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该泯灭的血色年华

2017-12-26向静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5期
关键词:平等女性战争

向静

摘 要: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描绘的是卫国战争中女人的模样,是那些枪林弹雨的时光。在那黑暗世界里唯一的颜色是血色,在这血色的围绕中,你以为的柔弱女子,却能够扛起枪站上炮台,成为了“他们”。是刺刀那样的尖锐,在暗夜里狙击德军数人,他们是女人,他们抛下心爱的裙子,撇开可爱的小马驹,抛弃了爱护那些花花草草的闲情。她们是再平凡不过的百姓,再平凡不过的女人,用着他们最简单的诉说,讲诉那些年的战争和这些年他们的故事。本文从两个方面来解读战争的女性角色,深入剖析战争中的女性和战后女性的地位,阿克列谢维思奇通过对战争女性的记录引起社会关注男女平等问题,引起人们对当今社会女性角色的反思,重新审视女性角色的社会地位。

关键词:女性;战争;平等

指导教师:林燕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2

战争,从来都是刀光剑影的岁月,在那个黑暗的岁月里唯一的颜色是血色,女人她们变成了“他们”,变成了是刺刀那样的尖锐的存在,学会了在暗夜里狙击德军数人,虽然“他们”还是女人,但再也穿不了那些漂亮的裙子,骑不了可爱的小马驹,是她们在人生最美丽的年华走进了这世界最残酷的战争,女人们用她们小小的身躯走过那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但世界还给她们的是战后的无声,即使再过40年女人们也依旧无法从那些黑暗里走出了,而那段日子将会是跟随她们一辈子无法卸下的回忆。她们被民族主义征召,她们用满腔的热血进入战场。在所谓的成就大义的伦理困境中承受灵魂的挣扎、母性被湮灭、女性角色缺失的痛苦。然而,苦难过后可能仍然是苦难。

一、女性的“无性别化”

阿列克谢耶维奇是一名战地记者,她用记录采访的方式,将那些录音整理为文字,用款款而来的生活气息向我们一一道来那些女人在战场的那些事儿。大部分的人们都认为战争那永远都只是男人的事,与女人们没有关系,他们认为军人的力量是女人们无法做到的,女人和军人是难以在一个身体里实现,浴血奋战和保家卫国似乎只是男人的,那些荣耀似乎只属于那些男人们,而那些打过仗拼过命的女人们也都沉默不言,那些记录历史的笔触也就顺便忘记了那些女孩子她们的付出。

战争的世界总是那么让人难以想象,那些女人们她们跟男人似的穿着军大衣和破毡靴躺在脏乱不堪的战壕里睡过那么多个夜晚,但那个时候她们不过十八到二十岁而已,我们习以为常的以为那些女人们她们是儿女情长的禁区,高跟鞋、鲜花、连衣裙离她们越来越远,可是当你听到她们说的话,看到她们写的字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她们哪怕是说到死也绝不会漏掉美的话题,那是女人身上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它不会消失。一个步兵提过,他的上级授予她一枚奖牌,但她却嫌弃自己的军服破旧,用了女孩子的心思,用一小卷纱布为自己缝制一个漂亮的小领子。随着岁月长河的流逝,随着战争的爆发结束,有些东西也许会弱化,有些东西也许会突然强化起来。她们在战场里即便是厮杀,即使被迫杀了无数个德国人,但是她们还是会开心得像个小女孩一样,在那个男人化的战场里,她们拼尽全力去保持自己的本色,不改变自己的属性,她们是女性在弹火中的柔情,即使是战争期间,姑娘们还是姑娘的样。

战场上的姑娘倾其可能的追求属于自己的美丽,她们悄悄地藏起了连衣裙、高跟鞋,战场上的枪林弹雨对她们来说并不可怕,她们并不害怕死亡,她们怕的是就那样死去,追求美但却因为美丧命。

“请给我武器,我想要上战场……”那些个上战场前的姑娘都这样说过,我们知道,她们并不害怕战争,她们也并不柔弱,她们不是弱不禁风的温室花朵,她们渴望用自己手中的刀枪来保家卫国。当那些个男人们都已经上战场了,活的活,死的死,姑娘们也要走上去了,但是并不是每个姑娘都能拿武器杀敌,有的当了护士,有的当了通讯兵,更多的姑娘还是上了梦寐以求的战场。在战争中,姑娘们几乎掌握了现有的所有军事专业技术,包括那些所谓的“绝对男人”的岗位,狙击手、机枪手、高炮指导员,她们用女子的身体做到了传统上只有男人可以做的事情,上战场保家卫国并不只是男人的“专职”,女人亦是巾帼英雄。倘若有人用“你们女人上战场能干什么?”质疑她们时,她们拿武器回应了这些人。在民族主流意识的征召下,姑娘们放弃裙子放弃鲜花和高跟鞋,和男人一样在前线扛起炮拿起枪进行战斗。但是战争结束了,男人回家了,姑娘们又去能去哪里?她们在世界还未完全建立的时候,便要做出种种违背内心的事情,杀死漂亮的小马驹,用盐渍搓红孩子的身体显示出得病因为更容易传递信息。

二、战后的失意境地

她们那些老人的生活依旧艰难……但却不是因为政府给的微薄到可怜的养老金难过,曾经大枪炮让她们拿在手上,但战争一旦结束,所有人把她们从过去的大时代卸下,驱逐到今天这令人无法忍受的猥琐世界。很多时候我们明知战争最残酷的地方是当那些女性陷入到战争烽火后,不但要求她们的穿着发型、行为举止,就连性格脾气乃至于从外表到生理特征都要求发生变化,她们必须适应男人的一切。她们的言行举止在别人看来粗鲁不堪,但却总是忘了战争里并不需要柔弱,而这也是战争对于女性最残酷的影响,战争不需要柔弱,但生活需要。有人称那些从卫国战争上活着回来的是不幸女人,因为她们很不幸的没有在战争中死掉或者是疯掉,在遭受一种苦难后,继续承担了这苦难后的沉重,陷入苦难的苦难之中。当初女人们在“国家的承诺”下走上了战场,在“男女平等”的口号下挺身而出,她们像男人一样去建功立业,她们不希望别人的怜悯,她们是战士,甚至是自豪的、骄傲的。战争结束了,所有的历史都记录了男人,似乎战争的胜利只和他们有关,她们甚至羞于提起当初那些当兵的经历,那时的姑娘们几乎都孤独地活下去了,单身未婚,在公共宿舍里,没有人可怜,也没有人记得她们的昨天和今天。

女兵们在战后首先面临的是融入战后生活的困难。战争结束后,女兵们再次被划分到另一个世界,她们跟普通女性不一样,她们需要重新学习爱,需要重新找回已经放弃的感情和战争里放弃的性别特征。一些女兵在经历过战争后,她们再也不愿意恋爱、结婚和生子,对于她们而言,若是战争卷土重来,她们又要到战场上厮杀,毫不留情的杀掉那些美丽的生命。即使有些女兵愿意结婚生育,但是战争带给她们身体上的创伤却是无法修复的,她们的生育能力有限,而在那时的社会环境下,没有一个男人会娶一个在战场上厮杀过并且不能生育的女人。

对于男兵而言,即便是在战争中受过伤,一旦战争结束,他们就会被人们视为战争英雄,受到各式各样的表彰,获得人们的尊重和崇拜,也仍然可以娶自己心爱的女孩。可对于大多数女兵而言,她们本来就在战争中承受了比男兵更多的痛苦,但在战争结束时,她们还需要带着这一切伤痛回到社会,回到社会定义的“女性角色”。

人们总是在面对苦难,但却又深深的相信自己,在于明天一切会变得好起来,但对于那些姑娘们来说,她们遭受的那一切究竟是什么,她们的付出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尊重?是那保家卫国的荣耀历史还是那奋勇杀敵的勋章?男人们拿着勋章,挥舞他们健硕的胳膊,向人们诉说着当年战争的故事。而女人们,你们蜷缩在社会的黑色里,不敢诉说,不愿回忆。也许我们应该感谢阿列克谢耶维奇,她用她的文字把500多个女人有关战争的记忆整合在一起,向我们展示了另一面的战争。讲述了女人们在峥嵘岁月里的生活,用声音文字记录下了女人们战斗的时刻。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用她独特的女性视角,用她的笔杆子记录下每一个战争女性的声音,给了这个时代重新审视女性地位的提醒,更是对这种男女的不平等现象的控诉,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个时代对女性的生存和命运。这不仅是群体的声音,更是女性个体的伤痛和诉求,是曾被历史洪流淹没的女性之声,我们用小人物的故事诉说战争中的女性。

参考文献:

[1]阿列克谢耶维奇著,吕宁思译.我是女人,也是女兵.九州出版社2015.

[2]孙超.论《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2016.

[3]李玉.从《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论战争语境下的女性苦难.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

[4]柏琳.我们为自由所承受的痛苦,其意义何在?——对话阿列克谢耶维奇[N].新京报,2016-5-14.endprint

猜你喜欢

平等女性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情人的烦恼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从服装史的角度研究《唐顿庄园》中的女性服饰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