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鞭辟入里循逻辑

2017-12-26牛锐

求学·素材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孙膑事例纪念

牛锐

平常批改学生的作文,我经常发现初学议论文的同学在运用事实论据时常犯对事例“一举了之”的错误,即简单地以事例代替说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往往立意肤浅,结论草率。我们写作文时不仅要举事例,还应对事例进行分析。分析说理是文章的梁柱,援引材料是文章的墙瓦。如果分析不透彻,说理不充分,即使材料再多,文章也只不过是一堆没有骨架的肉,一摊没有枝干的叶。我们应该认识到,议论文质量的高低,除论点的正确与否、论据的典型与否外,还要看分析是否全面、深刻。同样一个论点,所用的事例相同或相近,但由于分析的深入程度不同,其质量就大不一样。

我们在对事例进行分析时可采用如下方法。

【揭示原因,发掘内涵】列举了事例之后,我们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这个事例有什么深刻的内涵。例如《近墨者黑》一文中引用“孟母三迁”这一事例后的一段分析:

为什么孟母居于墓旁,孟子每天只会学哭丧?这是因为人有社会属性,一个人的发展方向与他所处的环境有直接的联系,一个人的性格行为,不可避免地要烙上周围环境的印记。所以说,近墨者黑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

本段文字通过分析孟子“学哭丧”的行为,从人的社会属性的角度考虑,阐明了环境对人的直接影响,发挥了事例的论证作用,直接论证了“近墨者黑”的必然性。

再如下面的作文片断:

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时,他将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蜀军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书,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叡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削除兵权。马谡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优秀作文《自信,但不能盲目》)

这段话运用的是因果分析论证法,作者在举例后对事例进行了恰当的分析。文章先列举了三国时马谡失街亭的事例,然后深入分析街亭失守的原因是马谡狂妄自大、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了“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一观点。

【假设分析,反面论证】假设分析就是举出典型事例后,故意假设出一种与事例相反的情况,从相反方向进行议论。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反面事例则从正面假设,得出的结论都可体现论点的正确。例如《六国论》中的一段分析: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再如《说问》中的一段分析:

假如司马迁不从人民群众中了解史实,怎能名垂千古,“著成信史照尘寰”?如果白居易不愿意向老婆婆请教,哪能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假如达尔文耻于下问,又怎能完成《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论呢?

运用此法分析事例,可大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运用这种方法,首先必须较完整地引述论据,然后提出假设,并据此推导出一个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果,在不同的条件与结果的比较中,其形成条件的必然性就得到了有力的论证。

如下面的作文片断:

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然导致失败。燕国寿陵的少年觉得赵国人走路好看,便远行到赵国的邯郸来学步。但他盲目模仿,最后忘记了自己的步伐,落得爬回燕国的下场。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举止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做作得很。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倘使燕国寿陵的少年在学步之时,能融进自己的步伐特点,在借鉴的同时取长补短地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独特的步伐,可能他就不会爬回燕国了,说不定还会走出被他人推崇的步伐;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许就会成为一种新形式美的代表,使欣赏她的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优秀作文《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

这个作文片断较好地运用了假设分析的方法。文中举了两个事例,接着用“倘使……就……”“假若……就……”从正面假设分析,从而论证了“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才会彰显个性,取得成功”这一中心论点。

【分析意义,以小见大】这种分析的特点是举了事例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分析这个事例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从而以小见大地证明文章的观点。如“德国总理勃兰特,于20世纪80年代访问波兰时,虔诚地跪在被纳粹杀害的人的墓碑前。这一跪,不仅显示了德国人民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的忏悔,也跪出了勃兰特高尚的人格魅力”。作者这样分析事件的意义,其实也是在证明自己的观点。如下面的作文片断:

大凡玩过中国象棋的人都知道,过了河的卒子是没有退路的,因此过河卒子也就成了勇往直前的代名词。不过我们也常能在一些重大场合听到这样一句话:丢卒保车!其实过了河的卒子除了可以前进,还可以横着走,有“横冲直撞”之能,因而有“过河卒子当小车”之说。那么人们为什么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做出“丢卒保车”的决策,并且认为是聪明之举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车可以进退自如,而过了河的卒子却没有退路。可见有退路比没退路在战局中的作用要大得多。

棋如人生,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或许有人觉得,一个人在生活中,如果事事留有退路,也就意味着这个人在事情还未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准备要承受失败了,那么他成功的概率肯定小,因为,留有退路的时候,就潜藏着懈怠、自我安慰。其实不然,跳伞时带一份备用伞、高楼设置防火梯等,并不是认为降落伞就一定有问题,也不是说高楼大厦一定会有火灾,但是有退路可以使我們不至于一败涂地,能在你绝望时带来希望。如此说来,“退路”何尝不是另一种“进路”?endprint

这段文字很好地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方法来论证观点。作文开头先从象棋中的过河卒子没有退路这一玩法引出话题,揭示论点。人们之所以做出“丢卒保车”的决策,是因为过河卒子没有给自己留退路,因此它的作用也就没有车的作用大。这种通过小事物、平凡的生活现象来揭示人生道理的方法,能深刻地表现主题。

【正反分析,对比鲜明】这种分析方法一般是摆出正反两个事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论述,突出正确的观点与错误的观点,从而证明中心观点的正确。如写题为《学以致用》的议论文,可以先从正面举例: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开创了中国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和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带领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然后再从反面举例:战国时期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结果在实际指挥作战时就打了大败仗。最后对事例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必须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才能有所作为。这样反面事例的运用恰到好处地对正面事例进行了补充,更为有力地论证了“学以致用”的道理,加强了议论的深度。又如下面的作文片段: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都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他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齐王听说了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并委以重任。于是,在孙膑的帮助下,齐军有了马陵之战的胜利。

同是孙膑,为何会有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试想孙膑在这样一个集团中,如何施展大志呢?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自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团不会埋没人才。(优秀作文《小议“人尽其才”》)

作文片断在引用了事例后又进行了分析说明,很明显,多了分析,文章的说服力更强了。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性分析,论证了“好集团不会埋没人才”的观点。

又如考场优秀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的片断:

黑格尔曾经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却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将世界引入了战争的深渊。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中找到了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化那血色、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反思,不停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的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遭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國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方式,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以上两个论据,一正一反,对照鲜明,有力地论证了“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方式,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这一中心论点。

【类比分析,合理引申】类比引申的思维方法是指由两个事物的某些相同属性,推论出它们在另一属性上也可能相同的一种间接推理。运用类比引申法分析论据,就是把列举的事例加以类比或引申,从而突出观点的现实意义,如从音乐家“台上几分钟,台下千日功”引申到学生必须勤学苦练、勤于耕耘才会有收获。重视类比引申法的训练,可以拓展思维空间,可揭示事物的本质含义和普遍规律,写文章时也就不至于狭隘肤浅了。

《察今》这篇文章在引述了“荆人袭来”这个故事后,就运用了类比分析:“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这里,作者以“荆人”“循表夜涉”与“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作类比,说明了做事要“因时而化”的道理。

例如下面的作文片断:

英国数学家多番维尔倾注了三十多年的精力,把圆周率值推算到小数点后八百多位。可是后人发现,他在第三百多位时就算错了,也就是说,他后面二十多年的努力都白费了。科学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多番维尔如果能在推算过程中经常客观地审查自己的步骤和数据,就可能不会留下这个遗憾了。科学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常常有人后悔自己什么事做得不好,什么事不该做,然而,这些抱怨有什么用呢,再多的悔恨也于事无补。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对“出”的意义有一个更好的认识。(优秀作文《人生的“出”与“入”》)

我们可以看出,这段文字由英国数学家多番维尔的事例引申出“我们应吸取教训,对‘出的意义有一个更好的认识”的道理。通过事例类比引申,使读者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孙膑事例纪念
特别的纪念
新黄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
运用对比解构说理文事例论证的密码
“例”后有“析”方可取
孙膑与庞涓
比赛吃馒头
孙膑吃馒头
专题作文写作中典型事例的选择和运用
开放状态下的书面表达