2017年,“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中国胸外科临床手术教学示范中心”在胸科医院正式挂牌。

当然,机器人不仅囿于手术室的一方天地。在附属仁济医院,国内首台静脉用药配置机器人、钛米机器人等陆续投入使用,将医护人员从药物毒害、辐射危害中解放出来,更好回归与患者的沟通中去。

走进仁济日间化疗中心,两台智能静脉药物配置机器人映入眼帘。只见医护人员从电脑中调取了处方,生成二维码后贴在输液袋上,再把药剂、一次性配药器、输液袋放在机器人内部的固定装置上,扫描二维码后,机器人就开始自动配药了。一分钟后,“巧手”就完成了一瓶输液药物的定量配置,并贴好了相应的患者信息、药物名称和用法用量,由医护人员分发到各病区即可。整个过程中,医护人员与药剂完全不发生接触,免除了一切可能发生的职业暴露。护士长仇晓霞介绍,如今两台机器每天能完成100至150袋左右的化疗药冲配,覆盖了日间化疗中心90%的需求。

在核医学科病房,为避免治疗剂量的放射性碘-131危害,钛米机器人“承担”起部分医护人员的职责:每2小时对病区所有患者进行一次体检,并自动前往每一个隔离病房,呼叫患者姓名后通过人脸识别确认患者身份,然后自动进行包括体温、血压、甲状腺摄碘和辐射残留等生命体征监测等。“我们也减少了因为隔离而带来的焦虑和孤独。”患者卢先生如此说道,“有机器人在,好像医护人员一直陪伴在身边。”

陪伴在患者身边的,还有源于精准医疗技术的守护。今年3月以来,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通过全球最新的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辅助工具“消融指数系统”完成了近百例导管消融术,通过大数据统计,在全球范围率先发布适用于国人的“消融指数”目标值。

以往,治疗房颤的射频消融手术效果极大程度取决于导管与心房壁的贴靠力量、消融能量大小、消融时间长短等因素,换言之,对术者要求极高,“消融不彻底,则术后复发率高;消融过度,则容易引起心包填塞、心房食道瘘等并发症。”

心内科主任刘少稳做着演示:心脏导管室内的一台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正在进行,与往常不同的是,术者面前多了一面显示屏。屏幕上除了心脏三维图像外,还标注有消融持续时间、温度、贴靠压力等不断上升的数据,当这个数字达到464时,术者立刻停止消融,该部位达到透壁消融的目的。从此,定量化的房颤射频消融有了可直观判断的标准,患者未来再也无需“舍近求远”,“上海消融数字”将为全市乃至全国病家带来同质化的精准服务。

攀登者:将医学的奇迹变成“可能”

一个小小的袋子,可以将一种疾病从死亡率74.69%变为生存率94.1%。如此神奇的“救命袋”,在附属新华医院完成了十余年专利长跑,成为首例进入本市《第二类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程序》绿色通道的产品,如今终于投产上市,可望早日造福腹裂患儿。

腹裂是新生儿高危的先天性畸形之一,他们的肚子上天然裂了个大口子,严重情况下,大量肠子都会从肚子里跑出來,极易发生感染,围产期死亡率高达74.69%,而在美国,这一数据仅为8.7%。

对此困惑不已的小儿外科专家吴晔明前往美国访学,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他们使用专用保护袋将患儿外露的肠道暂时保护在袋内,随着自然生长发育,外露的肠道就会逐步回缩至腹内,“但在国内,很多医生就地取材,有吊盐水的袋子,还有心脏补片,大多只能进行简易消毒,同时孩子一需麻醉,二需受缝合之苦,创伤较大。”

吴晔明回国后,根据临床实际需求进行了本土化改良,一则让袋口可自由挤压,能轻松进入腹裂患儿体内又不易脱落,省去了缝合和麻醉之苦;二则增加了监测管道,医护人员可随时抽取监测保护袋内细菌情况等,增加了肠道保护的安全系数;三则由于操作便捷,一部分患儿在新生儿监护室的床边即可由护士操作完成。在得到300个用于临床试验样品的腹裂保护袋后,医护人员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尝试:项目实施期间,新华医院儿外科腹裂患儿生存率提高到了94.1%!中国的腹裂患儿,从此终于有了自己的“救命袋”。

endprint

“哪怕只有一个患儿受益,这样的尝试我们也有必要做下去。”来自芜湖的2岁男孩小元突发气急气喘。病情来势汹汹,孩子已经无法正常呼吸,生命垂危,只能依赖呼吸机透气。当地医院确诊,小元患有支气管桥,即气管下段及右主支气管起始部管腔狭窄,同时合并先天性心脏病。

气道狭窄在活产婴儿中发病率约为6万分之一,自然病死率高达75%以上,国内外治疗方法均不理想,与新生儿腹裂一样,都是较为罕见的疾病。但在医者心中,低发病率从来不是怠慢的借口,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召唤着他们,用创新手段解开棘手的疾病之结。

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小儿心胸外科专家徐志伟明确提出,要想为患儿根治顽疾,手术是唯一途径。但不同于人工关节等置换术,气道若要变宽,无法使用人工材料,只能在原来的气管上“量体裁衣”。裁剪气管,谁敢?

在这群医生的字典里,没有“不敢”二字。小元的气管为长段均匀狭窄,其中局部管腔极度狭窄,最小处直径仅2毫米。若用常规手术方案直接剪断缝合,会造成张力高、局部自身材料不足等缺陷。徐志伟团队巧妙地修剪了两断端后行前后位的滑片吻合,术后即刻,小元经气管镜检查呼吸便全程通畅。同时,团队还提出了“先心病合并气管狭窄同期手术治疗”理念,避免二次手术创伤和并发症,术后生存率超过95%,迄今已挽救200余例先天性气管狭窄患儿的生命。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先后获得了包括4项国家级课题在内的13项课题资助,被授予知识产权2项。2016年《美国胸外科年鉴》中,项目组关于“先心病合并气管狭窄同期手术治疗”的理念被引用,如今已正式成为全球此类患儿诊疗的标准方式。

日益人性化的医疗不仅走近了儿童,也走近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群。近年来,精神健康日益受到大众重视,在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一款“心情温度计”智能移动终端由医生们根据临床患者的需求研发并推向市场。

心境障碍科主任方贻儒说,市民们可以在手机上通过规范的自测方式如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32项轻躁狂筛查量表(HCL-32)、心境障碍问卷(MDQ)等自评量表进行测试,初步了解自己的心情状况并解决轻微的情绪问题。“有一个内设的题目是:我有不开心吗?市民能通过它来评估究竟因何原因致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数据,全球抑郁症年患病率约11%,从疾病治疗成本来看,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然而,公众精神卫生认知水平普遍较低,即便患病也因病耻感等各种原因而不愿就诊。“作为精神科医生,我们有义务与责任推动整个社会对心境障碍的了解,提升自查自诊能力,引导良性就医。”通过这款自主研发的全国首个公益性抑郁/焦虑障碍自测智能终端,团队同时申请了“基于智能终端实现情绪特征参数采集和处理的系统及方法”的专利,未来还将进一步通过大数据分析在疾病预防、筛查与教育等方面提供更多成果。

始于臨床,精于科研,亦忠于临床。

从医疗技术的改良到医学成果的转化,上海交大医学院始终在路上。医学院及各附属医院始终把临床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作为提升医院医疗服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自2010年国家卫生部、财政部启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以来,医学院各附属医院共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74个(不含中医),占上海市总数的54%。此外,更有上海市修复重建外科临床医学中心等8个项目被列入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建设项目、瑞金医院胃肠肿瘤等8个项目被列入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与39个专病诊治中心建设项目,它们一同构成了交大医学院临床学科建设固若金汤的“三级体系”。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健康中国”的道路上,医学院人始终初心不改,砥砺前行,不负时代赋予的使命。endprint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消融机器人
消融
百味消融小釜中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
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治疗老年肝癌及并发症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